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是一個漫長而持久的過程。無始以來,凡夫的心念總是刹那起伏、輾轉于善惡、無記之間。因此,聽聞了上師宣講的法義後,並不是修一次就能萬事大吉了,而是應該從今乃至菩提間,時時反觀自心,時時祈禱上師叁寶調伏自心。
各位漢族信衆,如果你們來亞青的原因,僅僅是因爲朋友要去亞青,而你這段時間正好也有錢、有時間,就這樣跟著朋友來了;別人趕到經堂裏聽法,你也跟著坐在這裏……這屬于愚癡心所致的無記發心,是無法得到究竟解脫利益的。
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複次教誡:“行持聞思修一切善法不重要,行持善法的意樂最重要!”這是諸佛菩薩、祖師大德所共許的。因此,我們無論聞法或念經持咒、轉經、頂禮、觀修本尊等等這些善行時,首先應該反觀自己的心:我是出于何種意樂行持善法?這一點最重要!
我們回顧自己的一生,很多時候曆經千辛萬苦而結果卻是徒勞無功的經曆應該不在少數。現在我們修學佛法,應該時時反觀自心,問問自己我們每一次的行爲是否真正有意義呢?要知道,是否有意義完全取決于你的發心。
本師釋迦牟尼佛曰:“若多修無常,已供養諸佛;若多修無常,得諸佛安慰;若多修無常,得諸佛授記;若多修無常,得諸佛加持。猶如衆迹中,大象迹最勝,如是佛教內,所有修行中,唯一修無常,此乃最殊勝。”
修行者不具精進而懈怠度日的原因,正是被“不可能死”這樣的妄念所蒙騙,于是整日忙于沒有意義的瑣事,以致于無暇修法。而無常迅猛,人身隨時都會失去,若失此身,萬劫不複。
止觀交修是堪布昂瓊的傳承法規所要求的。我們在打坐的時候以觀想來圓滿福德資糧,以安住來圓滿智慧資糧。如果什麼也不想,是不能證到佛的果位的。以什麼也不想的方法打坐,這個不是大手印、不是大中觀、也不是大圓滿法。
在心生妄念的刹那,于當下安住。但是僅僅單純的安住是不能赤裸見解的,必須要以止觀交修的方法來修才可以。同時還要祈禱上師,因爲見解唯有得到上師的加持才能證得究竟。
什麼是見解呢?見解就是自己無論生起善念也好、惡念也好,都要護持這個善惡念的本性。在不加改造的情況下去護持也叫安住在善惡念的本性當中,這個才是真正的見解。
所謂殊勝的法是指能讓我們通過修學後煩惱減少而獲成就的法。我們必須通過止和觀交修的方式才能認識迷亂相和實相,如此就能生起穩固的出離心、菩提心和信心。
我們在聞法時,應恭敬導師、僧衆,做到不遲到、不早退、入室脫帽、不搶占聞法座位、不講閑雜語、關閉手機、不隨意走動。有一點非常重要,比丘、沙彌和居士因爲學處不同所以坐的時候也要有次第。如果不按學處,居士坐在出家人前面這樣會有很多過失的。這些請大家記住。
六度即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以聞法爲例,爲上師鋪設法座、供養哈達、鮮花爲布施度;如理如法聞法爲持戒度;不畏酷暑、饑寒、勞頓,以歡喜心聞法爲忍辱度;收攝身心、專注聞法爲精進度;全神貫注、聚精會神聞法爲禅定度;將法義納入心相續,了知取舍爲智慧度。
密法針對不同根機有共同、不共同見解。如果沒有觀察根機、不解真實密意,僅憑表面詞句行持便成爲過患。如有些人不懂得用酒、身體供養叁寶的密意,內心仍存有分別、執著,那麼就不能盲目地模仿表面行爲。
有些人不遠千裏,輾轉飛機、火車、汽車來到亞青,看上去很有信心,但事實上是卻對上師、對法不生信心。你們不一定要到我這裏聽法,亞青寺很多堪布活佛們都在講法,如果對應自己的根機,都應該去聽聞。
無論世、出世間,如果自居功高、內心傲慢,都將成爲成就的障礙,沒有功德可言。但我們凡夫人的傲慢心有時極其細微,很難察覺,甚至會覺得事實本來如此。因此我們平日裏時時反觀自心的同時,還要祈禱上師求忏悔、求上師加持斷除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