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精要引導文——初學悅耳·寶藏庫之前行引導 第二十一講

  金剛精要引導文

  初學悅耳.寶藏庫(前行引導)

  龍薩娘波尊者 造論

  妙音龍多加參尊者 傳授

  普巴紮西仁波切 漢譯

  阿松.桑昂丹增仁波切 傳講

  12月16日傳講內容

  【原文】

  庚二、發心

  無上金剛大乘,即生成佛之捷徑精華及諸法基地爲:憶念充滿虛空有情父母之恩德而修愛他勝己之菩提心。此如頌曰:“發心乃爲他利故,欲得清淨圓滿刹。”故爲證得如是之義,即從今日隨行作依止世俗之願、行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

  總分爲五:辛一、境;辛二、補特伽羅;辛叁、儀軌;辛四、目的;辛五、功德。

  辛一、境

  外具大悲而發菩提心,內具叁智慧而證無我之義,密悟本來智慧矣。

  【正文講解】

  一、聞法的方式

   與之前所宣一樣,今天所宣的法分爲聞法的方式和所宣之法。聞法的動機和行爲應該無誤取舍而聽聞今天所宣之法。

  所宣之法應與實修相連,任何所宣之法如果沒有進行實修是沒有用的。實修則應該打坐而修。

  二、發心

  無上金剛大乘,即生成佛之捷徑精華及諸法基地爲:憶念充滿虛空有情父母之恩德而修愛他勝己之菩提心。此如頌曰:“發心乃爲他利故,欲得清淨圓滿刹。”故爲證得如是之義,即從今日隨行作依止世俗之願、行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

  總分爲五:辛一、境;辛二、補特伽羅;辛叁、儀軌;辛四、目的;辛五、功德。

  (一)境

  外具大悲而發菩提心,內具無我之智慧。

  龍薩前行念誦發心偈:“無上勝乘捷道精要法,修習愛他勝己菩提心,爲證願行勝義菩提心,即從今日隨行作依止。”念誦十萬遍。在座裏、座間都要修。打坐修時,口念偈頌,心熏修菩提心。

  

  此處的菩提心要具足兩個條件:未生起時當生起,已生起時當

  

  日日增上。

  發心不爲主,生心爲主。要以熏修四無量心爲方便使自己相續生起菩提心。

  寂天菩薩曰:菩提心妙寶,未生者當生,已生勿退失,輾轉益增長。每天都要回向、發願自己相續中生起菩提心。

  菩提心分爲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

  1、世俗菩提心

  若依靠方便,使自己的相續中生起了菩提心,修的僅爲世俗菩提心。

  大乘和小乘的區別在于發心是否爲菩提心。

  以善良的心爲基,使自己的相續生起菩提心,如是不斷地修心,配合著積資、淨障,是使相續生起勝義菩提心的方便。

  今天主要宣講的是如何在自己的相續中生起世俗菩提心。

  在熏修世俗菩提心時,要觀察修和安住修交替而修,如是逐步證悟勝義菩提心。

  (1)世俗菩提心的含義

  菩提心之要義是:大悲緣衆生、智慧緣菩提。

  具備慈悲之心。

  ①悲心

  願衆生遠離痛苦之因和痛苦之果,稱爲悲心。

  比如待宰殺的牲畜,到了屠場後就有被宰殺的痛苦。願他們遠離前世造惡業所造下的痛苦之因,願它們從此遠離慘遭屠宰的厄運——痛苦之果,如是生起就是悲心。

  ②慈心

  願衆生遠離痛苦之因,恒具安樂佛果之因,此爲慈心。

  比如屠宰場的牲畜正在受苦,爲了讓他們遠離這種痛苦,用自己的錢財或其他方法,使他們遠離痛苦。此行爲具備慈心和悲心,稱爲慈悲之心。

  如是認識之後,菩提心要在自己相續中生起,若沒有生起善良的菩提心,所修的大乘法就無法稱爲大乘之法。

  之前在宣講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的時候,分爲小士道(世間乘)、中士道和大士道(出世間乘),這些分類都取決于發心。動機是否被菩提心攝持,就是大乘和小乘的區別。

  往昔阿底峽尊者于某日清晨惋惜地感歎道:“哎呀呀!我的一位在印度修黑班則的弟子見解墮入了小乘。”仲敦巴尊者奇怪地問:“黑班則是無上瑜伽部喜金剛的法,爲什麼見解卻會墮入小乘?”阿底峽尊者回答說:“不懂得以補特伽羅的意樂來修行,依靠黑班則法能引入到地獄中去,也能引入到餓鬼中去,也能引入到旁生中去,也能引到佛地,因此修行的方法或修行的心態比所修的法更爲重要。”

  總之,若以菩提心發心,縱所修的法是小乘教法,見解亦爲大乘;若未以菩提心發心,縱所修的是大乘教法,補特伽羅也無法成爲大乘之根機。由此可見,一切取決于發心之上。

  (2)生起菩提心之方便

  無始以來漂泊輪回至今之因乃自私自利的我執,我們一直以貪執之心熏習著自己的相續,若以四無量心爲方便,熏習自相續,則能生起菩提心。

  四無量心: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

  無量是指意樂廣大、不可思議。與梵住是有區別的,四無量心要“無量”,而不是“有量”。

  四梵住與四無量心的區別:對自己的親朋好友、家人生起慈、悲、喜、舍,此爲有量的,不是無量的,稱爲四梵住,非爲四無量心。

  

  四梵住

  四無量心

  共同點

  慈悲喜舍

  慈悲喜舍

  區別

  未以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證悟無我之智慧攝持

  以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證悟無我之智慧攝持

  所緣、行相皆有限,未離輪回

  若所緣對境無量、有境的心無量,則果無量,直趨解脫

  

  

  公案:母親和兒子同時落入河中,母親心想,若能救活兒子,自己死了都無所謂。兒子心想,若能救上母親,自己死了也無所謂。兩人心中都生起了這樣的善心,但最後兩者都死亡了。因爲生起了這樣的善心便往生了梵天。這樣的心就稱之爲梵住,而不是無量心。

  在自己相續中應該生起四無量心。即便一個慈無量,都具備有四無量:一切有情是無量的;自己的意樂是無量的;如是而發心的功德是無量的;如是得到的果位是無量的。

  慈、悲、喜、舍的修法次第:先修舍無量心,若沒有舍無量心,則慈、悲、喜就無法無量。

  ①舍無量心

  貪執親朋好友,嗔恨敵人。此時應舍棄對敵人的嗔恨、舍棄對親朋好友的貪執,以利他和平等之心對待。

  等舍:舍就是要舍掉對敵人的嗔心和對親朋好友的貪心;等就是對敵人和親朋好友平等,如是觀修時,具備所緣之境和所修之心。

  所緣之境是怨敵和親友;行相是舍棄嗔心和貪心,舍棄後就有利他之心爲舍心的行相。

  觀修方法:

  以打坐而修。身要、語要、意要、受四灌。觀想自己的右邊是今生的父親,左邊是今生的母親,前方是傷害過自己的怨敵和魔障,周圍被叁界六趣一切衆生圍繞。觀想時,這些衆生都應現量出現在自己身邊。

  觀想怨親不定:

  首先要從今生的母親開始思維觀想,依照知母、念恩、報恩的次第。如母親賜予自己生命、財物、世間的知識等等,詳細思維今生母親對自己的恩德,暴露出自己對母親的貪執之心。

  之後再觀想自己的怨敵。以前怨敵如何欺負自己,在世間、出世間給自己造成違緣和傷害。如是細微觀想後,暴露出自己對怨敵的嗔心。

  具遍知的上師告訴我們,今生的怨敵前世做過自己的母親,今生的母親前世也可能是自己的怨敵。前方的怨敵在做自己母親的時候,和自己今生的母親有同樣的恩德,而今生的母親可能前世和今生的怨敵一樣傷害過自己。

  外境顯現爲怨敵或是母親都是不一定的,生起的貪心和嗔心是自己所造的惡業,而外境一切都是平等、無有區別的。

  外境是無定數的,而自心的貪執也是不確定的。

  有些人上半生是怨敵,有可能下半生是朋友;上半生是朋友,下半生是怨敵;去年是最好的親朋好友,今年因說話的方式或其他種種原因,今年變成了怨敵,互相遇見都不說話;去年是最大的怨敵,通過調解,今年變成了最好的朋友;金剛道友之間,剛開始兩人非常親密要好,一起吃、一起住,好像同鄉或同一個單位的,但中期因爲種種不對,後期兩人關系就不好了;今生是怨敵,有可能後世就是自己的母親。所以外境沒有親怨之分,只是自己心的貪執或嗔心迷亂之故。

  這些心念在自己的相續中生起之後,要舍棄對親人的貪心和對怨敵的嗔心,如是熏修,生起舍無量。

  觀想自己的父母、親友對自己執著所帶來的損害:

  比如讓你不要出家、不要去念經,說這些對你都沒有什麼意義,應該去做生意、殺生、不與取、娶個媳婦或嫁男人。讓你相續中生起貪心、嗔心。而貪、嗔則是墮入輪回之因。要如是思維親友對自己的損害,從而舍棄對親友的貪執之心。

  親友對自己的損害是需要認識的。如在座的有些人叁十歲、五十歲才入佛門,之前沒有入佛門的原因就是因爲對自己的家人生起了貪心,或是家人、親朋阻撓你出家,不要修法。所以直到叁十、五十歲,才開始出家、修法。此爲自己的父母、親朋對自己執著而帶來的損害,要如是思維外境是不定的。

  思維怨敵對自己的恩德:

  怨敵在我們修行中造成很多障礙,這時我們就要修忍辱,有很大的功德。若沒有怨敵的障礙,便沒有對境,無法修忍辱。

  百年布施不如一日守戒,百年守戒不如一日修忍。誠如經雲:“若無生嗔境,于誰修安忍

  ”因此,使忍辱度圓滿是怨敵給予我們的恩

  

  德。

  米拉日巴傳記中說:米拉日巴的父母還健在時,家裏受用圓滿,但仍然在漂泊輪回。父親死後,姑母和伯父搶去了他們家的所有財物,鞭打母親和妹妹。于是米拉日巴就去學習巫術,詛咒他們,殺死了村中叁十多人。由此米拉日巴生起忏悔心,進入佛門,證得圓滿功德。這些都是米拉日巴的怨敵賜予的。

  所以怨敵會賜予恩德,親人也可能會損害自己。今生是怨敵後世是親人,或者今生是親人,後世爲怨敵,都有可能性。

  幾則公案:

  喇嘛仁波切有一位新龍的心子叫阿格南卓,與普紮上師同一時期依止喇嘛仁波切,他的兄弟殺死了一個人。後來阿格南卓回家的時候,示現被雷擊而圓寂。他圓寂以後就轉生到被殺的這家人中做兒子。當時雖經過很長時間調解,兩家的仇恨仍然很深。後來,兩家人都去拜谒喇嘛仁波切,喇嘛仁波切爲他們宣講了此中的因果,才消除了彼此的仇恨。而阿格南卓的轉世也由喇嘛仁波切照管。

  十幾年前,新龍有一男一女打架,女人被殺,兩家成爲怨敵。有一次喇嘛仁波切去新龍講法的時候,兩家人都去乞求喇嘛仁波切看被殺女人的投生之處。喇嘛仁波切說,被殺的女人轉生到了凶手家,投生成了他們的兒子。于是兩家就變成了親家,所以怨親是不定的。

  葛榮地區有一家人的父親去世了,兒子騎著馬到亞青來乞求喇嘛仁波切看其父親的轉生相。喇嘛仁波切說,他的父親已轉生成家裏的一匹馬,兒子騎著的這匹馬就是其父親的轉世。

  某地一家人母親去世,在去世時,她對家人非常貪執,中陰身十二年,一直在自己的家裏轉繞。最後投生爲自家的牛。因爲不産

  

  奶,兒子就把這頭牛殺死了。之後兒子去乞求喇嘛仁波切看母親的轉生相,喇嘛仁波切如是把牛的皮毛、角的形狀都說得非常清楚——就是被兒子殺的那頭牛。

  如是思維怨親無有定數。無論對怨敵生起嗔心,對親人生起貪執,皆是自己迷亂之故,所以漂泊輪回。故應在相續中舍棄這樣的嗔心和貪心,就是舍無量。

  在座上一開始思維自己的母親和怨敵,下座前要推及到一切衆生。思維的時候就是觀察修,直至無法生起分別念時安住,如此不隨善、惡漂泊的就是安住修,是寂止。如是觀察修和安住修交替修行,觀修是舍,安住是等持。

  觀修分析的時候,觀想怨敵在他自己身、語、意中的何處?在他自己的肉、血、骨上,還是在他自己的內髒中?若有怨敵這個人,在把他的頭去掉後還有他嗎?如是分析,怨敵是因爲自己的迷亂而執爲實有。同樣方式觀想自己的親友,此爲生起智慧和勝觀之方便。

  如是觀察、安住修,相續中會生起菩提心、寂止和勝觀。尤須注意:無思無想的修法,不是大圓滿。

  所緣的境是怨親,怨親不定的意樂生起就是行相。必須要銘記清楚。

  修的時候要以等持如理如法修。舍棄對怨親的貪、嗔,在相續中生起利他之心,能現量生起慈、悲、喜、舍,否則就是偏袒的。

  使自己相續生起菩提心的方便就是修四無量心,而第一個舍無量是最重要的,要這樣去觀修。

  叁、結語

  今天的法就講到這裏,回去以後如理思維,如理去修法。感激大家。

  如是熏修自己的相續,生起善良的菩提心非常重要。我依止喇嘛仁波切至今,聽了很多關于菩提心的法,但因爲自己沒有思維修,現今也無法詳細講解出來。若菩提心在相續中沒有生起,即便修持的法是大圓滿、大中觀、大手印等,都是無意義的。相續中生起這樣的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

  根本的菩提心非常關鍵,若只是裝模作樣地宣講法,口中雖然說著“盡虛空之有情脫離痛苦獲得快樂”,但若相續中沒有生起清淨心,就如同冰塊般是會融化的。因此,使自己相續中生起善的菩提心,實修是非常重要的。

  喇嘛仁波切說:你若碰到母親會高興嗎?如果晚上碰到鬼會害怕嗎?如果會,就說明你相續中還有貪執和嗔恨之心。如果晚上碰到鬼依然生起歡喜心,那相續的菩提心就已經生起。

  反觀自己,認爲自己是出家修行人,修的是大圓滿。但不要自欺欺人,要反觀自己的相續中是否生起了菩提心。

  回 向

  【備注】:此爲弟子根據大恩上師講法記錄略作整理,更詳細的內容請參考聞法錄音。因時間倉促,恐有錯謬。故于大恩上師及道友面前忏悔!願大恩上師*輪常轉!信衆法喜充滿!早證菩提!

  

《金剛精要引導文——初學悅耳·寶藏庫之前行引導 第二十一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