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對治傲慢心

  雖然接受過很多灌頂和甚深的法,但因爲沒有如理修行,反而增長傲慢心。傲慢的鐵球上無法停留一滴功德水。因爲傲慢,自相續無法見到自己比須彌山大的過失,也暫時無法見到他人芝麻大的功德。對治傲慢心的方法是經常處于低劣之位,面對任何人,心存恭敬之心。經常這樣信奉,可以對治傲慢心。

  法與煩惱相混雜,稱之爲雜煩惱如毒器之過。比如做好的飯清香好吃,但中間參雜一滴毒,吃得時候好像很香甜,但吃下以後會因此毒而生病死亡。如同這個比喻般,雖然聽的是正法,但聽法當中夾雜煩惱造成未來的痛苦之因,以後如是遭受痛苦之果。

  爲什麼自己會遺忘上師所宣之法?主要原因就是意不持如漏器之過,相續被貪嗔癡所縛而造成法無法和心相應。即使現在不明白比較高深的法,也要經常思惟法義,不要輕易放棄。

  僅僅自認爲是修行者,或被別人稱呼爲修行者,都不一定是真正的修行者。反觀自心才知道自己是否爲修行者。雖然外在的顯現抛棄了故鄉、身在寂靜之處,但是內心當中有沒有斷除貪心和嗔心呢?如果沒有的話,只能稱爲道貌之相的修行者,沒有任何意義。

  法與自心相融稱之爲銘記于心。時時反觀內心,把佛法納入心相續,經常這樣做就不會忘記佛法。如果認爲吃喝拉撒、睡覺玩樂最重要,則無法修成法。

  我們當中有多少人接受過成熟灌頂?有多少人接受過解脫竅訣?見過多少位上師並聽聞佛法?曾經聽聞的法義數量很多,但都能記住嗎?恐怕是無法記住的。這就是意不持如漏器之過。僅僅聽聞諸多法義,對你們的相續有何意義呢?

  聽法以後,要把法義銘記于心、與自相續相融並去實修。否則如同出現漏洞的器皿,裏邊倒再多的水也無法裝滿器皿。此是意不持如漏器之過。雖然聽法的時候認真聽聞,但聽了之後忘失正念,沒有銘記于心,法沒有融入自相續,因此相續中功德無法增長。

  聞法時,耳應所緣上師的法音認真谛聽。若身在道場、耳朵所緣外邊其他人講話的聲音散亂于外,無法了解上師的法音,如同蓋著蓋子的容器之上無法承納再多的水,所宣之法無法滿足你的相續意樂。此是耳不注如覆器之過。

  慈心指的是當衆生遠離痛苦的因和痛苦的果以後,願他們具備安樂的因和安樂的果就稱之爲慈心。

  悲心是什麼?悲心所緣對境是叁界六道痛苦衆生。看到衆生無法遠離痛苦,自相續無法堪忍的覺受。這種覺受生起以後,希望所有衆生遠離痛苦及痛苦之因,生起如是之心念就稱之爲悲心。

  菩提心所思所觀的對境是什麼?菩提心的對境是遍虛空叁界六道輪回苦海中的一切衆生。如何認識菩提心?菩提心要具備悲心和慈心兩個條件,此二者缺一不可。慈心和悲心雙運、利他的行爲稱之爲菩提心

  暫時的世間安樂——身體健康、受用圓滿來源于菩提心;究竟的佛果安樂也來源于菩提心。無法得到暫時乃至究竟安樂的原因是什麼?都是我執自私自利造成。菩提心可以消除我執和自私自利之心,生起利他之心就能得到究竟和暫時的安樂。

  “動機”一詞藏文發音爲“根隆”。“根”是很多、諸多的意思。此處指的是妄念很多,因貪嗔癡而生起百千萬億喜憂哀樂等種種妄念。“隆”指的是在衆多妄念中取出一個善、不善或者無記之念。從善、不善和無記的諸多妄念中把菩提心之善念取出來就是善的動機。

  聞法不重要,聞法意樂最重要。聞法的動機和行爲有兩種,動機安立在自己心相續之上,行爲安立在自己身語之上。動機和行爲都應如理如法無誤無顛倒地取舍。

  自己身語意與佛法相應,這就是在弘法利生。若身語意與佛法相違,令見者喪失對佛法的信心而不去追求究竟安樂,自己就在毀滅佛教根本、毀滅衆生安樂根本。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