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而启发你更进一步地去修行,那么此书的目的便已达到了。
因此,仔细地聆听阿姜 查,并将他放入心中,因为他教导的是实践,而不是理论,更何况,人类的幸福与解脱才是他所关切的。早年当巴蓬寺开始吸引许多访客时,沿著入口的步道上张贴了一系列的标语。第一张是说:“你来到这儿拜访,请肃静!我们正在禅坐。”另一张标语简单地说:“修习佛法及觉悟真理是这期生命中唯一有价值的事,何不由现在开始?”在这种精神里,阿姜 查直接地对我们述说,邀请我们来安静我们的心,并去观察生命的真理。现在,不就是开始的时候吗
前 言
多年来阿姜 查以寮、泰语展开社会弘化工作,而他在西方英语系杜会的影响力,则是由於他那些有能力把寮、泰语译成英文的西方弟子的努力而获致。虽然,目前这些英文作品流传到华人世界已经有一段时间,特别是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而最近是台湾,但美中不足的是,读者群仅限於精通英文的华人,而这些从阿姜 查的教导中得到启示、鼓舞的华人读者,对於同胞中有人因为不懂英文或英文能力浅,而没有机会从阿姜 查言语中的智慧得益,一直引以为憾。
本书是在佛教寺院僧俗二众的发心奉献下协力完成。他们来自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他们不仅熟知中、英文,受重要的是:由於他们对佛法都已有深刻的体验和认知,因而对阿姜 查的教化都能有所领悟且真切理解。也由於他们的善行以及为弘扬佛法不惜一切代价的愿心,此刻,这份作品才能呈现在您的手中。
我们要向所有曾参与制作本书的人士,无论是设计、校对、誊稿、助印等等,都致予无上的谢意,愿三宝之光常照在您们的心里,赐予您们平安、快乐。您曾注意到我们并没有提到任何人的名字,也没有对任何人特别地赞许。这正是遵循阿姜 查的教导:“不要试图想成为什么:不要做阿罗汉、不要做菩萨、什么都别做……”……乃至译者。
一位弟子
译者的话
如果有人发现一颗闪亮的星星,他没有权利放进自己的口袋独享光辉,而必须公诸於世,使每个人都能分享这份光耀。基於这个理由,我们很高兴有机会参与将阿姜 查的教示译成中文的工作,因为如此一来,其他人也能同样地得到那从阿姜 查的佛法开示中闪耀出来的智慧之光!
中译阿姜 查的作品,并非易事。如果照句直译,恐怕曾显得生涩难懂:假若以比较自由约方式意译,虽然文句会比较流畅,可是恐怕又会失於准确度不够;还有一种可能是,因译者笔调的关系使译文学术意味太浓,不符合阿姜 查的风格。他本人很少阅读,有一回,他被问到有什么佛书可以推荐给人读时,他指著自己的心说:“只有这一本!”
在译书的过程中,我们尽量以不同的方式求得折衷,希望能既不失去阿姜查简明的开示风格,又能无损他见解的精辟入微。假若由於我们的转译,使阿姜 查的佛法之“星”减损了原有的光芒,我们在此深致歉意。而我们之所以不自量力试译,只是因为我们实在不忍让这颗光辉夺目的星星,只收藏在某人口袋里,却不能普照人间。
任何人的翻译,永远没有所谓最好或最坏的翻译,有的只是风格的不同。原书真正的含义能被译出而且让读者分享,这才是最重要的。
当您手中捧著这本书时,那从阿姜 查内心闪耀出来的法之“星”光,只要能让您捕捉到即使是一丝的微光,进而为您的人生带来方向和启示,那么我们的工作就算圆满完成了。
阿姜 查略传
阿姜 查,於一九一八年六月十七日,出生在泰国东北部乌汶Rajathani镇附近的一个小村庄。
九到十七岁之间,他是一位沙弥,在还俗帮助父母务农之前的那段时日里,他接受了基础教育。到了二十岁,他决定回复出家生活,并於一九三九年四月廿六日受了比丘戒。
阿姜 查早期的僧侣生活,遵循一种研习佛教教义及巴利经文的传统模式。在第五年时,他的父亲得重病而逝:人命的脆弱和不确定,直接的提醒了他。这促使他去深思有关生命的真正目的,因为,虽然他已有多方面的涉猎并且精通巴利文,但对於痛苦的灭除,似乎并没有更进一步亲身的了解。厌离之感开始在心中升起,终於(在一九四六年),他放弃了学业,并开始了托钵行脚。
他走了大约四百公里到达泰国中部,沿途睡在森林,行乞於村落。他在一座能够用心地学习和修习毗奈耶(僧侣戒律)的寺院住了下来。那时,他听说了有关阿姜 瞒——一位备受推崇的禅坐大师。渴望能见到如此一位有成就的老师,阿姜 查出发步行往东北部去寻找他。
这时,阿姜 查正与一项有决定性的问题做挣扎。他研读过戒、定与慧的教理,虽然那些内文陈述详尽且细节精细,但他却不知如何将它们实际地付诸实践。阿姜 瞒告诉他,虽然这些教化的确广博,但在本质上却很单纯;有了“正念”的安置,如果看到了在内心生起的每件事物,当下便是真正的修行之道了。这种简洁而又直接的教导,对阿姜 查来说,是一种启示,也因此改变了他修行的方法。这条路是明确的!
接下来的七年间,阿姜 查在这种简朴的森林传统方式中修行:为了开展禅坐,行遍乡间,寻找安静而隐蔽的地方。他住在老虎和眼镜蛇成群出没的丛林,甚至停尸场;利用对死亡的省思来克服恐惧,并洞察生命的真正意义。
经过多年的流浪,一九五四年,他受邀返回故乡的村子,就在一处热病横行、鬼魅出没,称作“巴蓬”的森林附近住了下来。不顾疟疾的困境、简陋的住处以及稀少的食物,追随他的弟子,人数越来越多。现在被人称为巴蓬寺的寺院就是设立在那儿的,而最後地,分院也在别处被建立了起来。
在阿姜 查寺院里的训练是十分严厉且冷峻的。阿姜 查经常将他们的弟子们推到最极限,去测验他们耐久的能力,期使他们能开展耐心和决心。他有时发起费时且表面上看起来毫无意义的工作计划,由此去顿挫他们对平静的执著。这重点经常放在屈服於事物的本然样子,而最大的强调点著重於严格的毗奈耶(戒)之遵守上。
一九七七年,阿姜 查应邀访问英国,并留下一些比丘僧团在那儿。
阿姜 查於一九七九年回到英国,随後转往美国、加拿大去访问并教学。
一九八一年,再度出游後,由於糖尿病所致,阿姜 查的健康逐渐走下坡,也因此无法於雨季时在巴蓬寺安居。
当病情恶化,他以自己的身体作为一种教导 ──“万物皆无常”的一种活生生的示例。他不断地提醒人们,要努力在他们自心里处找到一个真实的归依处,因为,他不再有很多的时间能教他们了。
在一九八一年“雨期”结束前,他被送往曼谷做一个手术。几个月内,他停止了说话,并逐渐失去了对四肢的控制,终至全然瘫痪而卧病在床。从此以後,他被比丘弟子们全心全力地照顾和服侍;他们都感激且乐於有机会服侍曾经如此有耐性和慈悲地引导一条正道给那么多人的一位老师。
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六日,上午五时二十分,阿姜 查在他的寺院,泰国乌汶的巴蓬寺,於随侍的比丘们面前,安详地离开了人间。
编者的话
本书内容取自Jack Koinfield和Paul Breiter编著之A Still Forest Pool,原以英文出版。然而,我们并没有取用原版的全部内容,因为有些部份已在阿姜 查早期的书籍中就已出版(泰国国际丛林寺院出版之《菩提智(Bodhinyana)》一书),如:问与答的部份,已由我们翻译并收录於《静止的流水》一书中。我们希望能藉著这个机会,感谢作者之一的Paul Breiter,鼓励我们翻译此书,如今方能使华语杜会得此受益。
阿姜查个人的修行开始於他人生的早期,并经过多年的行脚和在几位伟大的森林禅师们的严指导下增进。他笑著回忆说,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当其他小朋友玩扮家家酒时,他已喜欢演僧侣,并拿著一个假的钵向他们要糖果和甜食。但是,他个人修行却非常艰难,他说,他增长的耐力与毅力的特质,是他给弟子们的教导核心。阿姜查仍是一位年青的出家人时,一个很大的启示得自於坐在只剩下最後几天、几星期生命的父床边,直接面对著衰危及死亡的事实。阿姜 查教导:“当我们不了解死亡时,生命是非常困惑的。”由於这个经验,使得阿姜 查在修行中引发强烈的动机,要去发现我们世间痛苦的起因及佛陀所教导的解脱及平静的根源。据他所言,他毫无保留,为了“法”和真理,他舍弃了一切。遭遇过许多困境与苦难,包括各种的疑惑及身体的病痛。然而,他依然待在森林里坐著──坐著和观照──甚至有时候,他除了哭泣之外,什么地无法做。他在修行中增长了一种他所谓的“无畏”的特质。从这“无畏”当中最後长成智慧──一种喜悦的精神,以及一种不可思议的能力去帮助他人。
第一章 明了佛陀的教导
前言
阿姜 查要求我们从佛陀所教导的痛苦和解脱真理的领悟中──可以在我们的身、心当下彻见和经验的,开始我们简单而直接的修行。阿姜 查告诉我们,“八正道”是无法在书籍、经典中找到的,相反地,却可以在我们的根识,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和意中发现。在这种即时、觉醒、长养正念的方法下学习,是佛陀所觉悟的内观之道。若干世纪以来,这种方法被受到启发并献身於修行中的僧、尼与在家众所保留和遵循。
阿姜 查以一个古老教育的代表现身说法。他的智慧和善巧都不是从读书及传统而来,而是从他多年修行、精进以禅坐来平静心及唤醒心得来的。他个人的修行…
《宁静的森林水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