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精要引導文
初學悅耳.寶藏庫(前行引導)
龍薩娘波尊者 造論
妙音龍多加參尊者 傳授
普巴紮西仁波切 漢譯
阿松.桑昂丹增仁波切 傳講
11月30日傳講內容
【原文】
宣說正行:導師大悲慈愛攝受弟子之後,即應聽聞發心與行爲。發心分二:第一、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應當思維:爲充遍虛空邊際一切有情父母,當證清淨大覺果位,故修此妙法也。
【正文講解】
今天我們繼續宣講論義之“修持道叁摩地深奧壇城”。
依止上師後,要如理如法地去谛聽上師所宣之聞法動機和行爲。之前已經宣說了聞法中不善的動機、無記的動機和善的動機。不善的動機與無記的動機已圓滿宣完,今天我們繼續宣說善的動機。善的動機又分爲小士道、中士道和大士道。以上已經詳細宣說完了小士道和中士道,
接下來我們將詳細宣說大士道。
什麼是真正的善的動機呢?善的動機必須要被勝義菩提心所攝持。此時,口中所說是無法成爲菩提心的,而是應該在相續中生起無改造的菩提心,這種無改造的菩提心必須依靠修心而獲得。因爲無始以來至今,我們就是因爲自私自利之故而漂泊輪回。這麼長的時間中,相續中已經積累了很重的自私自利的習氣,因此,若僅僅一次兩次地依靠方便而修習菩提心,是不會有什麼成就的,必須數數串習,數數修習。怎麼修呢?在入座和座間都以菩提心修行的方便爲要點而去修。在入座當中應該圓滿具備前行、正行和結行。關于前行之前行和入座前行已宣講完,今天再宣說一下座中的修行次第。
一、菩提心修行次第
分四:知母;念恩;報恩;觀修次第。
(一)知母
如何去知母呢?初修之時,應首先依自己此生的母親而作觀修,並且要知道自己此生的母親不光是一次而是無數次地做過自己的母親,同樣的,其他的衆生也不是一次而是無數次地做過自己的母親。由此,逐步了知和認識到,盡虛空的一切有情都是自己的母親。
叁界六道的一切衆生除地獄道和大部分天人是化生之外,其他都是依母親而生。應當思維,不僅此生,以及自己的前世、後世所得之身都是依靠母親而得。我們漂泊輪回的時間是無法計量的,同樣,流轉輪回時依母親所生的所依身也是無量的。我們所依身的肉、骨堆積起來高過須彌山,我們所依身的血、淚聚集起來廣過四大洋。
在此無數次的投生期間,沒有一個衆生未做過自己的母親,並且,如是無量的衆生亦曾無數次地做過自己的母親。誠如龍樹菩薩雲:“地土抟成棗核丸,其量不及爲母數。”
我們在打坐時就應當以教言來抉擇、以理來抉擇,加之認真思維,對以上所宣好好地觀修。觀修疲憊的時候,就安住。安住時相續不生起好、壞等種種妄念,或者說不追隨過去的妄念、不排斥現在的妄念、不迎接未來的妄念,如此,自然地讓自己的心安住,這樣在心的本面安住就叫安住。
像這樣以觀察修和安住修交替就可以安立爲正行無所緣。
(二)念恩
依靠以上對知母的觀修後,就要思維母親的恩德。此時,思維母親的恩德應從世間恩德和出世間恩德兩方面去思維。
首先思維,如果沒有母親則我們不會有現在這個所依之身。
起初,神識于中陰漂泊,依尋香而進入母胎中。在此後的九個多月裏,母親將一切精華通過臍帶輸送而養育我們,我們因此而得以好好生長。
我們剛出生時,可憐巴巴的,說是死了又還沒斷氣,說是活著卻又耷拉著頭、沒有任何能力。此時,母親以甘美的乳汁賜予生的甘露,又以自己的體溫時時溫暖我們,如果沒有母親的關懷,我們的生命自然無法得以延續。
當我們長大後,我們不會吃飯,母親教我們吃飯;不會走路,母親教我們走路;不會說話,母親教我們說話;沒有吃的,母親便賜予食物;沒有穿的,母親便賜予衣服。即便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母親也要令我們感受安樂;甚至哪怕自己造惡業,母親也要令我們感受安樂。如
此種種,以超勝其他人很多的愛來愛護著我們。
如是思維就稱之爲打坐。打坐絕不是在所謂的無念狀態中安住。
在念恩時,也應以觀察修和安住修交替而修。
觀修時,首先思維此生的母親是怎麼樣的,接著就思維身邊的親朋好友,他們也曾做過自己的母親,接著就思維整個城市人,逐漸遍布虛空的一切人乃至一切衆生都曾無數次做過自己的母親,在做母親之時也如現世母親一樣,愛護我們、疼惜我們,對我們具恩德。
如此思維,不僅僅人是如此,畜生道的衆生亦如此——由母胎所生,承受著母親的大恩德。比如,一只母狗在剛生出小狗之時,若有人靠近,母狗便會狂吠,此時,即使別人拿木棍把它打死,它甯死也要保護自己的孩子。又比如,“虎毒不食子”,即便多麼凶殘的動物,無論它如何去殺害其他衆生,而對于自己的孩子也是細心呵護,哪怕是一點點的疼痛也舍不得讓孩子去承受。如是思維便知道,一切母親都是如此地愛護自己的孩子。打坐時就要如是認真思維、修持,這樣就是真正的打坐、真正的修心、真正的修法。
很多人認爲打坐只是坐在那裏,什麼都不需要觀想、不需要思維。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如果依靠這樣的修法,你將無法真正入于正法、無法成就佛果。要圓滿佛果必須要做到兩支雙運,所謂兩支即是指觀修和安住,我們必須依靠觀察修和安住修此兩支雙運來清淨二障、獲得佛果。從另一方面理解,觀察修是福德資糧,安住修是智慧資糧,如此止觀交修亦爲本傳承的法規。大家一定要于此認真、細致理解,並形成定解。
(叁)報恩
“報恩”的修持也應按照觀察修和安住修來交替修行。
首先觀察,一切母親所欲求的是什麼?不欲求的又是什麼?自然,
一切母親所欲求的是安樂、不欲求的是痛苦。比如,哪怕白天時,陽光照在身上而得到暫時的溫暖,也是她所欲求的;哪怕是一點點火星飛濺到身上這樣細微的痛苦,也是她所不欲求的。然而,盡管她們欲求安樂,卻不知去行持安樂之因——善法;盡管她們不欲求痛苦,卻不知遠離痛苦之因——惡業。由此,欲求安樂卻反造苦因,如此顛倒而行。
正因爲如此,我必須要救度這些苦難衆生;正因爲如此,我必須依止一位具德上師而修行正法,由此令一切衆生獲得解脫。
(四)觀修次第
按照以上所宣,依靠“知母”而對一切衆生都做過自己的母親生起定解。感念母親的恩德,感念母親甯願自己造惡也要令我們暫時感受安樂的恩德。知道了母親如是具恩德後,則必須要報恩,如果不報恩,即便從世間法的角度而言也是可恥的。作爲一個修行人則更要對母親生起報恩之心,否則,在諸佛菩薩面前也會覺得羞愧。
如何才是真正的報恩呢?光是贈予母親吃的、穿的算是真正的報恩嗎?並非如此。真正究竟的報恩唯有通過修行正法才能做到。怎樣做呢?
首先思維,母親不欲遭受叁惡道的痛苦,那麼,我們要將母親從叁惡道引導至叁善道。
隨後思維,叁善道只是暫時的安樂,它仍然是在輪回的痛苦之中。由此想到,要將母親從輪回引導至聲聞、緣覺的果位。
最後思維,聲聞、緣覺也只是寂滅的果位,因此以上兩種都不是究竟的安樂。那麼究竟安樂是什麼呢
就是遠離二邊的佛的果位。因此,我們要將母親引導至佛的果位。
如是逐漸在相續中生起願一切母親永具安樂及安樂之因、永離衆苦及衆苦之因,願一切衆生究竟獲得佛的果位,這樣的發心便是菩提心。
因此,依靠“知母”、“念恩”、“報恩”而次第觀修,便能在自己的
相續中生起無誤的、無需改造的菩提心。如是次第觀修就是打坐,也稱爲“修心”。這樣的菩提心並不是短時間便能于相續中生起的,而是應當恒常去修持的。比如說,修五加行做頂禮時,身在做頂禮、口中在念皈依偈,此時心就可以同時修菩提心;修百字明時,口中念百字明,或者百字明的觀想方法改變爲修菩提心,也即是心以觀想菩提心而修;供曼紮時,口誦供曼紮的偈子,心可以熏修菩提心。因此,你在頂禮時並非一定要念誦皈依偈、觀想皈依境,用菩提心來修的話,這個方便是非常殊勝的。同理,以菩提心修百字明,同樣具備四力而達到淨障的目的;求了竅訣的,也可以在祈禱上師、求四灌之後安住,以一半時間用來修菩提心,一半時間修竅訣法。
菩提心是時時處處都要修持的。爲什麼呢?因爲無始以來漂泊至今就是由于我們自私自利的心,自己的相續很難生起菩提心,因此唯有數數熏習菩提心的修持來對治。
二、菩提心的分類
菩提心以發心的心量而分爲:國王般的發心、舟子般的發心、牧童般的發心。這叁種都稱爲菩提心,也都能成爲成就究竟佛果之因。
爲遍盡虛空之際有情父母證得清淨大覺之果位而發心聽聞、修持佛法,此種發心就稱之爲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
叁、不以菩提心攝持的過失
如《前行備忘錄》中所宣:“把所有的心念歸攝起來,以善妙的意樂谛聽”一樣,我們在聞法、修法時,以菩提心攝持是非常重要的。
若聞思、修法未被菩提心所攝,而以自私自利之心攝持的話,就如同薩迦派的《離四耽著》之中所宣:“若執著此生,則非修行者;若執著世間,則無出離心;執著己目的,不具菩提心”一樣。
未被菩提心所攝持而修習本尊法,或念誦心咒,無論修持生起次第還是圓滿次第都不會入于正法。如華智仁波切所說:“若不具菩提心而修持本尊,觀想本尊瞪著眼睛、張著嘴巴如是去修,本尊也會成爲魔。在修行圓滿次第時,若自心不被菩提心所攝持而修空性,則無法超越無色界的四空處。”
有一個關于菩提心的公案很出名:阿底峽尊者在藏地的時候,有一天早晨突然非常難過,身邊的弟子問及時,尊者說:“我剛才觀到,我的一個在印度的弟子,本來是修喜金剛的,但是今天早晨他卻墮入了小乘聲聞道的滅定。”弟子就問:“修喜金剛這麼殊勝的法怎麼可能墮落小乘道呢?”尊者答:“喜金剛本身是無上密法,但是如果修法動機不對,修喜金剛的人也可能墮入地獄、餓鬼和傍生道;如果如理修法,也可以成佛。因此,發心比所修的法更重要。”如此這般,未被菩提心所攝而修持者,有很多都已成爲魔的眷屬。相反,若以菩提心攝持,則哪怕行持很小的善法,也能以此方便而轉變成廣大的善法。因此,修任何法都必須要被菩提心所攝,這是非常重要的。
四、結語
此次所宣爲發心——不善的發心、無記的發心和善的發心,以上已宣說完畢。
你們大家無論修前行還是正行,還是在修竅訣法,以上所宣的這些修行方便以及修行次第必須都要了解。如果不了解這些,認爲除此之外還有個所謂的大圓滿法,這樣理解是錯誤的。因此,大家一定要將所宣的這些法都銘記于心。有講法錄音的,回去後要反複地聽,此外,一定要多閱讀祖師大德的傳記以及前行的書籍。
回 向
【備注】:此爲弟子根據大恩上師講法記錄略作整理,更詳細的內容請參考聞法錄音。因時間倉促,恐有錯謬。故于大恩上師及道友面前忏悔!願大恩上師*輪常轉!信衆法喜充滿!早證菩提!
《金剛精要引導文——初學悅耳·寶藏庫之前行引導 第五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