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藏地有位僧人,聞思修的目的爲了得到堪布的名譽。當快要得到堪布稱號時,他突然死了。臨死留下遺言,囑托其他僧人把他的屍體稱爲“堪布的屍體”。每個人聽到這個公案都會很吃驚,但每個人內心都具備這種的動機;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堪布的名號,想得到別人的贊歎。所以需要時時反觀自心。
比如說今天講法,很多人本來不想聽法,擔心別的道友批評自己低劣、懶惰或者對上師沒有信心,爲了避免這種評價來聽法。這就是善願的動機。
舉個例子,藏族人中有這樣的行爲:有些人得了喉癌或者胃癌不能吃飯,因此到這裏來轉繞(聖山、瑪尼堆)。表面看上去是行持善業,但心中的願望是爲了消除自己的病患。這樣做的果報是今生的病會好轉,但是對來世毫無意義。
聞思修以及行持任何善法之時,都要時常反觀自相續有沒有這種不善之動機;如果有的話,及時斷除。要想成爲一個真正的修行者,反複反觀自心動機非常重要。
在不善之動機驅使下去修法,即使消除了今生的病苦或者魔障等等不順利的事情,但是對于來世沒有任何意義;或者希望得到名聞利養和他人的贊歎去修法,今生能得到名譽和別人的贊歎,但是對于來世也沒有任何意義。
不善之動機分爲救畏之動機和善願之動機兩種。 爲了從今生所遭受的病苦、魔障、饑馑或者法律的懲罰等等種種困境中解脫而修法,稱之爲救畏的動機。 爲了今生名聞利養等等幸福而修法,稱之爲善願的動機。
打坐中,比如思維暇滿難得的法義以後,自相續的分別念無法生起:所緣外境的貪、嗔、癡、傲慢、疑等惡念無法生起,觀想思維暇滿的念頭也無法再生起時,此時不需繼續觀修,應自然安住。這就稱之爲安住修。
觀修暇滿難得,首先思維本性暇滿和特法暇滿;仔細思維暇滿和無暇區別在何處;具備暇滿有何種利益,處于無暇有何種過患等等。如理思維以後,雖然自相續仍然會生起貪嗔癡種種妄念,此時思維暇滿難得以後,就不會被妄念束縛,能夠對治貪嗔癡種種妄念。這就稱之爲修心。
實修大圓滿法首先要以四厭離法修心、調伏自相續,除此之外無法用其他方法調伏自相續。如果不以四厭離法實修,初學者無法修成大圓滿法!無法安立見解、修行和行爲!自然也無法調伏自相續!對初學者來說,四厭離心就是見解、行爲和修行!應以四厭離心來調伏自心。
有些人認爲大圓滿見解就是以無思無念狀態坐在那裏;有些人認爲是明、非明、非空、無二的、非無二,認爲這樣就是大圓滿的見解;有些人以思維造作空性、明了或明空雙運之禅修狀態;有些人認爲實修大圓滿應自然安住,不思過去不想未來……這些都不是大圓滿的見解。
喇嘛仁波切經常宣講:從無垢光尊者到華智仁波切乃至根本上師之間的傳承修行方法,初學者不是以見解、修行或者行爲爲主,而是以實修四厭離心爲主。並不是見解、修行或者行爲不重要,而是因爲初學者遇到惡緣外境、生起貪嗔癡之時,無法用見解、修行或行爲對治,只能用四厭離心的修行才能對治。
人身的氣脈明點和其他五道的氣脈明點不一樣,這也是珍寶人身殊勝之處。此人身即生精進修行可以得到究竟佛的果位,但此人身造作惡業也會令自己墮入金剛地獄無邊輪回之中。所以,具備此珍寶人身應精進修行、依教奉行。
打坐或修行中的昏沈、掉舉和迷惑源于前世的業障和習氣,要認清這些過患。當生起這些過患之時及時用排風去對治,清淨一切障礙;這樣才能保證打坐如法清淨,否則不如法。
在打坐中被昏沈或掉舉所縛,也可以往外持風。持風的方法是以口深吸一口氣,然後把所有的氣從口中用力往外呼出“哈——”,呼出以後稍微停止呼吸一段時間,此時自心安住下來。
打坐時,不應該閉著眼打坐,也不應該瞪大眼睛打坐,而應在打坐時眼睛自然睜開,不大不小。而應該在半睜半閉自然狀態中打坐。閉著眼睛雖然暫時不起妄念而處于寂止狀態,但無法做到明分。賢劫千佛都是睜著眼修行成佛,閉著眼修行無法成佛。這一點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