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精要引導文——初學悅耳·寶藏庫之前行引導 第十四講

  金剛精要引導文

  初學悅耳.寶藏庫(前行引導)

  龍薩娘波尊者 造論

  妙音龍多加參尊者 傳授

  普巴紮西仁波切 漢譯

  阿松.桑昂丹增仁波切 傳講

  12月09日傳講內容

  【原文】

  庚叁、業之因果

  厭離叁因——業之因果法分六:辛一、自性;辛二、類別;辛叁、界限;辛四、輕重;辛五、果報;辛六、目的。

  辛二、類別

  總分善與不善。

  不善業有十:殺生、不與取、邪淫即身叁業;妄語、兩舌、惡口、绮語即語四業;貪心、嗔心、邪見即意叁業也。

  善業即爲彼反面:放生、布施、淨行;誠實語、調解紛爭、說話溫雅、謹慎言;知足、慈愍、信解因果。

  與此同類十學處及六度等爲善業,四罪八邪等爲惡業也。

   辛叁、界限

  離叁毒而起利人之心,其業爲善,分爲有漏及無漏。由叁毒之心而起損他之因等爲惡也。

  辛四、輕重

  因善與不善發心之強弱,而生上、中、下叁品善業,惡業亦分輕、重、中叁矣。

  【正文講解】

  今天我們繼續宣說共同前行中的“因四厭離引導自心行于法”。此四厭離心包括:暇滿難得;壽命無常;業之因果;輪回過患。以上暇滿難得和壽命無常已經宣講完,今天我們所宣的是“業之因果”。

  一、修法要義

  (一)修法要點

  此“業之因果”的修法同樣要具備座上與座下。座上之時要做到身要七支坐、氣要排九節佛風、意要發菩提心,而後要祈禱上師、受四灌頂,然後在上師與自心無別之中安住,當起妄念時又觀修業之因果。如是觀修、安住交替而修。最後就要回向。尤其對于初學者,如是修行更加重要。

  不僅在座上要如是以觀察修和安住修交替修行,並且在座下的行、住、坐、臥之中,時時都要以四厭離法調伏自心,令自心不隨迷亂所轉,這也是非常關鍵的。

  大家反觀自己,在座上時有沒有如理如法修持呢?在座下時又是否時時在以四厭離法來調伏自相續呢?要知道,如果時時以四厭離心攝持,

   則所修之法即爲正法;如果沒有以此調伏自相續,則修任何法都不可能成爲正法。因此,大家要調整自心,時時以四厭離心攝持。

  (二)觀修壽命無常的重要性

  昨天我們講解了壽命無常。大家回去以後是否也如理如法地觀修了呢?如果你們依教言奉行的話,不僅在相續中會生起“壽命是無常的”這樣的正念,而且還會生起“死時不定”和“死緣不定”的正念,並且由此能夠在相續中生起如是定解:世間一切事情做得再好,到臨終之時對自己也是無有意義的,唯有修行正法才是真正有意義的。

  對于臨終和後世而言,最爲有害的莫過于貪執之心,而真正有利的唯有正法。

  昨天從爐霍那邊過來一家人,讓我幫忙觀察一下家中剛死去的一個男人現在在哪個道之中以便爲他做佛事。我當時給他們觀的時候,首先在境中出現的是一個白皙瘦削的婦女,我便問他們:“這個人死去的時候是不是對家人還很貪執?”他們告訴我,死者臨終前一直是緊緊地抓著妻子的手。接著,境中出現一個很黑的男人,好像外國的黑人一樣,我便問他們:“他死的時候是不是非常黑?”他們告訴我,這個人病了很長時間,從生病之後皮膚就變得很黑了。

  這些都是現量看到的,爲什麼他會有這麼大的貪執,就是因爲相續中沒有生起無常的正念。簡單地跟大家說一下這件事情是想要告訴你們,如果臨終之時對于世間還有很多貪執的話,在中陰階段是非常恐慌、非常痛苦的。在座的都是修行人,無論你們是貪執大小財物還是親朋好友,只要被貪執之心攝持,最後所受的就一定是痛苦。臨終之時,唯有正法對相續有意義,因此,此時就要觀修無常,在相續中生起無常的正念。如果認爲只要自己到臨終之時憶念無常就可以了,但這種想法是不切實

   際的,因爲這種貪執之心是從無始以來一直聚集至今的,如果你此時不通過修法去斷除,臨終之時是很難斷除的。因此,從現在開始就數數熏修無常是非常重要的。

  那麼臨終之時,對你有利的是什麼?是善法。對你有害的是什麼?是惡法。這就需要大家了知因果。正確無誤地取舍因果是非常重要的。

  二、總說因果法

  (一)外道之見

  對于業之因果,並非所有人都能有正知見。

  有些外道不承認因果,不承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認爲苦就是苦,樂就是樂,一切都是自然形成的,就像彩虹一般自然出現一樣,並非是由因生果。由此,他們認爲人死了以後就什麼都沒有了,就好像冬天雪地上狼的腳印,當太陽出來將雪融化後,腳印也就沒有了那樣。就這樣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此稱爲“斷見”。

  還有些外道承認前世和後世,但不承認因果。他們認爲一切都是由遍入天和大自在天賜予的,當遍入天和大自在天高興的時候就會賜予安樂,不高興的話就會給予痛苦。此稱爲“常見”。

  (二)內道正見

  內道佛教與外道教的斷見和常見不同,我們不僅承認前後世的存在,同時也承認因果。我們承認一切由因緣所生,“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今生與來世都是由業所生。

  本師曰:“諸法因緣起,亦從因緣滅,是諸法因緣,我佛沙門說。”此法所指的是輪涅之道的一切法都是由因緣所生,此因就是由究竟遍知

   的如來所宣。因分爲輪回的因和涅槃的因。輪回之因就是八萬四千種煩惱,此煩惱無余聚集在因貪、嗔、癡所造作的十不善業之中。而涅槃之因都無余聚集在十善業之中。

  (叁)解脫之法

  外道教由于不信任因果,所以,他們就想通過滅除苦果而從痛苦中解脫;佛教由于深信因果,因而知道,若想不産生苦果就應滅除苦因,就像因中毒而生病,若想痊愈就應將毒清除。

  佛陀爲了衆生能滅掉痛苦之因而次第宣說了九乘法。概括起來,滅除苦因的方便法門分爲叁種:小士道的方法、中士道的方法和大士道的方法。其中心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諸惡莫作”是指要斷除因貪、嗔、癡之心所攝而造作的十種不善業;“衆善奉行”是指要奉行離貪、嗔、癡之心而行持的十善業;“自淨其意”是指小士道、中士道和由大士道支分的顯宗、密宗分次第地以各自的方便法來調伏自己的心,同樣也以“戒、定、慧”叁學來清淨自己的心。

  對于“業之因果”,我們也應在座上按照觀察修和安住修來詳細地實修是非常重要的。

  叁、業之類別

  總分善與不善。

  不善業有十:殺生、不與取、邪淫即身叁業;妄語、兩舌、惡口、绮語即語四業;貪心、嗔心、邪見即意叁業也。

  由貪、嗔、癡所攝而造的一切業都稱爲不善業。十不善業分爲身之叁惡業、語之四惡業、意之叁惡業。

   (一)身之叁惡業

  

  分叁:殺生;不與取;邪淫。

  1.殺生

  由貪、嗔、癡心所攝,令他衆的身心分離、氣息分離等等而死亡的這些行爲即是殺生。

  殺生者如果具足了罪業的四種分支——基、意樂、行爲和究竟,則惡業就重,如果不具備的話,惡業就輕。

  2.不與取

  在他人沒有給予的情況下而獲取他人的任何一種財物即是不與取。不與取分爲叁種:強勢不與取、盜竊不與取和欺詐不與取。不與取也都是在貪、嗔、癡的動機攝持之下而産生的行爲。

  3.邪淫

  婚姻以外以及非時、非處等不淨行都稱爲邪淫。禁止邪淫是對于在家人而言所要遵守的戒律,在法王松贊幹布時期所製定的《十六條人道倫理法規》*中就明確規定了不允許邪淫。而對于出家人來說,是必須從根本上杜絕非梵行、做到禁行的。

  同樣,邪淫所造惡業的輕重也都取決于其動機之上。

  (二)語之叁惡業

  分四:妄語;兩舌;惡口;绮語。

  1.妄語

  非真實語、欺騙別人的語言即是妄語。妄語分爲一般妄語、大妄語和上人法妄語。

  一般妄語:懷有欺騙他人之心或開玩笑時說的不真實的語言。

  大妄語:妄稱無有因果,行善沒有功德、造惡沒有惡果等等。

   上人法妄語:沒有成就說自己成就了,自己並非遍知卻宣稱自己已得遍知果位。

  2.兩舌

  

  通過語言離間他衆即是兩舌。兩舌分爲公開兩舌、隨順兩舌和暗中兩舌。

  公開兩舌:兩個關系不錯的人同在一個場合時,若當面宣講:“他如何如何說你壞話。”等等這樣直截了當地公開離間兩人,使得兩人關系破裂的離間語就稱爲公開離間語。

  隨順兩舌:在平時說話時,不直接地順著別人的離間語而離間別人。

  暗中兩舌:在私底下悄悄跟別人說:“某某私底下如何如何說你壞話。”等等。

  3.惡口

  

  粗俗的、令人不悅意、擾亂他人心的語言即是惡口。惡口也分爲叁種,包括直截了當地對別人粗言、惡口;雖然沒有直接惡口但語言令人很不悅意;公開或暗中揭露他人的缺陷或短處。

  4.绮語

  無有意義的語言,令自己相續生起貪心或讓自己妄念紛飛的語言等等這些對自己的修行有害的語言即是绮語。

  (叁)意之叁惡業

  分叁:貪心、嗔心、邪見。

  1.貪心

  

  妄想將別人的財物據爲己有的心念就稱爲貪心。

  2.害心

  仇恨他人,在別人安樂時希望別人痛苦、在別人受痛苦時自己幸災

   樂禍,或者意欲惱害他人等等,都屬于害心。

  3.邪見

  否認因果、否認前後世的存在,認爲行善無益、造惡無害,認爲上師、佛、佛法都是虛假的等等這些都稱爲邪見。

  以上所宣身、語、意叁門由貪、嗔、癡動機所攝而造的業即爲十不善業。

  (四)十善業

  善業即爲彼反面:放生、布施、淨行;誠實語、調解紛爭、說話溫雅、謹慎言;知足、慈愍、信解因果。

  與此同類十學處及六度等爲善業,四罪八邪等爲惡業也。

  身、語、意叁門遠離貪、嗔、癡之心所作的即是十善業:斷除殺生即爲放生;斷除不與取,慷慨布施;斷除邪淫即是淨行;斷除妄語說誠實語;斷除兩舌,調解紛爭;斷除惡口,說話文雅;斷除绮語,精進念誦;斷除貪心,滿懷舍心;斷除嗔心即爲慈憫;斷除邪見,深信因果。與此同類的十學處、六度皆爲善業。

  (五)四罪八邪

  四罪八邪亦爲惡業。四重罪是指:坐于智者之首位;享用瑜伽士之財物;享用修行者的食物;居于比丘頂禮的上位。八邪是指:贊歎黑法;誹謗白法;對修行者造違緣;擾亂具信者的心;舍棄上師;舍棄本尊;舍棄金剛道友;舍棄壇城。

   四、界限與輕重

  界限

  離叁毒而起利人之心,其業爲善,分爲有漏及無漏。由叁毒之心而起損他之因等爲惡也。

  輕重

  因善與不善發心之強弱,而生上、中、下叁品善業,惡業亦分輕、重、中叁矣。

  身、語、意所造之業是善業還是惡業就取決于動機之上。

  罪業的輕重取決于什麼呢?一是在于自己的動機之上,二是在于是否長時間地行持此惡業。同樣,善業的輕重也是取決于動機和行持時間長短之上。

   五、結語

  今天我們宣講了業之因果中的類別、界限和輕重。明天我們繼續宣講業之因果中“果報”的內容。

  以上由于時間關系,只是大概宣講了業的分類,僅僅做這樣粗略的了知是不夠的,關于詳細的因果法,大家應該多翻閱祖師大德的傳記,包括《大圓滿前行》中有詳細的業之分類。尤其是在喇嘛仁波切的傳記中有很多關于死因和轉生之相的公案,大家都要去詳細翻閱。

  今天所宣的善與不善大家要細致思維、細致辨析並觀修。對于惡業要斷除,對于善業則要像護持眼睛一般地護持。

   附:法王松贊幹布時期所製定的《十六條人道倫理法規》

  1. 敬信叁寶。

  2. 修持正法。

  3. 報父母恩。

  4. 尊敬有德。

  5. 敬賢尊老。

  6. 利濟鄉鄰。

  7. 直言小心。

  8. 情深親友。

  9. 步趨上流,高瞻遠望。

  10. 飲食知節,臨財勿苟。

  11. 舊恩勿忘。

  12. 依時償債而鬥秤無虧。

  13. 對衆少妒。

  14. 不聽邪說而自持主見。

  15. 溫語寡言。

  16. 擔當重任而度量寬弘。

  回 向

  【備注】:此爲弟子根據大恩上師講法記錄略作整理,更詳細的內容請參考聞法錄音。因時間倉促,恐有錯謬。故于大恩上師及道友面前忏悔!願大恩上師*輪常轉!信衆法喜充滿!早證菩提!

  

《金剛精要引導文——初學悅耳·寶藏庫之前行引導 第十四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