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P7

  ..續本文上一頁是唯一的道路。

  爲什麼只有念處被稱作「道路」呢?除了正念之外,不是還有其它的聖道分嗎?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與正定。當然還有其它的聖道分,但是提到正念時,所有的聖道分都被涵蓋在內了,因爲它們與正念同在。

  注釋繼續解釋說:稱爲「道路」的含義何在呢?其含義爲它是通向涅槃的道路,並且是想要證悟涅槃者必須經曆的道路。

  關于「單一的道路」,從前有下列這一段重要的討論:

  小龍叁藏長老(Elder Tipitaka-Culanaga)說:「念處之道是八聖道分中的前行道。」意即那是出世間聖道生起之前的世間修行道。

  他的老師小須摩叁藏長老(Elder Tipitaka-Culasuma)說:「念處之道是合行道。」意即那是兼有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修行道。

  小龍長老說:「尊者,此道是前行道。」

  他的老師說:「賢友,此道是合行道。」

  由于他的老師仍然堅持己見,小龍長老就默然不再答辯。他們結束討論,但是沒有達成結論。

  他的老師在前往浴室的路上思惟這件事,他背誦經文。當他誦到「諸比丘,如此修行四念處七年的人……」這段經文時,他下了一個結論:出世間道心生起之後,不可能一直處在道心之中持續七年之久,因爲道心只生起一次,維持一個心識剎那而已,因此他的學生小龍長老的見解是正確的。那天正好是陰曆初八布薩日,輪到小龍長老開示佛法。當開示正要開始時,小須摩長老來到講堂裏,站在講臺的後面。

  當小龍長老誦念開講的偈頌之後,他的老師以衆人可以聽見的聲音對他說:「賢友,小龍。」小龍長老聽到老師的聲音,就回答說:「什麼事,尊者?」他的老師說:「我所說『念處之道是合行道』是不正確的;你所說『它是前行道』是正確的。」正如這般,古代的長老們並不會互相嫉妒,不會像握緊一束甘蔗那樣地固執自己的見解。他們采取合理的見解,而舍棄不合理的。

  于是小龍長老了解到:對于連他的老師這般精通佛法的人都會混淆的觀點,未來的梵行者就更加不能確定了。他想:「我要引用經典上的話來解決這個問題。」因此他引述了《無礙解道》(Patisambhidamagga)中的這一段話:「念處之道這個前行道稱爲唯一的道路。」爲了詳細說明此事,並且顯示爲什麼本經所開示的是前行道,他進一步引用《無礙解道》的話如下:「最上之道是八聖道分;最上之理是四聖谛;最上之法是離欲(涅槃)。這是唯一的道路,沒有其它道路能使見解清淨。依循此道路而行,你就能降伏魔王,滅盡衆苦。」

  修行此單一的道路能獲得七項利益,那就是:使衆生清淨、超越憂愁與悲傷、滅除痛苦與憂惱、成就正道與現證涅槃。

  經文中所說的「使衆生清淨」意思是:使受到貪、瞋、癡等煩惱汙染的衆生得以淨化;衆生舍離諸漏之後,都能達到最高的清淨。然而,借著身體的清淨並不能達到佛法中所教導的煩惱之淨化。

  偉大的知見者並不如此教導:

  衆生由于身體的汙染而汙染,

  或由于洗淨身體而得到淨化。

  偉大的知見者如此宣示教導:

  衆生由于內心的汙染而汙染,

  衆生透過內心的淨化而淨化。

  (相應部.iii.第151頁.P.T.S.版)

  所以《相應部.皮帶束縛經》(Gaddulabaddha Sutta)中說:「染汙的心汙染衆生,清淨的心使衆生清淨。」

  至于「超越憂愁與悲傷」這一句,修行此法門能夠超越憂愁,正如山達帝大臣(Minister Santati)的例子;修行此法門能夠超越悲傷,正如悅行(Patacara波咤左羅)的例子。

  在此我要先講述山達帝大臣的故事。

  有一次山達帝大臣鎮伏波斯匿王(King Pasenadi)國土邊境的動亂之後回來。國王對此感到很高興,所以讓他當國王七天,而且送給他一個善于唱歌跳舞的歌女。在那七天當中山達帝都沈迷于飲酒。在第七天時,他戴上各種裝飾品,騎著大象前去玩水的地方。當他經過城門時,見到佛陀入城托缽,就在大象背上向佛陀點頭表示禮敬,然後繼續向前進。

  當時佛陀現出微笑。阿難尊者問道:「世尊,您爲何微笑?」佛陀即解釋說:「阿難,你看國王的大臣山達帝。就在今天,他會戴著各種裝飾品來到我的面前,而在聽完一首四行的偈頌之後證悟阿羅漢果,然後盤腿坐在離地面七棵棕榈樹高的空中證入般涅槃。」

  大衆聽到佛陀與阿難尊者之間的交談。那些持有邪見的人心想:「瞧那喬達摩沙門在做什麼!無論他的頭腦裏想到什麼,他都用嘴說了出來。他說那個戴著各種裝飾品的醉漢會在今天去到他的面前聽聞佛法,然後證入般涅槃。但這是絕對不會發生的。今天我們就會捉到他在講騙話。」反之,那些有信心的人則心想:「諸佛神通的確太奧妙了!今天我們將有幸能夠見到佛陀的風釆以及山達帝大臣的風釆。」

  山達帝大臣將該天一部份的時間用于在河裏玩水,然後去到花園,坐在飲酒堂裏。當時那位歌女即刻來到舞臺中間,開始表現她唱歌跳舞的才華。爲了能表現更美妙的風釆,她已經斷食了七天。結果就在那天,當她正在展示歌舞的才華時,她腹中生起猶如刀割之痛,就像把她的心髒給割開一般,于是她就那樣張著嘴巴及雙眼倒地而死。

  山達帝大臣說:「去看看那女人!」「主人,她已經死了。」聽到這些話時,山達帝大臣心中即刻充滿強烈的憂愁,而在過去七天中所喝的酒都消失了,就像一滴水掉入熾熱的破瓦片中一樣。他對自己說:「除了佛陀之外,還有誰能去除我的憂愁?」

  因此,傍晚時,在衆衛兵保護之下他去見佛陀。禮敬佛陀之後,他說:「尊者,我正遭受如此這般的憂愁。我來見您是因爲知道您能去除我的憂愁。請作爲我的依靠。」當時佛陀向他說:「你的確找到一位能爲你去除憂愁的人。在過去數不盡的次數裏,當這個女人如此死去時,你爲她悲泣,所流的淚水已多過四大洋裏所有的海水。」如此說後他誦出以下的偈文:

  清除一切屬于過去之事,

  不使未來有任何事生起,

  若不執著此二者間之事,

  你將能安詳地步上旅程。

  (經集.第949偈)

  這首偈頌中說到的「執著」是指認定對象爲「這是我、這是我的、這是我的自我」。這首偈頌教導我們應當去除渴愛、邪見及驕慢。如果你執著對象爲「這是我」,那是驕慢;如果你執著對象爲「這是我的」,那是渴愛;如果你執著對象爲「這是我的自我」,那是邪見。因此,無論對于過去、現在或未來的對象,你都不應作意它們爲「這是我,這是我的,這是我的自我」。應當淨化這叁種執著。如何淨化呢?你必須觀照過去、現在、未來的五取蘊爲無常、苦、無我。山達帝在聽聞那首偈頌時就是如此修行。

  佛陀說完那首偈頌時,山達帝大臣即證得阿羅漢果、四無礙解智及諸神通。他檢查自己的壽命,知道自己只能再活很短暫的時間,因此向佛陀說:「尊者,請允許我證入般涅槃。」雖然佛陀知道山達帝在過去世所造的善業,但是他想:「那些外道聚集在這裏的目的是想要捉到我講騙話。但是他們並不會成功。那些有信心的人聚集在這裏,心想:『我們將有幸能夠見到佛陀的風釆以及山達帝大臣的風釆。』當他們聽到山達帝在過去世所造的善業時,對行善的信心將會提升。」

  因此佛陀向山達帝大臣說:「那麼就告訴我們你在過去世所造的善業。然而不要站在地上說,應該在離地面七棵棕榈樹高的空中說給我們聽。」山達帝大臣答道:「好的。」在頂禮佛陀之後,他升上離地面一棵棕榈樹高的空中,然後回到地面再次向佛陀頂禮,之後再次升上空中。如此漸次地上升,直到升至離地面七棵棕榈樹高的空中,盤腿坐在那裏,說道:「諸位尊者,請細聽我在過去世所造的善業。」于是說出以下的故事:

  「于九十一個大劫之前,在觀慧佛(Buddha Vipassi)的教化期裏我投生在曼都馬帝城(Bandhumati)的一戶人家。那時我心想:『什麼工作能幫助別人去除需求及痛苦?』如此思考時我發覺那是弘揚佛法的工作。從那時起我就致力于該項工作:我激發其它人行善,而我自己也行善;我在布薩日時持守布薩八戒;我布施食物、聽聞佛法以及到處宣說:『沒有任何寶物能比得上佛法僧叁寶,所以應當禮敬叁寶。』

  觀慧佛的父親曼都馬帝王聽到我的聲音就召我過去,問道:『朋友,你四處走是在做什麼事?』我回答道:『皇上,我到處宣揚叁寶的特質以及激發其它人行善。』國王又問:「你用什麼車乘?」我回答道:『皇上,我依靠雙腳四處遊方。』當時國王說:『朋友,如此遊方並不適合你。你就戴上這串花,然後騎著馬去遊方吧。』如此說後,他給我一串猶如珍珠鏈一般的花,同時又送給我一匹馬。

  國王如此善待我之後,我繼續四處宣揚佛法。過了一些日子,國王又召我過去,問道:『朋友,你四處走是在做什麼事?』我回答道:『皇上,跟以前一樣。』國王說:『朋友,馬對你來說並不夠好,你就坐在這輛車裏去遊方吧。』如此說後,他送給我一輛由四匹駿馬拉的馬車。當國王第叁次聽到我的聲音時,他又召我過去,問道:『朋友,你是在做什麼事?』我回答道:『皇上,跟以前一樣。』國王說:『朋友,馬車對你來說並不夠好。』于是他給我許多的錢財、一套華麗的珠寶及一頭大象,因此我就戴上所有的珠寶,騎著大象,四處去行善及弘揚佛法經曆八萬年。在那段時期裏,我的身體時常散發出檀香,從口腔則散發出蓮花香。這即是我在過去世所造的善業。」

  敘述完在過去世所造的善業之後,山達帝大臣盤腿在空中進入火遍禅那,然後就證入般涅槃。當時他的身體即刻升起烈火,把他的血肉都燒盡,而他的舍利子則猶如茉莉花般輕輕地飄下來。佛陀把一條純白布張開,而那些舍利子都掉入那條布裏。過後佛陀把那些舍利子放在一個十字路口,令人在它們上面蓋一座舍利塔,說道:「…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去塵除垢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