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精要引導文——初學悅耳·寶藏庫之前行引導 第二十叁講

  金剛精要引導文

  初學悅耳.寶藏庫(前行引導)

  龍薩娘波尊者 造論

  妙音龍多加參尊者 傳授

  普巴紮西仁波切 漢譯

  阿松.桑昂丹增仁波切 傳講

  12月18日傳講內容

  【原文】

  辛叁、儀軌

  外以前、正、結叁要:

  1.前行積資七支供。

  2.正行以誦叁遍頌詞: (1)願菩提心;(2)行菩提心;(3)二種共同依止。

  3.結行修持自他歡喜。

  學處:願爲四無量心,行爲六度而行之。

  辛四、目的

  彌勒菩薩曰:“由遮諸惡趣,指引善妙道。”及頌言:“智不住叁有,悲不住涅槃。”如是所說。

  辛五、功德

  頌言:“發心之福德,倘若有形相,充滿虛空界,猶當超過之。”

  

  如是皈依爲基礎之發心。《菩提道次第論》亦曰:“上士道爲發大乘菩提心。”如是所說。

  【正文講解】

  今天所宣的是:

  辛叁、儀軌。

  3.結行修持自他歡喜。

  學處:願爲四無量心,行爲六度而行之。

  請大家正確無誤地取舍聞法的動機和行爲,以正念攝持來聽聞今天所宣之法。

  一、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的修法

  願菩提心要依修習四無量心、自他平等、自他交換、自輕他重而生起;行菩提心依修習六度而生起。

  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要在座上、座下實修,如理奉行。

  二、發心之儀軌

  (一)菩提心的分類

  菩提心分爲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分爲願菩提心、行菩提心或按地道界限來劃分菩提心。世俗菩提心的願菩提心、行菩提心可依儀軌而得到戒體。

  (二)世俗菩提心

  願菩提心:發願爲一切衆生修持正法。

  行菩提心:爲一切衆生得到究竟的佛果,而行持六度萬行。

  比如衆生去拉薩,有這種欲求之心就是願菩提心,准備好六度的資糧,就是行菩提心。如是去行持就稱爲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屬于世俗菩提心,可依儀軌而得到戒體。

  勝義菩提心無法依儀軌得到,要依法性而得。

  得到世俗菩提心戒體的儀軌:

  要具備前行、正行、結行。

  1、念誦叁遍願菩提心;

  2、念誦行菩提心;

  3、念誦兩種共同。

  守持學處:學處要日日在座上、座下熏修四無量心、自他平等、自他交換、自輕他重來增上願菩提心;依修持六度波羅蜜守持行菩提心之學處。

  口中念誦十萬菩提心偈時,心中要以四無量心、自他平等、自他交換、自輕他重而熏修。

  要修五加行:皈依十萬、百字明十萬、頂禮十萬、供曼紮十萬、上師瑜伽十萬。

  入大乘者必須要修習菩提心,五加行的十萬發心偈必須要念誦。

  1、修十萬發心偈

  在念誦發心偈十萬遍時,若僅僅口中念誦:“無上勝乘捷道精要法,修習愛他勝己菩提心,爲證願行勝義菩提心,即從今日隨行

  作依止”,但心中未以四無量心、知母、念恩、報恩等修持,念誦是沒有多大意義的。

  修發心十萬偈時,要以瑜伽四座修持,如理奉行。

  (1)前行之前行、入座前行

  入座之前要做好前行之前行、入座前行。

  准備坐墊:長、寬約爲兩肘大小,坐墊的後部略高,前部略低。

  身要:最好是雙盤,若無法做到雙盤,單盤也可以。入坐時要做到不緊不松。雙手于臍下四指處結定印;背部端直如箭;雙臂不能貼住身體兩側,放松往前垂直而下;頭略低,微壓喉結;眼視鼻尖處虛空;嘴微張,口呼吸;舌尖抵住上腭。身直則脈直,脈直則氣直,氣直則心堪能,心堪能則不順迷亂、妄念漂泊。

  語要:左手結定印,右手食指豎立,壓住右鼻孔,左鼻孔排氣叁次,觀想自他一切衆生無始以來貪、嗔、癡所造的一切習氣、業障,打坐中的昏沈、掉舉及疑惑都隨氣排幹淨。右手結定印,左手食指壓住左鼻孔,右鼻孔排氣叁次,觀想自他一切衆生無始以來貪、嗔、癡所造的一切習氣、業障,打坐中的昏沈、掉舉及疑惑都隨氣排幹淨。雙手定印,兩鼻孔同時排氣叁次,觀想自他一切衆生無始以來貪、嗔、癡所造的一切習氣、業障,打坐中的昏沈、掉舉及疑惑都隨氣排幹淨。

  排氣時不要就這樣比劃一下,要按照傳承法規,背直如箭,壓住鼻孔排氣時手臂肘部要擡起來壓住。

  意要:排氣完後休息片刻,之後思維:今天所修的法爲光明大圓滿《龍薩金剛精要耳悅前行引導文》中的十萬發心偈,此時要斷除惡念動機,轉變無記動機,生起善念動機,願一切有情遠離痛苦

  及痛苦之因,得到安樂及安樂之因,證悟究竟佛的果位,我今天在此修《龍薩金剛精要耳悅前行引導文》中的十萬發心偈,以此而發心。

  在自己虛空中觀想具有十萬花瓣的蓮花中,有一日月墊,墊上坐著自己的根本上師,面相爲上師,但本體與蓮花生大師、龍薩娘波、阿彌陀佛等無二無別。具大悲、智慧、救度一切衆生之力,這一切都要現量出現在自己前方。

  祈禱上師加持融入自相續,祈禱上師加持自心行于法,法行于正道,消除行道惑,幻化顯智慧。

  念誦四厭離心儀軌,思維暇滿人身是上師的加持,雙手合十祈請上師加持,得到與上師一樣具有意義的暇滿人身。念誦儀軌時要隨文入觀。

  (阿松上師帶領念誦四厭離心儀軌)

  (2)正行

  念誦發菩提心的偈頌時,詞句必須清楚,若不清晰念誦,則非爲正法。

  菩提心偈頌:無上勝乘捷道精要法,修習愛他勝己菩提心,爲證願行勝義菩提心,即從今日隨行作依止。

  此偈頌念誦10萬遍,再加11111遍的補處,一共111111遍。

  計數時要左手持念珠,用大拇指旋轉念珠而撥動,如果不旋轉念珠而用指甲直接撥念珠,念珠的線容易斷掉。

  

  如果有念珠計數器,一個是念誦一百遍撥一顆,一個是念誦一千遍撥一顆。再在念珠中間綁一根線,念誦一萬遍撥一顆。

  撥念珠計數器的時候從上往下一顆一顆撥(如下圖,從上師的右手處撥往上師的左手處),撥完以後,不能自下往上撥,要全部撥回原位後,再從上面開始一顆一顆往下撥。

  

  ①願菩提心

  念誦十萬發心偈時,要以四無量心熏修。四無量心從舍無量心開始,再是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

  首先修舍無量。觀想自己右邊是今生的父親,左邊是今生的母親,前方是怨敵,周圍是親朋好友,最後推及一切衆生。對一切衆生生起平等之心,爲舍無量。觀察修、安住修交替修。口中念誦發心偈十萬,心修舍等持。

  慈、悲、喜等持都依觀察安住修、交替修。所緣境和意樂都要具備。

  舍的所緣境是自己生起貪心的父母、生起嗔心的怨敵。舍棄了貪、嗔、癡,生起利他、平等的心念,稱爲意樂。

  慈所緣的對境是不具備安樂的衆生,行相意樂是願一切衆生具備安樂。

  悲所緣的對境是承受痛苦的一切衆生,行相意樂是願一切衆生遠離痛苦。

  喜所緣的對境是具備安樂的衆生,行相意樂是他們已經具備安樂,要對他們的安樂生起歡喜,若他們得到的是暫時的安樂,要希望他們得到究竟的安樂。

  要在自己相續中生起慈、悲、喜、舍四無量心,關鍵在于知母、念恩、報恩的熏修。

  讓菩提心日日增上,必須修習四無量心、自他平等、自他交換、自輕他重。

  自他平等:

  如外面下了一場雪,自己有兩只鞋,另外一人沒有鞋子,自己脫下一只鞋給他,兩人都有一只腳不冷。這就是願菩提心的自他平

  等。

  要以知母、念恩、報恩的次第去熏修自他平等。

  熏修的時候要入座去修。座中,口中念誦發心偈,心中思維盡虛空之際有情父母都做過自己的母親,且不僅是一次。大地的塵土搓成棗核的數量是有限的,而有情衆生做自己母親的次數是無限的。次第觀想母親賜予自己生命、食物、財物等等恩德。

  一切有情都做過自己的母親,母親和自己是一家人,有吃的、穿的、用的,都要平等擁有,安樂痛苦也都是平等的,一切都要平等。如是熏修,在相續中生起自他平等心。

  要依種種方便修習,可以去翻閱前行的書籍,銘記于心。觀察、分析一切有情都做過自己的母親,一切都要平等。

  直到自己的心生不起種種善、惡的妄念,隨力安住。

  在修五加行的時候,觀察、安住交替修是非常重要的。觀察修時觀察、分析菩提心,安住修的時候,種種善惡邪念不要生起。

  安住的時候不能說這是顯、空、雙運、實有、沒有等等。修五加行時暫時可以在無念中安住,而求竅訣時就不能這樣在無念中安住。

  以上所宣的是自他平等的菩提心。

  自他交換:

  比如自己有兩只鞋,另一個人光著腳,就把自己的兩只鞋都給他,稱爲自他交換;夏季下雨的時候,有一件雨衣,若和他人同時用,就是自他平等;若給他人穿,自己在雨中淋雨,就是自他交換。

  同樣上座觀修的時候,要依知母、念恩、報恩修習。

  觀修時,自己具備的安樂之果、因,賜予一切有情衆生,一切有情具備的痛苦之因、果都給自己,稱爲自他交換。

  座上的修持方法:比如呼吸的時候,觀想把一切有情的痛苦之果和痛苦之因都吸氣融入自己,把自己具備的安樂之因和安樂之果都呼出,一切衆生都能得到。

  自輕他重:

  自己具備的一切安樂賜予一切有情,一切有情的痛苦之因和痛苦之果,自己現量承受。

  座下也要如理奉行自輕他重的菩提心。自己一切受用賜予一切有情,一切有情的痛苦自己現量承受。自己具備的安樂賜予地獄衆生,地獄衆生的痛苦自己得到。如是祈禱、行持,就是自輕他重的菩提心。

  願菩提心以四無量心、自他平等、自他交換、自輕他重去修,是相續的菩提心不減少,且日日增上之方便。

  ②行菩提心

  行菩提心需要依六度行持。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智慧。

  布施波羅蜜

  布施波羅蜜用知母、念恩、報恩熏修後,自己具備的受用善根都賜予一切母親,上供上師叁寶。布施分爲財施、法施、無畏布施。

  持戒波羅蜜

  爲利一切有情,即使失去生命都不去造十種不善業、不造五無間罪、四重八邪、居士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的學處、密宗的誓言。如是立下誓言稱爲持戒波羅蜜。

  忍辱波羅蜜

  爲利一切有情,自己應該修學忍辱波羅蜜,知道嗔恨心的過失和忍辱的功德,修習忍辱波羅蜜。

  精進波羅蜜

  精進度分叁:披甲精進、加行精進、不滿精進。

  靜慮波羅蜜

  不散亂就稱爲靜慮。如身寂靜、語寂靜、意寂靜,或身靜慮、語靜慮、意靜慮。

  智慧波羅蜜

  聞慧:如龍樹菩薩雲:“增長智慧在于聞,若具聞與思二者,即能生起妙修慧,並獲難思勝悉地。”聽聞之主要乃佛經注疏之內明,其支分有四,爲斷除邪說之聲明與因明、攝受恭敬者之工巧明與醫方明。如是五明總別一切所修之經、續、竅訣法,于上師前數數請教斷疑,詞無有增減、義無有錯謬,如實領悟,即是斷除增益。

  思慧:辨析法與非法,懂得正確無誤地取舍。

  修慧:顯而無自性的定解。

  六度波羅蜜觀修方式:

  在座下、座上都要細致觀修、思維。

  座上觀想布施:知母、念恩、報恩次第觀想。報恩就是要在如母衆生沒有吃的時候給予吃的,沒有穿的時候給予穿的,若沒有善根,就要把自己的善根布施給母親衆生,母親衆生沒有安樂的時候要把自己的安樂布施出去。如過來一位乞丐,心中不能有微細的吝啬之心,布施之心由小變大,次第性地觀想,直至達到最大的布施之心。

  座上觀想持戒:觀想十種不善業是哪些,思維後立下誓言不複造,十善業要如是去做,居士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的學處等都要這樣觀修,行持。所造的五無間罪、所有不善的業障要忏悔,

  要如保護自己的眼珠般守持自己所受的居士戒、 沙彌戒、比丘戒、菩薩的學處、密宗的誓言。最後在無善惡、賢劣妄念中安住。

  修菩提心在座上、座下要分清楚,念誦十萬遍發心偈。

  (3)結行

  入座中菩提心的境、補特伽羅、儀軌、學處都已宣完,現在宣說出座。

  坐中觀察、安住交替修,時間圓滿後就要出座。

  念誦菩提心之後的前行儀軌。

  (上師帶領大家念誦儀軌)

  

  念誦完最後一句咒語後,開始祈禱上師受四灌,安住。能安住多久就安住多久,當再起妄念時,就開始發願、回向。

  念誦完回向偈後出座。

  下座前要反觀自己此座是否隨迷亂而轉。若有,就立下誓言:下一座要好好修持,不能失去信心。因爲無始以來都是這樣迷亂,

  要鼓勵自己下一座做得更好。

  如果此座中做得比較好,要生起喜悅心,但不要生起傲慢心。這一座修得好不是自己的功德,是上師叁寶的加持,或是前世善根所致。要看看自己下一座還能不能繼續這樣。要消除傲慢心。

  在座下也要如理奉行。依四無量心、自他平等、自他交換、自輕他重及行持六度,不斷地修持自己的身、語、意。

  以上宣說的是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學處,接著宣說菩提心的目的和功德。

  叁、目的

  辛四、目的

  彌勒菩薩曰:“由遮諸惡趣,指引善妙道。”及頌言:“智不住叁有,悲不住涅槃。”如是所說。

  若不具備菩提心,是無法超越叁有、寂滅兩邊;若具備菩提心,則能超越叁有、寂滅兩邊。此爲修持菩提心的目的。

  四、功德

  辛五、功德

  頌言:“發心之福德,倘若有形相,充滿虛空界,猶當超過之。”如是皈依爲基礎之發心。《菩提道次第論》亦曰:“上士道爲發大乘菩提心。”如是所說。

  五、結語

  以上菩提心的引導宣說完畢。

  所宣之法,若僅僅聽聞,則無法增長相續中的功德,只能增長自己的傲慢心,所以實修非常重要。尤其是五加行、竅訣中的菩提心觀察、安住交替修。頌曰:“智不住叁有,悲不住涅槃”,此爲不住兩邊之竅訣。

  回 向

  【備注】:此爲弟子根據大恩上師講法記錄略作整理,更詳細的內容請參考聞法錄音。因時間倉促,恐有錯謬。故于大恩上師及道友面前忏悔!願大恩上師*輪常轉!信衆法喜充滿!早證菩提!

  

《金剛精要引導文——初學悅耳·寶藏庫之前行引導 第二十叁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