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話,我們會産生反應,而念頭、感覺、喜、惡、悲、欣便生起。我們忘卻它們是無常、苦和無我的,所以去執著它們。
五、“識”──我們執著那個認知其他四蘊的。我們認爲:“我知道、我是、我覺得”而被這個自我的幻覺和分別所束縛。
這五個賊都是妄見,都會導致錯誤的行爲。佛陀對這個並沒有欲望,他看到在這根本找不到真正的快樂。因此,他給那些也看到這點並尋求出離之道的人取名作“比丘”。
佛陀教導他的弟子五蘊的真實本然和如何去放下它們,不執著它們爲我或我的。當我們明了時,我們會看到它們有很大的傷害與價值的可能性,但它們不曾消失,它們只是不再被執著爲我們自己的罷了。佛陀在他覺悟之後,仍然有生理上的病痛,有愉快和疼痛的感覺,有記憶(想)、有念頭(行)、有意識,但他卻沒有執取它們爲自我、我或我的。他知道它們的本然,而那個知道的,也不是我、自我。
要將五蘊從煩惱(雜染)和執著中分隔開來,就好像要在森林中清除樹叢而不砍樹一樣。一切都只是不斷地生起與消逝罷了──煩惱並無立足之地。我們不過是跟五蘊生、死而已了──它們只是依著它們的本然來、去罷了。
如果有人咒罵我們,而我們卻沒有自我的感覺的話,事情就會停在話語上,而不受苦。如果不悅的感覺生起,我們應該讓它停在那裏,覺知感覺並不是我們。“他恨我、他找我麻煩、他是我的敵人。”一位比丘並不會做如此想,也不會執取自負或比較的見解。如果我們不去站在戰火線上,我們是不會被射擊到的;如果信沒人接的話,就會被退回去的。優雅地走過世間而不執著於事相的分別,比丘會變得平靜詳和。這就是涅槃、空和解脫之道。
審視五蘊吧!創造一個清淨的森林。你將會是一個不一樣的人。真正明了“空”而且依此修行的人很少,但是,他們將體會到最大的喜悅。爲何不試一試呢
你可以鏟除你心中之賊,然後把每一件事都安置好。
第二章 更正我們的知見
前言
“當你采磨菇時,”阿姜 查告誡我們說:“你必須知道要找什麼;當你從事精神上的修行時,也必須知道要培養什麼樣的態度、要避免什 樣的危險,以及要策勵出什麼樣的心理特質。”
在此,他強調要訓練自我的耐力和勇氣的力量,也強調要去增長一種尋求中道的意願,並追隨它──雖然會有誘惑和煩惱。當貪、嗔、癡生起時,他說:“不要對它們屈服,不要氣餒,只要保持正念,以及堅定你的決心。”
就在你的訓練增長之際,你將會發現,每一個你所經曆的經驗,都是如此的無常和苦(不圓滿)。你會直接地在這一切存在體的特質中發現永恒的真理,並開始去學習解脫和不執著之道。可是,阿姜 查提醒我們:這是需要願意以一種平等的心情去觀照我們的苦與樂的。
在心情逐漸平靜下來,且清明時,我們便更貼近了阿姜 查所謂的真理:“如此而已!”。“法”──真理,是非常簡單的。所有事物的生滅──整個世界的變化現象,真的就只是“如此而已!”。當我們真正體悟其涵義時,在我們這個世界裏,就可以尋得平靜了。
歧 途
一位得知佛陀的苦行僧,爲了尋找佛陀四處遊行。有一天晚上,他和佛陀同住在一間房子裏,可是,卻不識佛陀的肉身,也沒有覺察到他就在他面前。第二天早上,他便起身繼續上路,去尋找佛陀。要尋找平靜和覺悟而沒有正確的知見就像如此。
由於對苦與解除苦的真相不明了,所以隨後“道”的因素,都會跟著錯誤──錯誤的動機、錯誤的言談、錯誤的行爲及錯誤的定的修習。雖然愚癡的人會拿喜、惡做最後的指引。但是它們卻不是可以信賴的引導啊!就好像要旅遊到某個鄉落──你不知覺地誤入歧途,而就因爲這是一條很方便的路,所以就舒服地繼續旅行。但是,它永遠比無法領你到你想去的地方。
饑餓的煩惱
那些初學者,常常會想知道什 是修行
修行是在你嘗試去對治煩惱(雜染),不去長養舊有的習氣時産生的;沖突和困難生起的地方,就是要下功夫的地方。
當你采磨菇吃時,你不會盲目的去探,你必須去認識它的種類。所以,對我們的修行也是一樣的──我們一定要知道危險的地方,以便能從它們中解脫出來。
煩惱(雜染)──貪、嗔、癡,既存在我們的苦和自私的根部,我們必須學者去克服、戰勝它們,並超越它們的控製,而成爲自己心靈的主宰。這看起來當然很困難,就像佛陀告訴你必須和一個童年的摯友分開一樣。
我們在剛開始修行時將不可避免地會感到熱惱與痛苦。但是切記,只是煩惱(雜染)在熱惱。人們想:“我從來沒有這樣的問題,是哪裏出了問題
”以前,當我們去長養欲望時,我們總和它們和平共處。
抗拒煩惱(雜染)吧!不要給它們所需求的一切──食物或睡眠。很多人會認爲這是極端的自我折磨,但使內心變得堅強卻是必要的。自己去體會,持續的看顧你的心,你也許會認爲你看到的都只是結果,而想知道其因由。假設父母有一個小孩,長大後變得粗暴無禮,他們被他的行爲所煩擾,他們也許會問:“這個孩子是從那兒來的
”事實上,我們的痛苦是來自錯誤的知見,及對種種內心活動的執著。我們必須像訓練水牛般地訓練我們的心:水牛就是我們的想(念頭),而主人是禅修者,飼養和訓練水牛則是修行。有一顆經過訓練的心,我們就可以看到真理,可以知道造成我們自己煩惱的起因和它的盡頭──所有悲苦的盡頭。這並不複雜,知道嗎?!
每一個人在他的修行中都會有煩惱(雜染)。我們必須對治它們,在它們生起時努力掙紮。這不是光空想,而是要實踐,這是需要相當的耐力的。逐漸地,我們必須改變我們潛慣性的思惟和感覺模式。我們必須看清楚,當我們以“我”和“我的”觀點去思考時,我們是如何的痛苦,之後,我們方能放下。
樂與苦
一位年青的西方僧侶剛到阿姜 查的森林寺院中的一家分院,並請求准許留下來修行。
“我希望你不怕受苦。”阿姜 查事先聲明。
這位西方僧侶有點驚訝,他說他不是來受苦的,而是來學習禅坐和平靜地生活在森林中的。
阿姜 查解釋說:“苦有兩種:一種是會導致更多苦的苦,另一種是會導致苦熄滅的苦。如果你不願意去面對第二種苦的話,你一定是願意繼續經驗第一種苦。”
阿姜 查教導的方式通常是直接了當的。當他在寺裏的庭園中碰到他的弟子時,他常常問:“你今天有沒有受到很多苦啊
”如果你回答有的話,他會說:“你今天一定有很多的執著羅!”然後就跟弟子們一起笑起來。
你曾有過快樂嗎
你曾有過痛苦嗎
你曾想過何者真的有價值
如果快樂是真的,那麼它不應該會消失,對不對
你應該學習這點,以看見真實。這種學習、這種禅坐,會導致正見。
分別心
正見的根本意義是:沒有分別,視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非好、壞,也非聰明或愚笨;也不去認爲蜂蜜是甜又好,而其他食物卻很苦澀。雖然你吃了很多種不同的食物,但是你食用而後排泄時,其實都是一樣的。它是一還是異呢
對一個小茶杯來說,這個杯子大嗎
是的,但放在一個大水罐邊時,就不是了。
我們的欲望、無知和我們的分別心,如此地染著一切事物。這就是我們創造的世界。再說,一個水罐是既非重也非輕的,我們只覺得它不是這樣就必是那樣。在禅宗裏,有個風動或幡動的公案:二個人同時在看一面旗子,一個人認爲是風在動;另一個人說是幡在動。他們可以一直爭論,甚至拿棍子打起來,都還是徒勞無功的,因爲是心在動啊!
差異是遍一切虛的,而要認識這些差異的同時,也要學著去看那些共同之處。在我們的團體中,人們來自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文化,但不要去想:“這個人是泰國人,那個人是寮國人,他是高棉人,那個是西方人……”我們應該有著相互的了解,並且去尊重他人的習俗,學習去看一切事物潛在的共通點,一切是如何地完全平等、真實空的,然後你才會知道該如何有智慧去處理這些明顯的差異。可是也不要去執著這個共同點。
爲什 糖是甜的,而水是無味的
這是它們的本然。思想和平靜、痛苦和享樂也是一樣的──想要思想終止是一種錯誤的見解。有時候會有想;有時候是靜止的,我們必須了解二者都是由無常、不圓滿的本然所始然,而非延續快樂的因素。但,如果我們繼續擔憂並進而認爲:“我在受苦、我要停止想。”這種錯誤的見解,只會把事情複雜化。
有時我們會覺得想是苦,就好像一個現在正在打劫我們的賊,我們要怎 做才能停止它呢
白天,是光明的;晚上,是黑暗的。它本身是苦的嗎
只有當我們將現在的事物和其他我們所知的狀況做比較,並期待有其他意外時,才會如此。事物終究是事物,只因我們的比較,造成我們受苦罷了。
你看著這個心在作用──你會認爲它是“你”或“你的”嗎
你會回答:“我不知道它是不是我或我的
可是它肯定是無法控製的。”就像一只猴子,無知地四處亂跳。它跳到樓上,無聊了,又跳到樓下;厭倦時,去看電影,然後無聊了,就去享有好的或不好的食物,可是,它對那也厭惡了,它的行爲是被不同形式的恐懼與厭惡所驅使,而非冷靜。
你必需學習去控製,停止對那只猴子的照顧,相反地,去關心生命的真理。去徹見心的真實本然:無常、苦、空。學習成爲它的主人,如果必要的話,將它鎖起來,不要只是一味地盲從;讓它自己精疲力竭而死,那 你就會有一只死猴子了。讓那只死猴子爛掉,那你便有猴子的骨頭了。
外塵和心
我們不去檢視自己,而只去追逐欲望,被無盡的貪婪和懼怕所束縛,只想做我們所喜的事。不論我們做什 ,只想得到我們的安逸。如果不能繼續擁有…
《甯靜的森林水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