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菩提心的法相呢?

  什麼是菩提心的法相呢?第一、大悲緣衆生;第二、智慧緣菩提。要令相續中生起菩提心就需要依靠熏修四無量心來令其生起。四無量心即: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以及舍無量心。

  皈依佛後,佛像的碎片都要恭敬放在清淨處,要生起是真佛之想。有些人把佛經和佛像放在包中,自己騎跨或者坐在包上都是不如法的。有佛經和佛像的地方,墊子等不淨之物從上面拿過都是有過失的。還有些人把墊子放在頭上,這也是不如法的,墊子放在頭上,是對身上的加持品不恭敬,這樣做是不恭敬的行爲。

  五體投地,頂禮佛之身、語、意,從而得到一切加持,清淨自己的五毒之業障習氣,相續中種下色身五智的金剛持的種子。因此,全身匍匐在地的時候應觀想自己身、語、意的一切業障習氣無余清淨。頂禮後站起來,又和剛才頂禮一樣,自己一切的好壞賢劣、今生來世、中陰,唯一就是專一祈禱上師而皈依。

  合十在喉間,頂禮佛之金剛語,從而得到佛金剛語的加持,清淨自己一切語的業障、習氣,相續中種下報身佛之種子;第叁合十在心間,頂禮佛之金剛意,從而得到金剛意之加持,清淨自己的意之業障、習氣,相續中種下法身佛之種子。

  頂禮時先在心間合十,應明了而清晰地觀想自己身、語、意都具備功德;而後,合十在梵頂,頂禮佛之身,從而得到佛的金剛身之加持,清淨自己身的業障、習氣,相續中種下四身佛之種子。

  我們爲什麼要頂禮呢?主要是恭敬,處于低位而恭敬。頂禮時,于低位頂禮,則自己的二障會得以清淨。頂禮時,並非是自己一人,而是遍虛空自他一切衆生都于心間、頭頂、喉間合十,頂禮上師叁寶,應如是祈禱如是頂禮。

  按照喇嘛仁波切頂禮的傳承,觀想皈依境而頂禮時應該是五體投地而做頂禮。喇嘛仁波切頂禮的傳承法規是:站著的時候要站直,不應彎腰;雙腳並攏,既不要分得很開,也不要前後叉開。合十的時候,雙手手指貼在一起,掌心爲空,合十的手如同未開的蓮花花苞一樣。此處要注意手指要貼在一起但不能十指交叉。

  修法時,如果在座中沒有太多的妄念及迷亂,應該心想:這並非是自己有多大的能耐,而是上師的加持,如果我真的有那麼好,就要看看下一座是否還是這樣。必須要對治自己的傲慢心。于下座後也不要散亂,要護持好自己的身、語、意。

  修法時,如果在座中沒有如法奉行,下座後一定要發願:下一次打坐時,心一定不隨迷亂飄動。當一座中妄念太多、無法打坐時,太多責怪自己此座之過失,會令自己失去信心。這時應鼓勵自己:自己的迷亂並非只是今天一天,無始以來一直都這樣迷亂著,因此要在下一座好好地打坐。通過這樣來增加自己的心力。

  排九節佛風要注意:吸氣時,要把氣吸入臍下四指處;排出時,並非一般地排氣,而是要把所有的氣都向外排出,喇嘛仁波切也是如是排氣的。排氣要較用力,有猛烈的排氣聲,而並非不願意、隨意地排氣。若氣沒排幹淨,打坐時昏沈、掉舉、厲魔等都會顯現。排完氣後不能馬上念誦和修持,應先休息片刻。

  我們在修行之前,應處理完房內外的一切雜事。像是擦鼻涕、擦臉、上廁所等等,這些違緣在打坐之前就應該遣除。總之,能令你迷亂的一切,能引起種種妄念的一切,都應該安排好,避免在打坐中生起妄念。坐下後,要思維之前所做的一切都已辦妥了嗎?在入座後,就不應該中斷打坐去做這些事。

  如果不知道怎樣恭敬上師,很容易便造下很重的過失。比如有些上師和弟子之間好像根本沒有上師的概念,就像世間的好朋友一樣,自己有好衣服就遞給上師並說:“上師你穿吧!”;覺得自己的帽子好就說“上師你戴吧!”。這些都是不恭敬的行爲,是很大的過失。

  外相上怖畏叁惡道、希求叁善道者稱爲小士道補特伽羅;怖畏輪回痛苦、希求獨自寂滅者稱爲中士道補特伽羅;怖畏輪回與寂滅二邊而希求一切衆生獲證究竟佛果者稱爲大士道補特伽羅。若以菩提心發心,即便修的是小乘法,見解亦爲大乘;若未以菩提心發心,即使修的是大乘法,補特伽羅也無法成爲大乘根機。

  以善良的心爲基,使自己的相續生起菩提心,如是不斷地修心,配合著積資、淨障,是使相續生起勝義菩提心的方便。

  大士道中因法相乘的皈依,其意樂是:舍棄自利,爲了利益一切衆生,發願令一切衆生都能證得究竟的佛陀之果位而皈依。皈依境是:皈依佛是指皈依二障清淨、叁身圓滿的佛陀;皈依法是指同時皈依教法和證法;皈依僧是指:皈依一地到十地之間的僧衆之色身。皈依時間是:皈依之日起,直到獲得究竟佛果之間。

✿ 继续阅读 ▪ 意樂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