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精要引導文——初學悅耳·寶藏庫之前行引導 第八講

  金剛精要引導文

  初學悅耳.寶藏庫(前行引導)

  龍薩娘波尊者 造論

  妙音龍多加參尊者 傳授

  普巴紮西仁波切 漢譯

  阿松.桑昂丹增仁波切 傳講

  12月03日傳講內容

  【原文】

  甲二、修持道叁摩地深奧壇城

  行爲分二:所斷與所取。 1.所斷:

   (2)六垢,《釋明論》雲:“我慢無正信,于義不力求,外散及內收,疲厭皆聞垢。”

  2.所取:

  所取爲四觀想:“汝當于己起病人想,法起藥想,于善知識起醫王想,殷重修持起治病想而聞法也。”

   乙一、傳承

  如是所聞,于所傳之法生起堅定信心,並認識法脈清淨而宣說傳承曆史,及彼傳承所傳之正行教授。首先以具六傳或九傳承之曆史而作記錄宣講此法如何降臨之源流:法身普賢王如來、報身金剛持、化身金剛薩埵、複化勝喜金剛、蔣華西甯、西日森哈、邬金蓮花生、浪卓洛紮瓦、大聖伏藏師多安冷巴或持明龍薩娘波、佛子色朗德真、大聖伏藏師之兄弟紮西俄色、貴族之侄聖者曲涅姜措、竹郎卡姜措、侄子紮西彭措、無垢鮮炯衮波、瑪哈本支搭遍知才翁確珠、竹翁涅頓翁波、紮西彭措之轉化紮嘎殊勝化身斯郎朗巴加益德,嘎陀巴當巴德西,如授降臨之化身措撲大聖曲英汪珠,彼之心子大聖顯密教法之幢,深恩無比上師便名爲斯郎華頓尊者,彼似瓶傾注般爲吾等如星宿之無量弟子而慈授也。

  【正文講解】

  今天我們繼續宣講論義之“修持道叁摩地深奧壇城”。

  此時所宣的法爲前行。前行又分爲聞法的方式和修行的行爲,即發心和行爲。以上,聞法的發心已經宣完,今天所宣行爲。

  行爲分爲所斷之行爲和所取之行爲,今天宣講所斷之行爲。所斷之行爲分爲叁過和六垢,以上已經宣完器之叁過,今天要宣講的是聞法之六垢。

  一、六垢

  (一)我慢

   分叁:概念;過失;對治

   我慢是指自認爲自己是最好的——比其他的道友都要好,比講法的上師還要好。像這樣的我慢在相續中是不應該有的。

  有的人會想,覺得自己是道友中是最好的這種人應該是有的,但還會有人覺得自己比上師還要好嗎?有的。

  比如,我用漢語爲大家傳法時,就會有人心裏想:“上師不會講漢語,用漢語講法講得不好,但是我會講漢語,我的漢語說得好。”另外,還包括在財産受用、身相等各方面,覺得自己優于上師的人也是有的。這種的行爲都是我慢,像這樣覺得自己比上師優越的想法都是不應該有的。

  覺得自己比其他金剛道友都好的人就更多了。比如在聞法中認爲自己的理解更高,比其他人理解得更好;在念誦上自己是念得最好的;自己來藏地的時間比新來的道友更長;自己的物品受用比其他的金剛道友更好;自己的長相比其他的金剛道友更好等等,這些就是相對于金剛道友的傲慢心。

  此時所宣的就是六垢中的第一個“我慢”。有這樣的傲慢的話,則無法得到上師的大慈加持和悉地。因此,這樣的傲慢是要舍棄的。

  由于我慢之心,就會産生嫉妒甚至誹謗金剛道友的過失。傲慢就像鐵球,無法存留加持之水。同樣,有傲慢之心的話,你無法對上師和金剛道友生起淨信,因此,無論世間還是出世間的功德都是無法在相續中生起的。

  如何對治傲慢心呢?由于相續中生起了傲慢心的話,很難認識到自己的過失,所以要經常反觀自心、認識自心、認識自己的過失、以正知正念時時攝持,同時,還要時常將自己置于低位。

  我們現在很多道友在外面總是宣說別人的過失,比如說其他道友走路不如法等等,這些實際上並不是別人的過失,而是自己有傲慢心。因此,一定要時時以正知正念攝受,並恒時處于低位來對治自己的我慢心。

   (二)無正信

  對上師和法無有信心即是無正信。

  1.對上師無信心

  對于上師所宣的法,自己沒有信心而不去奉行,或者經常檢視上師的行爲,這些都是對上師無有信心的表現。

  有些人從很遠的地方跑到亞青來聞法,從道貌上看的話,好像是對上師有信心,對法有信心才來的,但是,是不是真的有信心就要通過反觀自心來認識。有些人口中都說“上師是佛!”但在行爲上卻總是說給上師定量下定義,對上師說:“上師,您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樣做。”像這樣,弟子給上師定規則的行爲都是對上師沒有信心的表現。

  2.對法無信心

  聽聞到的法,自己在內心裏生起懷疑,認爲此時所宣的是正法嗎?真的能夠證得究竟佛果嗎?這些就是對法無有正信的表現。

  對于上師所宣之法,我們應該如理如法奉行。而不應該在內心裏懷疑,這個真的能夠讓我解脫嗎?這個法真的很殊勝嗎?如果有這樣的想法,都是對法沒有信心。

  (叁)于義不力求

  對于法,既不想聽到、也不想獲得,這就是無有力求之心。

  就像在馬的面前放一塊骨頭,或者在狗面前放一堆草,它們都不會有力求之心。同樣聞法或修法的時候沒有力求之心,雖然認爲此法很好、很殊勝,但並不會去力求得到。

  比如說,喇嘛仁波切圓寂前,在壩子上講法時,有些漢族弟子根本不去聽,根本不會想:“這是佛在宣講稀有難得的殊勝法要!”不會有這樣的力求之心。或者,今天來聽法,明天又不來了,這樣也都是對法無有力求之心。又比如,今天開示的時間到了,自己沒有什麼歡喜之心;

  

   今天開示的時候自己遲到了,也沒有什麼傷心、難過之心;在聞法的中途離開道場也沒有難過之心等等,這些都是對法無有力求之心的表現。

  比如,在講解大圓勝慧時常常有人遲到,好像覺得遲到、早退這些都無所謂一樣,甚至比在世間工作還不如,在世間工作時如果遲到、早退自己內心裏還會有些不好受,但聽法的時候卻好像遲到也沒關系,中途退堂也沒關系,結束了也無所謂一樣。要知道,世間的工作也就是管你一年、幾年或者最多幾十年,而法卻是對你生生世世都有利益的。然而卻對于如此殊勝的法無所謂,這些就是由于對法無有力求之心。

  如何對治不力求正法的過失呢?應當細致思維:如佛般的上師是稀有難得的,上師開示的如此殊勝的法是稀有難得的,自己的暇滿人身是稀有難得的,更何況自己的暇滿人身遇到了如佛的上師和殊勝之法,這一切都具備是不可思議的,如果錯過了此生,下一輩子是不會再有這樣稀有難得的機會了。世間的這些事業只能令自己受用一年兩年,而法對于我們的利益是生生世世的,因此對于世間的事業不要過于追求,而應力求真正有益的正法。我們就應如是反複思維、觀修,而對治這種于法不希求的過失。

  (四)外散

  在聞法時自己的心由于受種種分別念幹擾,自然于法義無法記住,這就稱之爲外散。比如耳識外散于外境的聲音、眼識外散于外境的色相、身在道場當中而心散亂于外境之中,這些都是外散。如果耳識外散,則無法聽聞到上師所宣之法義;眼識外散則無法看到上師、無法憶念上師;心念外散的話,則無論上師所宣爲何法,都無法銘記于心。

  對外境的貪著,即爲輪回之因。對于外境的色、聲、香、味、觸的貪執自然也會成爲痛苦之因。如《大圓滿前行》所宣,一些動物由于貪執琵琶之聲而失去生命;魚由于貪執味法而被魚鈎所鈎失去生命;飛蛾

  

   由于貪執色法而撲向燈火而失去生命;大象貪執觸法,而陷入泥沼中失去生命。由此可見,貪執是一切痛苦之因,是輪回之因。因此,大家應將這些法義銘記于心而如是奉行。

  (五)內收

  五根內收的話,自然對于法義是無法銘記的。有些人在聽聞法的時候由于爲了防止外散,而過于內收五根,如此則容易産生昏沈而無法銘記法義。同樣在修法之時,如果外散,則會産生迷亂,如果過于內收,則會容易昏沈,甚至會導致心髒和背部的不適。

  因此,無論聞法還是修法之時,五根既不能外散也不能內收,而應在自然放松之中來聽聞法、修法是非常關鍵的。

  由此可見,尤其在打坐或實修之中,依止上師教言而做修行是非常關鍵的。如果不依教言、外散或者過于內收而修,則相續中不會生起道驗和功德。尤其對于力求今生解脫而精進修法的人而言,如果不依上師教言而行,則會産生精神不正常、心髒病等等過失。有些人由于看到這些修大圓滿法的人最後精神不正常,而由此對法産生邪見,這是不對的。這不是大圓滿法本身有什麼問題,而是修法之人一方面不知道修行方法,另一方面沒有依止上師如理如法做修行的結果。因此,實修要依靠上師的教言而奉行是關鍵,尤其修行大圓滿法時,有時候要精勤一些,有時候要放松一些,有時應閉關而修,有時又要到人多的時候去印證見解——看自己能否面對喧囂而對治煩惱,並非總處于緊或者松的狀態,此乃昌根阿瑞仁波切之教誡。因此,修法必須要通過依止上師而取舍,若以自私自利之主觀想法一味壓製妄念等,就會有很大的過失,這是非常重要的。

  (六)疲厭

  疲厭是指由于覺得上師宣法的時間過長,而生起厭煩之心、厭離之

  

   心;或者在天冷的時候聽法時就想:“天氣這麼冷,早一點結束多好啊!”;或者天很熱的時候聽法時就想:“太熱了。講法的時間太長了。早一點結束多好啊!”這些都是疲厭。

  這樣的心態是不能有的,一旦生起這樣的心則造下舍法之罪。由此而將于無量劫漂泊輪回而不得解脫,甚至造下墮入金剛地獄之因或生生世世都不得聽聞佛法。在道場中聞法時,要在生起這種疲厭心念之前退出道場。

  如果生起了這樣的心念要如何對治呢?比如現在天氣很冷,當覺得冷的時候就要想:“雖然很冷,但是無所謂,因爲此時所聽聞的是殊勝法要,由此之因,能夠清淨自己無始以來…

《金剛精要引導文——初學悅耳·寶藏庫之前行引導 第八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