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甯靜的森林水池▪P2

  ..續本文上一頁而啓發你更進一步地去修行,那麼此書的目的便已達到了。

  因此,仔細地聆聽阿姜 查,並將他放入心中,因爲他教導的是實踐,而不是理論,更何況,人類的幸福與解脫才是他所關切的。早年當巴蓬寺開始吸引許多訪客時,沿著入口的步道上張貼了一系列的標語。第一張是說:“你來到這兒拜訪,請肅靜!我們正在禅坐。”另一張標語簡單地說:“修習佛法及覺悟真理是這期生命中唯一有價值的事,何不由現在開始?”在這種精神裏,阿姜 查直接地對我們述說,邀請我們來安靜我們的心,並去觀察生命的真理。現在,不就是開始的時候嗎

  

  

  前 言

  

  

  

  多年來阿姜 查以寮、泰語展開社會弘化工作,而他在西方英語系杜會的影響力,則是由於他那些有能力把寮、泰語譯成英文的西方弟子的努力而獲致。雖然,目前這些英文作品流傳到華人世界已經有一段時間,特別是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而最近是臺灣,但美中不足的是,讀者群僅限於精通英文的華人,而這些從阿姜 查的教導中得到啓示、鼓舞的華人讀者,對於同胞中有人因爲不懂英文或英文能力淺,而沒有機會從阿姜 查言語中的智慧得益,一直引以爲憾。

  本書是在佛教寺院僧俗二衆的發心奉獻下協力完成。他們來自臺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他們不僅熟知中、英文,受重要的是:由於他們對佛法都已有深刻的體驗和認知,因而對阿姜 查的教化都能有所領悟且真切理解。也由於他們的善行以及爲弘揚佛法不惜一切代價的願心,此刻,這份作品才能呈現在您的手中。

  我們要向所有曾參與製作本書的人士,無論是設計、校對、謄稿、助印等等,都致予無上的謝意,願叁寶之光常照在您們的心裏,賜予您們平安、快樂。您曾注意到我們並沒有提到任何人的名字,也沒有對任何人特別地贊許。這正是遵循阿姜 查的教導:“不要試圖想成爲什麼:不要做阿羅漢、不要做菩薩、什麼都別做……”……乃至譯者。

  

  

  

   一位弟子

  

  

  譯者的話

  

  

  

  如果有人發現一顆閃亮的星星,他沒有權利放進自己的口袋獨享光輝,而必須公諸於世,使每個人都能分享這份光耀。基於這個理由,我們很高興有機會參與將阿姜 查的教示譯成中文的工作,因爲如此一來,其他人也能同樣地得到那從阿姜 查的佛法開示中閃耀出來的智慧之光!

  中譯阿姜 查的作品,並非易事。如果照句直譯,恐怕曾顯得生澀難懂:假若以比較自由約方式意譯,雖然文句會比較流暢,可是恐怕又會失於准確度不夠;還有一種可能是,因譯者筆調的關系使譯文學術意味太濃,不符合阿姜 查的風格。他本人很少閱讀,有一回,他被問到有什麼佛書可以推薦給人讀時,他指著自己的心說:“只有這一本!”

  在譯書的過程中,我們盡量以不同的方式求得折衷,希望能既不失去阿姜查簡明的開示風格,又能無損他見解的精辟入微。假若由於我們的轉譯,使阿姜 查的佛法之“星”減損了原有的光芒,我們在此深致歉意。而我們之所以不自量力試譯,只是因爲我們實在不忍讓這顆光輝奪目的星星,只收藏在某人口袋裏,卻不能普照人間。

  任何人的翻譯,永遠沒有所謂最好或最壞的翻譯,有的只是風格的不同。原書真正的含義能被譯出而且讓讀者分享,這才是最重要的。

  當您手中捧著這本書時,那從阿姜 查內心閃耀出來的法之“星”光,只要能讓您捕捉到即使是一絲的微光,進而爲您的人生帶來方向和啓示,那麼我們的工作就算圓滿完成了。

  

  

  阿姜 查略傳

  

  

  

  阿姜 查,於一九一八年六月十七日,出生在泰國東北部烏汶Rajathani鎮附近的一個小村莊。

  九到十七歲之間,他是一位沙彌,在還俗幫助父母務農之前的那段時日裏,他接受了基礎教育。到了二十歲,他決定回複出家生活,並於一九叁九年四月廿六日受了比丘戒。

   阿姜 查早期的僧侶生活,遵循一種研習佛教教義及巴利經文的傳統模式。在第五年時,他的父親得重病而逝:人命的脆弱和不確定,直接的提醒了他。這促使他去深思有關生命的真正目的,因爲,雖然他已有多方面的涉獵並且精通巴利文,但對於痛苦的滅除,似乎並沒有更進一步親身的了解。厭離之感開始在心中升起,終於(在一九四六年),他放棄了學業,並開始了托缽行腳。

  

   他走了大約四百公裏到達泰國中部,沿途睡在森林,行乞於村落。他在一座能夠用心地學習和修習毗奈耶(僧侶戒律)的寺院住了下來。那時,他聽說了有關阿姜 瞞——一位備受推崇的禅坐大師。渴望能見到如此一位有成就的老師,阿姜 查出發步行往東北部去尋找他。

  

   這時,阿姜 查正與一項有決定性的問題做掙紮。他研讀過戒、定與慧的教理,雖然那些內文陳述詳盡且細節精細,但他卻不知如何將它們實際地付諸實踐。阿姜 瞞告訴他,雖然這些教化的確廣博,但在本質上卻很單純;有了“正念”的安置,如果看到了在內心生起的每件事物,當下便是真正的修行之道了。這種簡潔而又直接的教導,對阿姜 查來說,是一種啓示,也因此改變了他修行的方法。這條路是明確的!

  

  接下來的七年間,阿姜 查在這種簡樸的森林傳統方式中修行:爲了開展禅坐,行遍鄉間,尋找安靜而隱蔽的地方。他住在老虎和眼鏡蛇成群出沒的叢林,甚至停屍場;利用對死亡的省思來克服恐懼,並洞察生命的真正意義。

  經過多年的流浪,一九五四年,他受邀返回故鄉的村子,就在一處熱病橫行、鬼魅出沒,稱作“巴蓬”的森林附近住了下來。不顧瘧疾的困境、簡陋的住處以及稀少的食物,追隨他的弟子,人數越來越多。現在被人稱爲巴蓬寺的寺院就是設立在那兒的,而最後地,分院也在別處被建立了起來。

  在阿姜 查寺院裏的訓練是十分嚴厲且冷峻的。阿姜 查經常將他們的弟子們推到最極限,去測驗他們耐久的能力,期使他們能開展耐心和決心。他有時發起費時且表面上看起來毫無意義的工作計劃,由此去頓挫他們對平靜的執著。這重點經常放在屈服於事物的本然樣子,而最大的強調點著重於嚴格的毗奈耶(戒)之遵守上。

  一九七七年,阿姜 查應邀訪問英國,並留下一些比丘僧團在那兒。

  阿姜 查於一九七九年回到英國,隨後轉往美國、加拿大去訪問並教學。

  一九八一年,再度出遊後,由於糖尿病所致,阿姜 查的健康逐漸走下坡,也因此無法於雨季時在巴蓬寺安居。

  當病情惡化,他以自己的身體作爲一種教導 ──“萬物皆無常”的一種活生生的示例。他不斷地提醒人們,要努力在他們自心裏處找到一個真實的歸依處,因爲,他不再有很多的時間能教他們了。

  在一九八一年“雨期”結束前,他被送往曼谷做一個手術。幾個月內,他停止了說話,並逐漸失去了對四肢的控製,終至全然癱瘓而臥病在床。從此以後,他被比丘弟子們全心全力地照顧和服侍;他們都感激且樂於有機會服侍曾經如此有耐性和慈悲地引導一條正道給那麼多人的一位老師。

  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六日,上午五時二十分,阿姜 查在他的寺院,泰國烏汶的巴蓬寺,於隨侍的比丘們面前,安詳地離開了人間。

  

  

  編者的話

  

  本書內容取自Jack Koinfield和Paul Breiter編著之A Still Forest Pool,原以英文出版。然而,我們並沒有取用原版的全部內容,因爲有些部份已在阿姜 查早期的書籍中就已出版(泰國國際叢林寺院出版之《菩提智(Bodhinyana)》一書),如:問與答的部份,已由我們翻譯並收錄於《靜止的流水》一書中。我們希望能藉著這個機會,感謝作者之一的Paul Breiter,鼓勵我們翻譯此書,如今方能使華語杜會得此受益。

  阿姜查個人的修行開始於他人生的早期,並經過多年的行腳和在幾位偉大的森林禅師們的嚴指導下增進。他笑著回憶說,他還是小孩子的時候,當其他小朋友玩扮家家酒時,他已喜歡演僧侶,並拿著一個假的缽向他們要糖果和甜食。但是,他個人修行卻非常艱難,他說,他增長的耐力與毅力的特質,是他給弟子們的教導核心。阿姜查仍是一位年青的出家人時,一個很大的啓示得自於坐在只剩下最後幾天、幾星期生命的父床邊,直接面對著衰危及死亡的事實。阿姜 查教導:“當我們不了解死亡時,生命是非常困惑的。”由於這個經驗,使得阿姜 查在修行中引發強烈的動機,要去發現我們世間痛苦的起因及佛陀所教導的解脫及平靜的根源。據他所言,他毫無保留,爲了“法”和真理,他舍棄了一切。遭遇過許多困境與苦難,包括各種的疑惑及身體的病痛。然而,他依然待在森林裏坐著──坐著和觀照──甚至有時候,他除了哭泣之外,什麼地無法做。他在修行中增長了一種他所謂的“無畏”的特質。從這“無畏”當中最後長成智慧──一種喜悅的精神,以及一種不可思議的能力去幫助他人。

  

  

  

    

  

  第一章 明了佛陀的教導

  

  

  

  前言

  

  阿姜 查要求我們從佛陀所教導的痛苦和解脫真理的領悟中──可以在我們的身、心當下徹見和經驗的,開始我們簡單而直接的修行。阿姜 查告訴我們,“八正道”是無法在書籍、經典中找到的,相反地,卻可以在我們的根識,我們的眼、耳、鼻、舌、身和意中發現。在這種即時、覺醒、長養正念的方法下學習,是佛陀所覺悟的內觀之道。若幹世紀以來,這種方法被受到啓發並獻身於修行中的僧、尼與在家衆所保留和遵循。

  阿姜 查以一個古老教育的代表現身說法。他的智慧和善巧都不是從讀書及傳統而來,而是從他多年修行、精進以禅坐來平靜心及喚醒心得來的。他個人的修行…

《甯靜的森林水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以法爲贈禮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