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外面下了一場雪,自己有兩只鞋,另外一人沒有鞋子,自己脫下一只鞋給他,兩人都有一只腳不冷。這就是願菩提心的自他平等。要以知母、念恩、報恩的次第去熏修自他平等。
要在自己相續中生起慈、悲、喜、舍四無量心,關鍵在于知母、念恩、報恩的熏修。讓菩提心日日增上,必須修習四無量心、自他平等、自他交換、自輕他重。
悲所緣的對境是承受痛苦的一切衆生,行相意樂是願一切衆生遠離痛苦。喜所緣的對境是具備安樂的衆生,行相意樂是他們已經具備安樂,要對他們的安樂生起歡喜,若他們得到的是暫時的安樂,要希望他們得到究竟的安樂。
舍的所緣境是自己生起貪心的父母、生起嗔心的怨敵。舍棄了貪、嗔、癡,生起利他、平等的心念,稱爲意樂。慈所緣的對境是不具備安樂的衆生,行相意樂是願一切衆生具備安樂。
在前方虛空中觀想具有十萬花瓣的蓮花中,有一日月墊,墊上坐著自己的根本上師,面相爲上師,但本體與蓮花生大師、龍薩娘波、阿彌陀佛等無二無別,具大悲、智慧、救度一切衆生之力,這一切都要現量出現在自己前方。祈禱上師加持融入自相續,祈禱上師加持自心行于法,法行于正道,消除行道惑,幻化顯智慧。
身要:最好是雙盤,若無法做到雙盤,單盤也可以。入坐時要做到不緊不松。雙手于臍下四指處結定印;背部端直如箭;雙臂不能貼住身體兩側,放松往前垂直而下;頭略低,微壓喉結;眼視鼻尖處虛空;嘴微張,口呼吸;舌尖抵住上腭。身直則脈直,脈直則氣直,氣直則心堪能,心堪能則不順迷亂、妄念漂泊。
願菩提心要依修習四無量心、自他平等、自他交換、自輕他重而生起;行菩提心依修習六度而生起。願菩提心:發願爲一切衆生修持正法。行菩提心:爲一切衆生得到究竟的佛果,而行持六度萬行。
修行人的密魔就是我執。通過修行四無量心的方便能讓安住更加清明、穩定,直至證悟無我的智慧。
叁智慧是指:聞慧、思慧和修慧。熏修菩提心要以四無量心的方便來修,因此,首先應該聽聞四無量心的修法,這就是聞慧;之後是思維四無量心,這屬于思慧;以觀察修安住修交替而修就是修慧。
慈、悲、喜、舍的修法次第:先修舍無量心,若沒有舍無量心,則慈、悲、喜就無法無量。
無量是指意樂廣大、不可思議。與梵住是有區別的,四無量心要“無量”,而不是“有量”。四梵住與四無量心的區別:對自己的親朋好友、家人生起慈、悲、喜、舍,此爲有量的,不是無量的,稱爲四梵住,因爲生起了這樣的善心便得往生梵天。但這不是四無量心。
願衆生遠離痛苦之因,恒具安樂佛果之因,此爲慈心。比如屠宰場的牲畜正在受苦,爲了讓他們遠離這種痛苦,用自己的錢財或其他方法,使他們遠離痛苦。此行爲具備慈心和悲心,稱爲慈悲之心。
願衆生遠離痛苦之因和痛苦之果,稱爲悲心。比如待宰殺的牲畜,到了屠場後就有被宰殺的痛苦。願他們遠離前世造惡業所造下的痛苦之因,願它們從此遠離慘遭屠宰的厄運——痛苦之果,如是生起就是悲心。
若沒有斷除我執就會有很多戲論,而我執一旦斷除也就沒有了戲論。通過菩提心的熏修可以斷除我執而滅除戲論。
我們在修菩提心的時候,應當先修世俗菩提心,而在修習世俗菩提心之後,自然于相續就會生起勝義菩提心。如頌中曰:“無上勝乘捷道精要法,修習愛他勝己菩提心,爲證願行勝義菩提心,即從今日隨行作依止。”也就是說從即日起,應以世俗菩提心的熏習來成辦勝義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