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精要引導文
初學悅耳.寶藏庫(前行引導)
龍薩娘波尊者 造論
妙音龍多加參尊者 傳授
普巴紮西仁波切 漢譯
阿松.桑昂丹增仁波切 傳講
12月17日傳講內容
【原文】
庚二、發心
無上金剛大乘,即生成佛之捷徑精華及諸法基地爲:憶念充滿虛空有情父母之恩德而修愛他勝己之菩提心。此如頌曰:“發心乃爲他利故,欲得清淨圓滿刹。”故爲證得如是之義,即從今日隨行作依止世俗之願、行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 總分爲五:辛一、境;辛二、補特伽羅;辛叁、儀軌;辛四、目的;辛五、功德。 辛一、境 外具大悲而發菩提心,內具叁智慧而證無我之義,密悟本來智慧矣。
辛二、補特伽羅 外相拯救下道,內相于此處漸滅戲論,密相趨入甚深密法矣。 辛叁、儀軌 外以前、正、結叁要: 1.前行積資七支供。 2.正行以誦叁遍頌詞:(1)願菩提心;(2)行菩提心;(3)二種共同依止。 3.結行修持自他歡喜。 學處:願爲四無量心,行爲六度而行之。
【正文講解】
今天我們繼續宣說發心。
什麼是菩提心的法相呢?第一、大悲緣衆生;第二、智慧緣菩提。要令相續中生起菩提心就需要依靠熏修四無量心來令其生起。
四無量心即: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以及舍無量心。之前我們已經宣講完畢舍無量心,今天繼續宣說其它叁種無量心。
一、修法要義
要生起菩提心就必須在相續熏修而令生起。菩提心的重要性在哪裏呢?大小乘的區分就是菩提心,如果相續中沒有生起菩提心,那麼你所修習的法,即便從表面上看是大乘的法,但已經不能成爲大乘法門了。
我們在修菩提心的時候,應當先修世俗菩提心,而在修習世俗菩提心之後,自然于相續就會生起勝義菩提心。如頌中曰:“無上勝
乘捷道精要法,修習愛他勝己菩提心,爲證願行勝義菩提心,即從今日隨行作依止。”也就是說從即日起,應以世俗菩提心的熏習來成辦勝義菩提心。
修五加行時,觀察、安住交替而修非常重要。通過止觀交修,自己的安住就會越來越清明、穩固。
辛一、境
外具大悲而發菩提心,內具叁智慧而證無我之義,密悟本來智慧矣。
二、外具大悲而發菩提心 (一)慈無量心
1.定義
之前宣說舍無量心時,我們說:將對怨敵的嗔心以及對親人的貪心悉皆舍棄,從而生起利他之心,就是修習舍無量心。
今天我們所宣的慈無量心也是一樣:自己的身、語、意,對于怨敵和親朋好友都無余修持慈心,就是修習慈無量心。
2.所緣之境與修法意樂
觀修慈無量心的時候,所緣的境是一切受苦衆生;修法的意樂是:願一切衆生遠離痛苦及痛苦之因。
3.修行方法
觀修慈無量心的時候也應區分座上與座下。
于座上時應具備叁殊勝;座下時于行、住、坐、臥中同樣要去觀修慈無量心。
修慈無量心的時候,應從自己的母親開始觀想,以知母、念恩、報恩的次第去觀想。
修慈無量心和修舍無量心一樣,觀想自己的右邊是今生的父親,自己的左邊是今生的母親,前方是怨敵、魔障,周圍由叁界六道一切衆生圍繞自己。
首先思維,今生的父母是否只是今生做過自己的父母呢?不是的,他們無數次做過自己的父母。同樣,其他的衆生也無數次做過自己的父母。由此觀想:自己此生的母親如何賜予自己的恩德,以前累世的父母也是這樣賜予自己恩德的。
自己現在所獲得的這個十八暇滿人身,是由此生的母親所賜予的。如何賜予的呢?
首先,自己的神識漂泊中陰尋香而入母胎,母親九月懷胎,期間,爲了能讓我健康出世,哪怕造下惡業也毫不顧忌;
接著觀想,懷胎期間,母親將自己最精華的一切通過臍道來養育自己;
接著觀想,出生之時,自己一點力量也沒有,說死了又沒有斷氣,說活著卻連頭也擡不起來,是母親賜予的恩德才能令我得以存活下來;
接著觀想,當我沒有吃的母親就賜予吃的,當我沒有穿的母親就賜予穿的,當我手中沒錢母親就賜予錢,自己的一切財物都是母親賜予的;
接著觀想,母親賜予了自己世間的教育:無論吃飯、穿衣、還是說話等等都是母親教的,自己能夠超勝別人的也都是母親賜予的;
接著觀想,母親賜予了自己出世間的安樂:此生擁有十八暇滿的人身是母親賜予的,能遇見殊勝的上師是母親賜予的,尤其是今生能即身成就究竟佛果也都是母親賜予的。
我們要知道,要修成大乘法,沒有母親就無法修成。因爲大乘的基
礎是善心、菩提心,而要想相續中生起菩提心,如果自己沒有母親,那是無法生起的,要生起廣大意樂菩提心的發心,是要母親的恩德賜予的。
如是思維、觀修母親的恩德,自然就會于相續生起報恩的心。
同樣,對于右邊的父親,也要如是觀想;對于前方的怨敵也要如是觀想。
如是觀想後便生起報恩的心:一切母親所欲的是安樂,所造的卻是苦因,一切母親不欲的是痛苦,卻不知如何造樂因。由于不知道善惡取舍,所作所爲都是顛倒行持,因此我要將他們安置于究竟安樂的佛的果位。爲此,自己要修習正法、要清淨一切父母的業障。如是生起的便是慈無量心。
于座上打坐的時候如是觀想,觀想後安住,這樣的安住稱爲慈等持。念修發心十萬偈時,就要以觀察修安住修交替修。
于座下時,自己的身、語、意應盡力讓一切衆生遠離痛苦,得到安樂,要做到身慈、語慈、意慈,即自己的身、語、意都不能損害任何有情,如身不應鞭打有情、語不應令他們不悅意、意要憶念令他們具備安樂之因。由此而行布施、忍辱等等,盡力去做這些以令他們安樂。
(二)悲無量心
1.定義
當想到一切衆生所承受的痛苦,想到他們無法承受這些痛苦,這就是悲無量心。
2.所緣之境與修法意樂
悲心生起所緣之境是承受著痛苦的衆生,如叁惡道中所承受痛苦的衆生。
一切有情所欲爲安樂,但是求安樂卻造苦因,猶如在曠野的盲人一樣,所作所爲都是顛倒而行。因此,修法的意樂就是願他們遠離痛苦及痛苦之因。
3.修行方法
修悲無量心時,同樣觀修自己的右邊是此生的父親,左邊是此生的母親,前方是怨敵,周圍由一切衆生圍繞。
這些衆生所欲安樂,不欲痛苦,但由于不知取舍善惡而顛倒行持、受種種苦。之所以會這樣,都是因爲在做我母親之時,爲了我而造下無數罪業,由此得到惡果而遭此痛苦,通過觀修逐漸生起知恩、報恩的心。
觀修的時候首先觀想自己的母親,次第性到自己的父親、親朋好友,對他們處在痛苦之中生起無法承受的悲心,並將這樣的悲心逐漸擴展到一切衆生,由此而生起無量的悲心。如是去觀修就稱爲悲無量。
如是以觀察修和安住修交替修,觀察修就是悲,安住修就是悲等持。
觀察修就是知母、念恩、報恩。對于一切有情承受的痛苦,次第觀修後,生起悲心,願他們遠離痛苦及痛苦之因,如是觀修與欲求、發願、立誓、祈禱相關聯;安住修就是在觀察修疲憊的時候,無法生起善惡之念,自心放松而安住。修行時,應以兩者交替而修。
座上如是觀修,稱爲悲無量心。
座下如何修悲心呢?于座下時,當看到有情在承受痛苦的時候,觀想他們無數次做過自己的母親,由此,相續中生起願他們遠離痛苦的心。比如,當見到有一個病情很重的病人,將他觀想成自己的母親,願他遠離痛苦,由此相續生起無量大悲心。同樣,看到其他遭受種種痛苦的旁生時,比如在亞青的狗,它們當中很多由于饑寒交迫,下身腐爛後被蟲噬食,因此無法正常走動,只能拖著下半身走,此時,將它們觀想成自己的母親,願它們遠離痛苦,並于相續生起無量大悲之心。就像這樣,
不管是病人,還是其他的人,包括遠道而來轉山的人、旁生等等,一直擴展到盡虛空一切衆生,對他們都生起無量大悲之心,這就稱爲悲無量心。
(叁)喜無量心
1.定義
願一切衆生遠離痛苦、獲得安樂,並對它們所具有的安樂沒有嫉妒之心,就稱爲喜無量心。
2.修行方法
觀修喜無量心的時候,同樣以知母、念恩、報恩次第觀想。知道自己雖然應該報答母親的恩德,但是母親已經具備安樂,首先不應嫉妒,應該相續生起歡喜心。
與觀修慈、悲、舍無量心一樣,于自己的右邊觀想自己今生的父親,左邊爲自己今生的母親,前方爲怨敵與魔障,之後是親朋好友,收座前擴展到一切衆生。當他們具備安樂時,自己不應該有嫉妒心,而應該在相續中對他們生起歡喜心,此稱爲觀修喜無量心。
座上觀修中,感覺疲憊、無法生起妄念的時候,便于不追隨過去的妄念、不迎接未來的妄念、現在的妄念無法生起之中安住,這樣是喜等持。
就這樣,以觀察修和安住修交替而修。
座下之時,同樣要觀修喜無量心,對于無論認識還是不認識的人,在他們具備安樂的時候,自己都不應嫉妒。要知道,一切有情都做過自己的父母,因爲他們有安樂之因所以現在具備安樂,對此,自己爲什麼要嫉妒呢?因此,當他們有健康長壽之因,現在就在健康長壽中時,不應該嫉妒而應該歡喜,同時想到,雖然現在只是暫時的安樂我也應爲他們歡喜,並希望他們能獲得永恒的安樂——究竟佛果。
若欲菩提心在自己相續生起,一定要用方便四無量心去熏修才能生起,如果沒有去熏修,自己的相續就無法生起菩提心。
叁、內具叁智慧而證無我之義
叁智慧是指:聞慧、思慧和修慧。
熏修菩提心要以四無量心的方便來修,因此,首先應該聽聞四無量心的修法,這就是聞慧;之後是思維四無量心,這屬于思慧;以觀察修安住修交替而修就是修慧。
修行人的密魔就是我執。通過修行四無量心的方便能讓安住更加清明、穩定,直至證悟無我的智慧。
四、密悟本來智慧
所謂密悟本來智慧,就是指熏修四無量心,以觀察修和安住修交替而修,就能達到證悟。
五、補特伽羅
外相拯救下道,內相于此處漸滅戲論,密相趨入甚深密法矣。
外相拯救下道是指:由于大小乘是以菩提心來區分的,因此,若相續中熏修菩提心則能將補特伽羅從下道中拯救出來。一旦相續中生起菩提心,那麼所修之法也就成爲大乘法,補特伽羅也成爲大乘根基之補特伽羅。
內相于此處漸滅戲論是指:若沒有斷除我執就會有很多戲論,而我執一旦斷除也就沒有了戲論。通過菩提心的熏修可以斷除我執而滅除戲
論。
密相趨入甚深密法矣。
六、儀軌
辛叁、儀軌
外以前、正、結叁要:
1.前行積資七支供。
2.正行以誦叁遍頌詞:(1)願菩提心;(2)行菩提心;(3)二種共同依止。
3.結行修持自他歡喜。
學處:願爲四無量心,行爲六度而行之。
儀軌總分爲廣大行派和甚深見派。此儀軌屬于甚深見派的儀軌。
學處:首先願菩提心生起要以四無量心修行自他平等、自他交換、自輕他重等,行爲中就要以六度攝持。
七、結語
以上所宣爲菩提心未生而令生起的方便之道——四無量心。
菩提心的修法大家要好好熏修,口中所言的菩提心是沒有意義的,自己的相續中生起菩提心才是真正重要的。
希望大家回去後如理如法修四無量心,此非常重要。
回向
【備注】:此爲弟子根據大恩上師講法記錄略作整理,更詳細的內容請參考聞法錄音。因時間倉促,恐有錯謬。故于大恩上師及道友面前忏悔!願大恩上師*輪常轉!信衆法喜充滿!早證菩提!
《金剛精要引導文——初學悅耳·寶藏庫之前行引導 第二十二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