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士道即小乘的皈依,其意樂是:了知叁界六趣猶如火坑,欲求獨自獲得阿羅漢果位。其將阿羅漢的果位稱之爲佛,同時又認爲阿羅漢的色身不清淨,所以只皈依阿羅漢滅谛的功德而非其色身。皈依的法爲教證二法中的證法,是滅谛。皈依的僧是僧衆相續中滅谛的功德。皈依時間:皈依之日起至證得阿羅漢果位止。
小士道也就是世間乘的皈依,其意樂是:畏懼叁惡道,欲求叁善道。皈依境是:佛是外在的佛像,比如各種佛的雕像、壁畫等等;皈依的法是經函;皈依的僧應爲具戒的凡夫僧衆穿著袈裟的凡夫僧。皈依時間是:皈依之日起,直至獲得人天果位間。
如果是在理解皈依的次第、意樂之前來修持和念誦皈依偈,並非說沒有功德,但無法稱爲真正的皈依。所以在修之前,先要分清楚大士道、中士道和小士道皈依的意樂和行相,准確無誤地了知之後,再開始念誦皈依偈。
如果想要具備智慧,就要消除自己相續中的貪心,要消除貪心則需受持戒律,而受持戒律的基礎,就要做到皈依。如果只是在口中念誦“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卻並不懂得皈依佛、法、僧的行相及理由,那麼即使口中念誦再多,也不能稱爲真正的皈依。
誠信的理由是明確的——懂得叁界六道是痛苦的自性,且非常明確痛苦之因,同時還正確明了欲得究竟佛果的次第理趣。此稱之爲誠信。如實了知皈依的行相,並且證得如是之行相,則稱爲不退轉的信心。
了知叁界六趣的痛苦,且得知漂泊輪回之因乃是自己的分別念,而只有皈依叁寶,才能解脫輪回、得到究竟的佛果,因此而産生欲求解脫、欲證佛果之心,這樣的信心稱爲欲信。
無需任何理由而刹那間生起的信心稱之爲淨信。比如僧衆在受戒時,身著叁衣,旋著走出經堂時。在家居士見到衆多僧人法相莊嚴,心中頓時覺得“真是大悲啊!真是大悲啊!”此時相續中無有貪嗔癡,刹那間生起的信心,稱之爲淨信。由于淨信不穩固、易變化,所以如果是以淨信而受得的皈依,則皈依戒極易失去。
開啓一切法之門爲皈依,而開啓皈依之門則爲信心,若沒有皈依,就無法稱爲內道佛教,若沒有信心,則難以稱爲皈依。信心分爲:淨信、欲信、誠信和不退轉信。在座每位信衆反觀自心,自己在受皈依時是以何種信心受的皈依?是淨信、欲信還是誠信?
如同小孩畏懼狗,而想跟著大人躲到沒有狗的地方。小孩畏懼狗就如我們畏懼六道之痛苦;小孩求助于大人,如同我們求助佛法僧叁寶,引領我們脫離六趣之苦。因此,皈依的動機是畏懼六道的種種痛苦。
內道與外道以皈依區分。內道皈依的對境是佛、法、僧叁寶,外道的皈依對境則非叁寶。外道也有受戒,但如果沒有真正皈依叁寶,是無法得到清淨戒律的。如果沒有清淨的戒律,就算持戒也無法得到究竟的佛果。所以,要得到清淨戒律、證得究竟佛果,首先必須要做的就是皈依。
旁生道衆生感受愚癡、役使、互相食啖之苦。在觀修旁生道的痛苦時,並非是將其他的衆生觀想成旁生,而是要將法義納入自相續後,觀想自己現在就在旁生道之中受苦,這樣就會生起厭離心和出離心。如果觀想成是其他的衆生在受苦,是無法生起厭離心和出離心的。
以前有位漢族人,沒有修前行,也沒有修直斷竅訣,直接聽聞頓超後,又反過來修直斷竅訣。這樣顛倒行持,如同一個人把頭當做腿,把腿當做頭,是很不合理的。希望大家都能如理如法、按次第修行。
詳細宣講前行是爲了讓大家能更懂得如何去如理如法修持前行,大家要如實奉行,與上師相應。若只是把前行念誦一遍,一天就可以完成。但這樣又能有什麼利益呢?
法並非用來指責別人,而應調伏自相續、納入自相續。
作爲一個修行者,應該恒時作觀修。通過這樣的觀修,逐漸自然生起一種厭離之心。知道痛苦,並且希求從痛苦中脫離,這就是出離心。如是的厭離心和出離心就要通過細致的觀修而生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