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聞法的意樂

  聞法的意樂最重要。上根者從家裏出來時要以菩提心來攝受聞法動機;中根者到經堂後也應該以正知正念攝受聞法動機;下根者最遲在上師講法前念誦:“願盡虛空之際有情父母即生證得四身五智金剛持的果位而發心……”時,隨著詞句轉變自己的聞法動機。

  現在大家反觀自心,今天聞法的動機是什麼?到底是不善、無記還是善的動機?如果是不善的動機,那麼今天所聞之法也是不善業。如同一棵樹的樹根有毒,那麼這棵樹的枝葉也會有毒一樣的道理。

  很多外地的居士爲亞青僧衆供養食品、藥品和其他財物,或付出辛苦。只要所做一切被發心和回向所攝持,哪怕只有一元錢的供養,功德無量。若所做一切沒有被發心和回向攝持,屬于被無記之動機所攝,那麼所做一切僅具道貌之相,很難成爲清淨之善業。所以希望大家承辦任何善法,都要以菩提心攝持。

  很多漢族弟子爲維護寺院、爲上師講法服務而出資出力。所做所爲若想成爲清淨善法,都要被發心和回向所攝持;否則所做所爲很難成爲善業。

  反觀自心就知道,自己的內心因無始習氣而都是惡念相續。所以要長期去熏習改造,才能使相續中善念不斷。初發心時,改造修法動機非常關要。通過長期熏修善念之菩提心,令菩提心在內心中生起,最終達到不論修習任何善法,動機都是爲了令一切衆生獲得暫時和究竟的安樂。

  要發心利益一切衆生,就要用實際行動去行持。要生起菩提心,就必須要有改造修心。若不修習培養,菩提心不會在自相續中生起。

  什麼稱爲菩提心呢?以利他之心去行持善法稱之爲菩提心。如果打坐的動機是爲了一切衆生都能解脫,那麼此動機稱之爲被菩提心所攝持。如果打坐的動機是爲了臨終之時無有恐懼,或者爲了往生淨土乃至爲了自己成就佛果,這樣的動機就不是菩提心,這是自私自利之心。

  善念之動機指的是被信心、出離心和菩提心所攝持,尤其是以菩提心攝持的動機稱之爲善念之動機。

  打坐固然重要,打坐的動機更加重要!動機屬于分別念,分別念是刹那刹那地變化,所以時時刻刻反觀動機非常關要。

  打坐修法時,善根的大小之關鍵取決于動機。打坐的動機比打坐本身更重要。時常反觀自心非常重要,到底自己是不是爲求得名聞利養、利益贊歎的動機呢?早上打坐要反觀動機,下午也要反觀動機,一日六時都要反觀動機。今天打坐要反觀動機,明天也要反觀動機,每天都要堅持不斷反觀動機。

  喇嘛仁波切一直以來都是這樣教誡:最殊勝的善法就是刻六字大明咒!刻六字大明咒不像蓋房子那麼辛苦,而且沒有好壞的分別;也不用蓋房子保護瑪尼石,沒有丟失腐爛、風吹雨淋、火燒而毀壞的憂慮。刻好之後就是一個清淨的善法。

  身語意所做的善法外相再大,但內心的動機是不善之動機,這個善法也是渺小的;如果身語意所做的善法外相很小,但是內心的動機是善念之動機,這個善法也是非常廣大的。

  任何善法,只要沒有被世間八法所縛,功德都很大;如果被世間八法所攝的一切善法,即便表面上看上去再大,功德也很渺小。

  要想成爲一個真正的修行者,時時反觀自心非常重要。雖然每個人都喜歡贊歎,不喜歡誹謗,但是要以正知正見攝持,及時舍棄這些如毒般的動機。

  比如說咱們講法的經堂,每天都安排人員從事清潔維護工作,這本屬于善業。但是如果內心爲了得到道友的贊歎而打掃經堂,因動機爲不善之動機,善業也變成了不善業。如是所造之業如同服毒般,故當及時斷除不善之動機。

✿ 继续阅读 ▪ 時時反觀自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