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甯靜的森林水池▪P3

  ..續本文上一頁是受到上一代數位森林禅師所啓發和指導的。他邀請我們追隨他們和他的典範。

  看看你的世界是什麼所形成的──它是六根,身與心的過程。這些過程可經由審視與不斷地訓練專注力而變得愈來愈清楚。就如你所覺察到的,每一個外塵的生起是如何地迅速和無常。你會看到我們執取及抗拒這些遷變的對象之慣性傾向。阿姜 查教導我們,這裏便是學習新方法的地方──平衡之道、中道。

  阿姜 查勸誡我們要以修行來解決問題──並非以觀念,而是要運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情況。就因爲如此,我們增長了對治障礙的力量及一顆相續、善良的心。因爲如此,他說,我們方能夠跨出生命的掙紮,找到正見的意義:有了正見,便能找到佛陀的平靜。

  

  簡易之道

  

  照慣例而言,八正道是以八個步驟來說明的,如:正見、正語和正定等等……。但是,真正的八正道是在我們內在的──雙眼、雙耳、雙鼻孔、舌頭和身體。這八道根門是我們整個的“道”,而心則是走在“道”上的人。認識這些根門、審視這些根門,所有的法便會顯現出來。

  心靈之道是如此的簡單,不需要長篇大論的說明。舍棄對愛、恨的執取,讓事物順其自然。這就是我在修行中所做的一切。

  不要試圖想成爲什麼,也不要讓自己成爲什麼。不要做禅修者,也不要想開悟。打坐時,讓它順其自然,行走時,也順其自然。一無所執,也一無所治。

  沒錯,增長叁摩地和昆婆舍那的禅坐方法有十幾來種,但它們全都歸回這點──放下一切。跳出熱惱之地,走到這清涼的地方吧!

  爲何不試試看呢

  你敢嗎?

  

  中 道

  

  佛陀並不希望我們追從兩邊──欲求與耽溺於一邊,恐懼、嗔怒另一邊。他教導我們去覺知愉悅。嗔怒、恐懼、不滿足並非瑜伽之道,而是俗人之道。一位平靜的人是走在正修的中道上,舍棄左邊的執取和右邊的恐懼與嗔怒的。

  一個從事“道”的修行者,必須遵循中道:“我不對苦、樂感興趣。我要放下它們。”當然啦……剛開始很困難,就好像被這兩邊踢到一樣。我們就如同牛鈴或鍾擺般,被前後地敲擊。

  當佛陀初次說法時,他談論這兩個極端,因爲這正是執著的所在。對快樂的欲求從一邊踢過來,而苦和不滿足則從另一邊踢過來。這兩邊一直在圍剿著我們。可是,一旦你走在中道上時,你就會放下這兩邊。

  難道你沒看到嗎,如果你追從這兩邊,富你生氣時,就會毫無耐心或自製力地揮拳亂打,和對吸引的東西執取不放。你能繼續這樣被欺騙多久?想想看,如果你喜歡某件事物,當喜愛生起時,你便追隨其後,然而,這只是在牽引你去找痛苦罷了。這顆欲望的心實在根聰明,下一步,它將帶你到哪裏呢?

  佛陀教導我們要不斷地放下這兩邊,這才是正修之道──導引我們跳出“生”與“有”之道。在這道上,既無樂地無苦、無善地無惡。唉!大部份的人都充滿了欲望,只爲了追求愉悅,然而,總是忽略了中道,錯失了圓滿者之道──追尋真理者之道。一個不走中道的人,執著於“生”和“有”、樂與苦、善與惡,將無法成爲智者,地無法尋得解脫。我們的道是直的──平靜和清淨的覺醒之道,平定了得意與悲傷兩者。如果你的心如此的話,你就可以停止請教他人的指點了。

  當心不執著時,你將會看到,它安住在其平常的狀態。當它因種種念頭和感覺而動搖時,念頭的過程會代之生起,而無明則從中生起。學習去看透這個過程,當心被動搖時,它會將我們從正修帶離到耽溺或嗔怒的極端中,因而製造更多無明、更多念頭。善與惡只在你心中生起,如果你觀照你的心,窮一生之力學習這個主題,我保證你永遠不會厭倦。

  

  斷 疑

  

  很多擁有大學文憑和世間成就的人,發現他們生活似乎仍然少了什麼。雖然他們思想高深,聰明世故,心卻依然充滿了小氣與疑惑。兀鷹雖然飛得很高,但它吃的又是什麼

  

  “法”,是超越因緣和合事物和世間科學的有限知識之領悟的。當然,世間的智慧可以用在好的目的,但是,世間智慧的進步會造成宗教與道德的腐敗。重要的是,要去增長能夠運用這些技術,同時仍保持不執著它們的超俗智慧。

  剛開始教導基礎是必須的──基礎的戒,徹見生命的短暫,徹見老、死的真相。這裏就是我們必須開始的地方。在你開車或騎車以前,必須先學會走路。未來,一眨眼間,也許你已會乘坐飛機或遨遊世界了。

  外在的經典研究並不重要,當然,經典是正確的,但它們也不盡正確。它們無法給予你正確的知見。看見文字上的“嗔怒”和經驗嗔怒是不同的,就好像聽到一個人的名字和遇見其人並不一樣。唯有親自經驗方能給你帶來真實的信心。

  信心有兩種:一種是盲目地信賴佛、法、僧,通常因此而導引一個人開始修行或出家。第二種是真實的信心──穩定、不動搖,是從認識自己內心而生起的。雖然我們仍然有其他的煩惱(雜染)須去克服,但是,我們還是得清楚地徹見自我內在的一切,使我們能夠斷疑,進而達到個人修行中的穩定。

  

  超越文字──親身體驗

  

  在我個人的修行裏,我所知道的或學習的並不多。我追隨了佛陀所給予的直接了當的教導,然後就依著自然開始探究自己的心。當你在修行的時候,審視你自己,然後,智慧和洞察力就會自然地逐漸生起。如果你在打坐時,想要這樣或那樣的話,你最好在那兒就馬上停止!不要對你的修行有所理想或期盼。將你們所學的、你們的主見都丟到一旁去。

  你必須超越一切的文字、一切的形相和你對修行的所有計劃。如此一來,你才能親身體驗到真理就在當下這兒生起。如果你不向內看,你會永遠也不認識真理。我在最初的幾年中,接受了正規的經教研究,一有機會,就會去聽各個不同學者及法師的教授,一直到這種的學習弊多於利。因爲我還未向內觀照,所以不知道該怎 去聽他們的開示。

  偉大的禅師們談的是存在於自我內在的真理。藉由修行,我開始覺悟到,原來真理也存在我自己的內心裏。一段很長的時間之後,我覺悟到這些禅師曾經也都真正地看到真理,而且,如果我們追隨他們的足迹,我們也會體驗到他們所說的一切。那麼,我們才能夠說:“對,他們說的沒錯,還能有異嗎

  ”當我精進地修行時,覺悟便如此地擴展開來。

  如果你對“法”有興趣,那就舍棄、就放下吧!光空想修行就如同癡人捕影,而失其實。你不需要讀太多書。如果你依教奉行的話,你便會親身體驗到“法”,除了聽聞與文字之外,必定還有其他的。只須跟自己對話,審視你自己的心。如果你斬斷這個思考的心,你將會有個真正的判斷標准。否則的話,你的領悟將無法深入地徹見。如此地修行,其他的自然會追隨而來。

  

  佛教心理學

  

  有一天,一位知名的佛教形而上學的女講師來拜訪阿姜 查。這位女士定期在曼谷講授阿毗達摩(論藏)和複雜的佛教心理學。在跟阿姜 查的對談當中,她詳細地說明了了解佛教心理學對人們是如何地重要,及她的學生從與她的學習當中受益了多少。她問阿姜 查是否同意這種理解的重要性。

  他同意地說:“沒錯,是很重要。”

  她欣喜地進一步問阿姜 查是否有推薦他的弟子學習阿毗達摩。

  “有啊,當然有!”

  她接著問阿姜 查,他推薦他們從哪裏開始、或哪一本書、哪一種研究最好?“只有這裏,”他指著自己的心說:“只有這裏。”

  

  研讀與實際經驗

  

  讓我們談一談,研究佛法思想和將它們放入修行之間的不同之處。真正的法義研究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在我們痛苦的生活中找到一條出路,以及爲自己與衆生達到快樂與平靜。我們的苦生起是有其起因和停留的地方的。讓我們來了解這個過程。當心平靜時,它是在其原來的狀態:當心動搖時,念頭便形成了,而喜、悲皆屬於這動搖的心和這念頭結構中的一部份。掉舉也是如此,欲望跑這兒、跑那兒的。如果你對這樣的動搖並不了解,你就會受到念頭的支配而任其擺布。

  因此,佛陀教我們要去思惟(觀)變動的心。觀照心的變動,我們便能看到其基本的特質:永恒地變遷、苦、空。你應該覺醒和思惟(觀)這些心理狀態。如此一來,你便可以學習到十二因緣的過程。佛陀教導,“無明”是一切世間因緣和“行”生起的“因”。“行”引發“識”,“識”引發“身”與“心”。這就是十二因緣的過程。

  當我們初學佛法時,這個傳統的教義對我們也許有意義,但是,當這個過程實際地發生在我們心裏時,那些光研讀十二因緣的人,將跟隨不上它們。就好比一粒水果從樹上掉下來一樣──每一環都掉落得如此迅速,使得這些人根本無法說出已經經過了哪些樹枝。例如:當愉悅的感官接觸發生時,他們便會被感覺所支配,無知它們是如何發生的。

  當然,經典裏對整個過程的有系統描述是很精密的,但,實際的經驗卻是超越經教研究的。研究並無法告訴你“這就是”無明生起的經驗,“這就是”行的感覺,“這就是”特殊的意識,“這就是”身與心各個不同元素的感覺(受)。當你從樹上掉到地上時,你並無法詳細地算出你掉落了幾尺幾寸高──你就碰到地上了,然後經驗到苦。沒有任何一本書能夠描述那種情形。

  經教的研究是有組織系統,且嚴謹的,但是,真理絕非僅此而已。因此,我們必須以“覺知者”、以我們最深層的智慧來證實生起的一切。當我們原有的智慧──覺知者,經驗到心的真相時,它使會清楚地明了心並不是我們自己,不屬於我們、不是我,也不是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必須舍掉。對於我們所學習的心、識元素的名相,佛陀也不希望我們去執著。他只是希望讓我們看到這一切都是無常、苦和空的。他只教導我們放下。當這些東西生起時,覺知它們、了知它們。只有能夠做到這點的心,才算正確地訓練過。

  當心被…

《甯靜的森林水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以法爲贈禮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