..續本文上一頁是浪費了他們的時間。擁有家庭、財富及責任的在家人都能成就,一位出家人當然更應該辦得到啊!
境動而心不動
我們也許會認爲一旦舍棄世間的生活,然後出家著衣、持缽就應該已暫時地停止對財物的渴求。出家人解脫了,不再是車子、音響、書、衣櫃的主人。可是,執著的行動就如同沈重的飛輪一樣,只是稍微緩慢下來罷了。
因此,有些新的西方僧侶會馬上執著他們的袈裟、缽和僧袋。他們會非常小心地將他們的袈裟染得很均勻,或者動腦筋去得到一個較新、較輕、不鏽鋼的缽。當你除了禅坐外,沒什 其他要做時,在意和甚至只執著兩、叁件東西,就足以耽誤很多時間了,。
很多出家前曾是世界旅行家的西方僧侶,衣著和生活方式都非常隨便,他們會馬上發現寺院的屈就跟遵從的壓力和困難。頭有一定的剃法,袈裟有一定的穿法,甚至連走路和站立的方式都有規定,頂禮年長的僧侶有一定的方式,持缽也有一定的規矩。但是,雖然他們的動機很好,但他們還是覺得這種屈就的阻撓。
有一位特殊的出家人,曾經是個旅行家,他形容自己是一個“服飾”的嬉皮,穿著綴有鈴铛、繡花滾邊的鬥蓬、怪異的帽子、留著長長的辮子。寺院的遵從對他而言非常困難,幾個星期後,他在半夜裏被惡夢所驚醒,夢中他把他的金黃色袈裟染得紅紅綠綠的,然後在黑色的缽上書上花樣和西藏的圖案。
第二大早上,當阿姜 查聽到這件事之後,哈哈大笑,然後阿姜 查問他美國所謂的自由是什麼,難道它跟發型、衣飾有關嗎
當他要送這位比丘回去禅坐時,他提醒他,也許自由(自在)有其更深一層的涵義。他的任務是去發覺超越一切時間與空間的解脫。
對每一個在舍離和樸實的環境中經驗這種貪欲的人而言,這是個未曾有的深刻教育。占有欲和欲望的難點在於它跟外界是毫不相幹的──它根深蒂固地紮入心中,而且在任何情況、任何物品的數量下,都能控製心。除非徹底明了並深刻地學會舍棄,否則,新的外相只會成爲另一個貪婪的遊戲場所。
阿姜 查深刻地覺察到能啓發心或有時甚至會加重心中的根本問題的森林生活之力量。他的要訣是利用苦行的訓練,讓僧侶們去面對和對治自心中貪欲、分別、嗔怒和愚癡的種種問題。而他的教導,總是希望僧侶們回到自己的心中!──一切問題的根源。
你能往哪裏跑
人們來這裏出家,但,當他們在此面對自己時,卻靜不下來,然後就想還俗、逃避。可是,他們能到哪裏去找平靜呢
無論行腳或定居一處,都要認識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在山上或洞穴中是找不到平靜的;你可以到佛陀開悟的地方,但,卻無法更接近真理。
剛開始,懷疑是很自然的──爲何我們要課誦
爲何我們睡得這麼少
爲何我們要閉著眼睛坐禅
當我們開始修行時,諸如此類的問題會生起。我們必須徹見一切苦的起因──這才是真正的“法”──四聖谛,而非任何特殊的禅修法門。我們必須審察實際上正在發生的事。如果我們審察的話,我們會洞見一切都是無常、空的,於是就會生起少許的智慧。但是,我們仍然會發現疑惑和厭倦還會再回來,因爲,我們仍未如實地了知真理,仍未清楚地明了。這並不是一種不好的現象,而只是我們跟自己的心靈狀態、心對抗的一部份。
尋找佛陀
阿姜 查對於西方弟子的來來去去特別地寬容。依照傳統的規矩,一位新出家的森林僧,在他開始苦行雲遊以前,必須跟他的第一位師父過至少五次的夏安居。阿姜 查強調,規律是他修行的主要的部份──嚴謹地、小心地守好出家人的戒,然後學習去遵循寺院的作息和團體的規矩。然而,西方的弟子們就如受寵的小孩,在傳統上,被容許有更大的空間,可以四處參訪其他的老師。通常,當某人離開時也不會有什 驚擾或惦念。在“法”的生活中,是當下的、圓滿的、完整的。阿姜 查說,對他而言:“沒有人來,也沒有人去。”
有一位美國弟子,只在巴蓬寺裏修行了一年半,就請求並允許去雲遊並跟其他泰國、緬甸的禅師參學。一、兩年後,他帶回了許多雲遊的見聞、數月的格外精進修行和一些特殊的經驗。消完假之後,他受到如以往的對待。阿姜 查結束他早上的法義探討及與僧侶、在家衆的事情處理完後,終於轉身詢問他,在森林道場之外是否有找到任何新的、更好的“法”。沒有,雖然他學習到許多新事物,但,事實上,在巴蓬寺裏也一樣學得到。“法”,一直都在當下這裏,等著你來看、等著你來修習。“是啊!”阿姜 查笑著說:“我在你離開前,就可以這樣告訴你,但當時你是不會明了的。”
後來,這位西方僧侶到阿姜 查西方弟子中的大弟子──阿姜 蘇美多的茅蓬,告訴他所有的見聞及奇遇,和他的新領悟與對修行的深厚內觀。蘇美多靜靜地聽著,同時准備著用森林裏的某種植物的根所做的下午茶。當他把故事及內觀都敘述完之後,蘇美多笑著說:“啊,很好,不過,還有須要放下的。”如此而已。
然而,還是有很多西方弟子們繼續來來去去,但,他們都親身體驗了這一課。有時候,阿姜 查會祝福他們的行腳──但是,通常他都會調侃他們。
有一位英國僧侶,爲了尋求完美的生活、完美的師父而猶豫不定,來來去去、出家還俗好幾次。“這個出家人,”阿姜 查終於責備道:“他的僧袋裏有狗屎,因而認爲每個地方都很臭。”
另一位英國僧侶,曾經出入於寺院,到歐洲、工作、訂婚、又出家好幾次。有一天,他正坐在阿姜 查的茅蓬外,阿姜 查便向大衆說:“這個出家人所要找的,是一只有胡須的烏龜,你認爲他要走多遠才能找得到呢
”
另一位西方僧侶因爲受到挫折的緣故,便去請求阿姜 查允許他離開。因爲修行和遵循寺院生活很困難,所以這位出家人開始挑剔周遭的環境。“其他的僧侶話太多了。我們爲何要課誦呢?我要有更多的時間獨自禅坐。年長的僧侶也沒有好好地教導新進比丘,還有你,”他譴責阿姜 查:“就連你看起來都不像開悟了。你總是在課誦,有時很嚴格,有時又似乎漠不關心。我怎麼知道你有沒有開悟
”
阿姜 查對這點哈哈大笑,使得這位僧侶又氣又好笑。“在你看來,我並沒有開悟,那是件好事,”他說:“因爲,如果我符合你的開悟形象,符合你對覺悟者應有的舉止觀念,那麼,你就會依然執著於向外的尋找佛陀之中。他不在外面,而是在你自己的心中。”
依靠自己
對成長在沒有家俱文化的村民而言,盤腿坐在寺院的硬石板土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對一個新來的西方沙彌而言,即遲鈍又僵硬,用這種方式來開始一天的禅坐與課誦,是個困難的方式。因此,這位沙彌發現,只要早點去打坐,他使可以坐在大殿前面的石柱旁,只要大家一阖上眼睛修行,他就能夠輕輕地靠在石柱上,以西方較舒適的方式來打坐。
這樣地修行了一個星期後,阿姜 查搖鈴結束坐禅,然後開始晚間的開示。“今晚,”他直盯著這位新沙彌開始說道:“我們要談談爲何修習佛法說要依靠自己、支持自己,而不是去依靠外在的東西。”大殿裏的其他僧侶都在偷偷地笑。這位西方人,有點不好意思,坐得比平常還要直,靜靜地聽完開示。從此以後,他的決心堅固地建立了起來,而且學會了如何在任何情況下、任何地板上,都能挺直而坐。
簡明的教導
附近的一位村民捐贈阿姜 查一大片原始森林地來開辟寺院。一位富有的在家護法居士聽到這個消息之後,便在森林中的一個小山上布施造一座雄偉的講堂和寺院。其他的護法居士也集會一起討論,這座在幾個省內最大的法堂設計藍圖於是誕生了。僧侶的茅蓬建在山區四周的洞窟中,而路則是費盡心血從樹林中開穿過去。建築工程從法堂開始──水泥地基、高柱、鋼製佛像的基座。工程進行中,新的設計構想陸續加進。負責人與建築師之間的繁複研討,例如:屋頂應該多華麗
可否爲了這個更進完美的構想而更動原來的設計
或另一個構想
那下面建空心住及大蓄水池如何
每一位都有很好的意見,但都非常昂貴。
這幾場興阿姜 查的漫長討論的結尾──建築師、負責人,種種不同的設計構想、花費、建築所需時間等等。最後,這位富有的護法居士說出她的意見和問題。“師父,請告訴我們應該用哪個構想,節約型的或昂貴型的
我們該如何繼續進行
”
阿姜 查笑著說:“你們行善,就會有善果。”他只說了這麼多。
法堂落成後非常莊嚴。
學習教導
Makkha Puja是個重要的佛教節日,慶祝一千兩百五十位悟道的弟子在佛陀前的聚會。集會中,佛陀告訴他們去“四處雲遊”以弘揚佛法──爲了一切衆生的“好處、利益和覺悟”。
爲了慶祝這個節日,阿姜 查與他數百位弟子和村中的在家護法居士一同靜坐一整個晚上。在一個代表性的年度中,大殿坐滿了大約一千位村民。他們靜坐一小時,然後由阿姜 查或他的首座弟子中的一位──他們都已是僧院的住持,來給一場生動的開示。接下來,他們再靜坐一小時,整個晚上靜坐、開示輪流交替。
一位阿姜 查的西方弟子中最早期的弟子,坐於新進比丘之中,感受著這漫長的慶典及修行的啓示、喜悅及艱辛。半夜裏,一小時的靜坐結束後,阿姜 查對村民們宣布,現在他們將會聽到一位西方僧侶以他們當地的語言──寮語,來給大家開示。那位僧侶跟村民們一樣驚訝,但,他連准備和緊張的機會都沒有,就坐於大衆前,將促使他出家的啓示和他從修行中得到的對“法”的新領悟說給大家聽。這次的經驗過後,他在群衆前說法就很少緊張了。
事後,阿姜 查解釋說,法的教示,必須不經准備地從心和內在的經驗中流露出來。“坐下來,將雙眼阖上,走出障礙,”他說:“讓法自然流露。”
在另一次的機…
《甯靜的森林水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