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精要引導文
初學悅耳.寶藏庫(前行引導)
龍薩娘波尊者 造論
妙音龍多加參尊者 傳授
普巴紮西仁波切 漢譯
阿松.桑昂丹增仁波切 傳講
12月02日傳講內容
【原文】
行爲分二:所斷與所取。 1.所斷: (1)器之叁過,如頌雲:
"耳不聞如口覆過,意不持如破漏過,雜煩惱如有毒過。
"尤其于聽聞竅訣法時,若誹謗法與道友,則如破裂資具,故應離上述四過也。
【正文講解】
今天我們繼續宣講論義之“修持道叁摩地深奧壇城”。
上師金剛阿阇梨在慈悲攝受弟子後,會爲弟子傳講聞法的發心和行爲。聞法的發心分爲叁:應斷除的惡念之發心、應轉變的無記之發心、
應取的善念的發心。善念的發心又分二: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廣大方便秘密真言之發心。以上已經宣講完所有發心的內容,今天將要講解“行爲”。
行爲分爲所斷之行爲和所取之行爲,首先宣講所斷之行爲。
一、行爲
只要是人,那麼,在哪怕一頓飯的短暫時間中所生起的妄念也是無以計數的。但是,不管有多少妄念,當我們反觀自心的時候就能知道,所有這些妄念都無余包含在我們前面所講解的叁種發心之中:惡的發心、無記的發心以及善的發心。
動機在藏語中爲“根當”,其中“根”就是去做,意爲以發心爲基礎,朝著目標行持。因此,首先要懂得以何種心態修法。修法之前,我們要好好地反觀自心:無論聞法、修法、還是講法,我的動機是什麼?那麼,此時就要反觀我們自心,我們這個動機是惡的、無記的還是善的。在我們挑出這個心念之後,就要將這個心念轉變成善念的動機。
那麼什麼是行爲呢?行爲就是在自己的身或語的行爲之中所取舍而行的。
動機和行爲的區別在于:動機是從心的方面去做取舍,而行爲則是從身、語的方面去做取舍。
總的來說,我們在行爲方面所要斷除的是惡的行爲,所要取的是善的行爲。
(一)所斷之行爲
分叁:器之叁過;誹謗法與道友;聞法之六垢
1. 器之叁過
分叁:耳不聞如覆器之過;意不持如漏器之過;雜煩惱如毒器之過。
這裏的“器”就是指弟子。如果在聞法時不斷除這叁種過失,則法不能成爲正法。因此,在今天乃至以後聞法之時都要反觀自心,如果具備以上過失,則一定要斷除。
①耳不聞如覆器之過
上師在宣法之時,自己的耳根應該專注于上師所宣之法,而不應去關注到場外的聲音或周圍人的低語。如果大家身在聞法的道場之中,但耳根卻散亂于外,則無法聽清楚法義。此時,便如覆住瓶口的器皿,無論倒什麼都倒不進去一樣,無論上師宣講什麼,都無法融入你的相續。這就是耳不聞如覆器之過。
②意不持如漏器之過
耳朵雖然是聽了,但自己的心念卻散亂于外境,如此,便像是有漏的器皿一樣,無論倒進去什麼、倒進去多少,最終都會漏掉。如果在聞法當中意不持的話,則你的道驗無法增上、出離心無法增上、菩提心無法增上、信心無法增上。
因此,無論你聽聞任何法,如果沒有銘記在心裏的話,則沒有任何意義,你就是聽聞了再多的法,如果沒有銘記在心的法也都沒有意義。有些人在聽法之時,怕記不住法義,會將上師所傳的法義記錄在法本上或者本子上,回去之後反複翻閱以求銘記于心,這樣的方法也是可以的。否則,你既不用心去記,也不做筆記的話,則無法銘記于心。
我從十二歲到現在叁十七歲一直都是依止喇嘛仁波切。喇嘛仁波切時時都在爲我傳法,但我當時並未全部銘記在心,所以現在有些法要講解起來也很困難,這就是意不持的過失。希望大家不要這樣,不要犯這樣的過失。
細致思維一下,你們自己依止過多少位上師?聽聞了多少法義?你現在還能記得清楚嗎?若記不清楚則是已經犯了意不持之過失。此時,同樣反觀自心,今天聞法時,前面所講的法都記下來了嗎?如果大家一直不將法銘記于心,則任何功德都無法增上,到臨終之時將與庸俗無異。
此時所宣講的法義、法規,都是按照喇嘛仁波切講法的方式而宣講的。依據自己記得多少就詳細給你們講解多少。
因爲前行之法乃一切法之基礎,沒有這個基礎則無法修行其他法,因此要將這些法銘記于心,並且如理奉行非常重要!同樣的,如果你要引導他人步入解脫道,則應依止上師的教言、上師的竅訣和祖師的法規而行。經是很廣的、論是很多的,我們無法一一翻閱,因此,唯有依止上師的竅訣才能究竟解脫成佛。所以,一定要將上師的教言、竅訣銘記于心。
此時所宣之法也是依喇嘛仁波切的教言而作的詳細講解。希望大家都能銘記于心並如理如法奉行。喇嘛仁波切常說:“法是對治自己相續的。法不是口中之法,也不是用于觀察別人過失的。”我們作爲喇嘛仁波切的弟子應銘記此教言,並如理如法奉行。
同樣,以上我們所宣講的包括修法的住處、時間、道友、資具等等,這些法要都應銘記于心,融入你們的相續中而如是奉行。
喇嘛仁波切講法時,經常會指著一位弟子問:“你的心在哪裏?你心裏在想些什麼?”“你現在是不是又如此這般的過失?”經常這樣直指弟子們而發問。不了解的人會認爲,這位上師是最愛呵斥弟子的上師。但事實並非如此,喇嘛這是在直指弟子的過失,直指之後,弟子們自然會改正這種過失。因此,我在此次宣法時,也時時要求你們反觀自心,這同樣也是依照喇嘛仁波切傳講的方式而行的。
當你修行有一定成就時,若要去利衆,則利衆的方法、法規也都應
是按照上師的教言如是奉行才能利益衆生。如果此時你未能記住上師傳承的法規、教言,那麼,不僅很難做到利益衆生,反而會有過失。因此,具備上師的傳承、具備上師的教言者,才可稱爲具相的上師。若沒有上師的法規和教言,則不能成爲具相的上師。
今後你們在依止一位上師之前,應該如是做觀察,這樣才會對你有利益。同樣,如果今後你們要去利益衆生的話,也要以上師的傳承和上師的教言去利益衆生。這些傳承和教言非常重要!
此次所宣之法不是依我自己想怎麼宣就怎麼宣的,而是依喇嘛仁波切的教言而進行宣講。包括今天我們講法前念誦祈禱文的方式、念誦的腔調等等,都是依喇嘛仁波切所傳的方式如如不變地如是造行。希望大家以後也如是去做。
真正要成爲上師的弟子就要與上師的心相應,如果想以後自己也成爲上師的話,那也要做到與自己的上師心相應。不管是所作所爲、還是驗相、大悲、大慈、證悟等等,一切都要與上師相應。大家要如是去依止上師而行。
反觀自心,今天所傳的念誦方式、念誦的腔調有沒有銘記于心?今天所傳之法有沒有銘記于心?如果銘記了,則是與師相應了。因此,希望大家將法義銘記于心並如理如法奉行。
如是奉行的必要性、重要性在哪裏呢?比如說,晨起念誦的偈子,如果以上師的唱調去唱誦的話,自然就是在憶念上師,而憶念上師的話,自然就會得到上師的加持,因此,以上師傳承的腔調去唱誦就有這樣的功德。如果此時的唱調是以一個世俗人的腔調爲准而做唱誦,雖然你自己認爲這種唱調很好聽,但你卻無法依此而憶念上師、獲得上師加持。比如,你念誦蓮師心咒時,采納的是世間的一個婦女的腔調,她唱誦得很好聽,但你唱誦時,憶念的就是她,得到的也就是她的加持,而不是
上師的。所以,請大家將這些法要銘記于心。
③雜煩惱如毒器之過
就如同你所吃的飯是清香的,但裏面卻雜有毒物一樣,吃的時候覺得很香很好吃,但吃過後就會因爲這些摻雜的毒物而痛苦。如果你在聞法時有貪、嗔、癡、慢、疑的五毒、叁毒煩惱,所聞雖爲正法甘露,但由于盛甘露的器皿有毒,則此時的正法在日後也將成爲你的痛苦之因。
聞法中的雜煩惱表現在哪些方面呢?比如在聞法之時,對其他的道友有嫉妒之心、輕慢之心、貪心或者嗔心等等;或者說,你聞法的動機是否是爲了世間的名聞利養?若是爲了名聞利養自然就稱爲雜煩惱。因此,在聞法前要反觀自心,如果有這樣爲了名聞利養而聞法的發心,就要當即斷除;在聞法時要反觀自心,如果自己有妒忌、輕慢之心,也應當即斷除。
以上所講解的器之叁過,都是應當舍棄的。因此,我們應當時時反觀自心。
2.誹謗法與道友
尤其在聽聞竅訣法時,如果誹謗法及道友,這是由于你的傲慢心所爲。由此傲慢心的過失,你所聽聞的法和以後將聽聞的法都無法融入你的相續、無法令你功德增上。這就好像破裂的陶瓷,在裂口以下的水還能存留得住,但如果再往裏倒水,則水都會從裂口中無余漏出,不會存留。
在聽聞竅訣法的時候如果誹謗了法和上師,則將造下墮入金剛地獄之因。尤其對于爲自己傳授大圓滿竅訣法的上師,千萬不可起誹謗之心。比如跟別人說,自己以前依止的某某上師在行住坐臥中很多行爲是不如法的等等這些。如果在內心對上師起了疑惑之心,則要馬上認識到完全是自己的心不清淨所致,由此就應猛力地祈禱上師賜予加持。有的道友
對待上師就像對待世間的朋友一般,完全將上師視爲庸俗,這是不如法的。如果你以前不知道這些,那麼現在知道了,就一定要斷除這些過失。不知而犯與明知故犯兩者的差別是很大的,如果你已經知道了這些要義,卻不能如是奉行的話,則造下的過失是很大很大的。
因此,在依止上師之前一定要好好觀察上師;依止上師之時就要隨學上師的密意,哪怕這位上師一天殺一百個衆生,你也要在心裏作如是想:“上師這樣的行爲是爲了度化這些衆生,而絕不是爲了增加這些衆生的痛苦。如果我將這些行爲看成是不如法的行爲,是自心不清淨之故。”此時就應祈禱上師加持自己轉變不清淨的心念,同時,在上師面前當面忏悔是非常重要的。
本師釋迦牟尼佛曰:“善聽,銘記于心,吾爲汝宣說。”此處,“善聽”就是指你的發心應爲善的;“銘記于心”即爲要將所宣之法銘記心中。同樣,我們在聽法時,也應如是以正確的發心和行爲如理無誤地奉行。
喇嘛仁波切經常舉昌根阿瑞仁波切的上師堪布昂瓊仁波切與其上師喇嘛龍多的公案:喇嘛龍多仁波切平時一直系著一條狼皮的裹腰,耷拉在後面。以往每當他方便時總會說一句“拉一下我的尾巴”,而那天卻沒這麼說。于是堪布昂瓊便問道:“要不要拉一下您的尾巴?” 喇嘛龍多仁波切愣了一下說:“噢,我都忘了,那就拉一下吧……”接著他又說:“兒啊,這是我的一句壞口頭禅,你學我說也不能怪你。不過,一般說來,弟子應將上師觀爲法身佛,而不能將其視爲普通色身。所以,你如果也跟我一樣隨便地稱“尾巴”是不恭敬的,以後不能這樣了。”
我們要知道,並不是上師們需要這些恭敬的語言和行爲,而是說,如果你如是恭敬上師的話,則能圓滿自己的資糧,獲得上師的大悲加持。希望大家以後都能如是奉行。
因爲上師是究竟的積累福田之處,恭敬地承侍上師是非常重要的。
同時上師也是嚴厲的對境,若不能做到對上師恭敬則所造的罪業也是非常大的。因此,上師在的地方,不應該大聲喧嘩;不應宣說貪、嗔、癡的語言;不應伸腿沖著上師;不應背對著上師;不應在上師面前坐姿不端正、東倒西歪;拜谒上師進門時,不應將門很重地踢開或關上。這些不如法的行爲都是對上師的不恭敬,這樣做會造下無數劫的業障,並且造下無數劫無法脫離輪回之因。要記住,上師的功德與佛相同,而恩德更超勝于佛,上師是大悲之處、大加持之處,因此大家在上師之處一定要恭敬。
因此,無論今天所依止的上師、所聽聞的法,還是過去已依止的上師、所聽聞的法,未來將依止的上師、將聽聞的法,大家都應恭敬,不可誹謗。
二、結語
今天所宣的法希望大家都能銘記于心並如理奉行。
回 向
【備注】:此爲弟子根據大恩上師講法記錄略作整理,更詳細的內容請參考聞法錄音。因時間倉促,恐有錯謬。故于大恩上師及道友面前忏悔!願大恩上師*輪常轉!信衆法喜充滿!早證菩提!
《金剛精要引導文——初學悅耳·寶藏庫之前行引導 第七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