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塵除垢
(修訂版)
帕奧禅師英語講述
尋法比丘中譯
目 錄
頁
中譯序 i
第一講:如何克服五蓋 1
序言 1
一、欲欲 3
二、瞋恨 15
叁、昏沈與睡眠 32
四、掉舉與追悔 39
五、疑 43
《沙門果經》及其注釋的摘要 44
別在還未達到目標前停止 50
依法而活 55
第二講:四種明覺 57
一、有益明覺 57
二、適宜明覺 58
叁、行處明覺 60
四、無癡明覺 68
第叁講:持恒于聖潔的追求 71
附錄:有關欲樂的譬喻 81
摘自《中部.波達利亞經》 81
摘自《中部.小行事經》 85
中譯序
此書《去塵除垢》收集了帕奧禅師于1999年11月間第一次來馬來西亞時所給的開示。其主旨是協助初修禅者對治在禅修時常會遇到的障礙,尤其是五蓋,以及修禅時應當具備的正確態度。相信此書之實用內容對于虔誠向法的佛教徒來說,當可助他們清除某些趣向涅槃的障礙,而得以更順利脫離苦海。
在修訂此書時,除了改正一些錯誤之外,譯者也爲一些不易明白之處附上腳注,以及附上兩節譯自《中部》有關欲樂的譬喻于附錄之中,希望這對衆讀者有所助益。
譯者謹以翻譯此書來禮敬世尊、正法與聖僧伽。願世尊善說的正法寶藏得以久住于世。
在此,譯者與他敬愛的母親、長輩、親人、朋友、所有的讀者及一切衆生分享翻譯此書的功德,也把此功德回向予其已故的父親。願他們的隨喜成爲他們早日獲得解脫的助緣。
希望此書能夠成爲各位禅修者的良伴,也希望大家早證菩提。
願正法久住于世
中譯者:尋法比丘
二○○○年四月廿日
重序于臺灣佛教弘誓學院
如何克服五蓋
序言
我們很高興能夠來這裏跟大家分享佛法。在此,我應當給予你們叁堂一系列的講座,名爲「如何克服五蓋」。第一堂會在(叁慧講堂)這裏講,其余兩堂則會在明天與後天在槟城佛學院講。我至誠希望大家能夠從這些開示當中獲益。
如今我應當向你們解說如何對治成爲許多禅修者大障礙的五蓋。首先,我應當引用佛陀親口所說的話,以指出爲何克服五蓋是很重要的。
在《增支部.五集》裏,佛陀如此說:
「有五種心的汙染;受到它們汙染的心變得不柔軟、不適業、不清澈明亮、不穩固,也不能精確地專注于斷除諸漏 。這五種汙染是什幺?它們是:欲欲 、瞋恨、昏沈與睡眠、掉舉與追悔 、疑。
但如果心能夠脫離這五種汙染,它就會柔軟、適業、清澈明亮、穩固,也能精確地專注于斷除諸漏。對于上等根力能夠證得的任何法,他都可以將心導向它,而如果諸緣具足的話,他將獲得證悟的能力。」
在同一集的另一部經裏,佛陀如此說:
「有五種減弱智慧的障礙、蓋及心之瘤。是哪五個?
欲欲是一個減弱智慧的障礙、蓋及心之瘤。瞋恨……昏沈與睡眠……掉舉與追悔……疑是減弱智慧的障礙、蓋及心之瘤。
若還未克服這五個,智慧因此缺少力量的比丘是不可能知曉自己真正的利益、別人的利益,以及兩者的利益;他也沒有能力證悟屬于殊勝成就的超凡境界,即導致證悟聖果的智見。
但若比丘已克服了這五個減弱智慧的障礙、蓋及心之瘤,他就能夠知曉自己真正的利益、別人的利益,以及兩者的利益;他也有能力證悟屬于殊勝成就的超凡境界,即導致證悟聖果的智見。」
因此,爲了達到每一位佛教徒的最終目標,即解脫生死輪回,我們必須克服這五蓋。這是因爲當心受到五蓋之中的任何一個控製著時,心就無法專注。而沒有定力的心是軟弱且無力透視究竟名色法或五蘊的。然而,當心脫離了這五蓋,它就會變得專注,且能如實知見諸法。所以,只有當你克服了五蓋,達到心清淨時,你才能更進一步地清淨自己的見。這是爲何我指導禅修者先修行止禅。
如今我應當逐一地解釋如何克服五蓋。
回首頁 一、欲欲
在《相應部》裏,佛陀舉了以下的譬喻來形容欲欲:
「如果有一鍋加滿了紅、黃、藍或橙色(染料)的水,視力正常的人照看它時也不能正確地認出及看清自己臉的倒影。同樣地,當人的心受到欲欲控製、受到欲欲擊敗時,他不能正確地看清如何脫離已生起的欲欲。所以他不能知曉自己真正的利益、別人的利益,以及兩者的利益;而即使很久以前已背熟的經文也記不起來了,更別說是還未背熟的經文。」
一般上,初修禅者的心常受欲欲困擾。爲什幺呢?因爲他的心並不慣活于無欲樂的環境裏。在他還沒來修禅之前,他的心時常接觸各式各樣的欲樂目標,例如好看的電影、悅耳的音樂、美味的食物及快樂的社群生活。而他的心又極樂于其中。但現在並沒有電影、音樂等以供取悅他的眼睛、耳朵等,因此他的心就有如一只被人從水中拿出來放在幹燥地面上的魚,痛苦地亂跳及渴望回去水中。如今,出入息就有如幹燥的地面;對他那時常渴望欲樂的心來說,它實在是太枯燥無味了。在坐著時,他沒有專注于氣息,反而把大多數的時間花在回顧過去所享受的欲樂,或住在所期望獲得的未來欲樂裏。但這只是在浪費時間,根本無助于培育心。即使如此修行一輩子,他也不會有進步。所以,爲了克服這點,他應當避免導致欲欲生起的因緣,而培育有助于去除欲欲之法。在《增支部.一集》裏,佛陀如此說:
「諸比丘,我不見有任何一法會像淨相(美麗之相)一般如此有能力導致未生起的欲欲生起,或增長已生起的欲欲。
對于不如理作意淨相之人,若欲欲還未生起即會生起,若已生起即會增強與增長。」
「諸比丘,我不見有任何一法會像不淨相(厭惡之相)一般如此有能力阻止未生起的欲欲生起,或斷除已生起的欲欲。
對于如理作意不淨相之人,若欲欲還未生起即不會生起,若已生起即會被斷除。」
于此,不如理作意是無益的作意,是已進入邪道的作意。或者,它是視無常爲常、視苦爲樂、視無我爲我及視不淨爲淨的作意。如理作意則恰好與不如理作意相反,是如實地知見無常、苦、無我及不淨。
在《如是語.第一學者經》裏,佛陀如此說:
「諸比丘,關于諸多的內在因素當中,我不見有任何一法會像如理作意一般對還未達到圓滿、而期望達到脫離束縛的至上安全處的有學聖者如此有助益。諸比丘,如理作意的比丘能斷除不善法,而培育善法。」
對于有學聖者比丘,再無他法能像如理作意般有助于達到至上的目標。比丘睿智地奮鬥,以達至滅盡一切苦。
再者,《念處經》的注釋提及有六種法是有助于斷除欲欲的,即:
一、學習不淨觀;
二、把自己投入于修行不淨觀;
叁、守護諸根門;
四、飲食適量;
五、結交善知識;
六、適當的言談。
一、學習不淨觀
二、把自己投入于修行不淨觀
關于首二項,不淨觀可分爲兩種:止禅的不淨觀及觀禅的不淨觀。止禅的不淨觀又分爲有生命體的不淨觀及無生命體的不淨觀。有生命體的不淨觀就是照見自己身體內在的叁十二個部份,以及外在他人身體的叁十二個部份等等,觀察它們都是不清淨、可厭惡的,如此就能去除對有情衆生的貪愛。無生命體的不淨觀就是觀察屍體的不淨,先觀察外在屍體的不淨可厭,當定力加深,能夠清楚地檢查到尋、伺、喜、樂及一境性五禅支之後,再觀察自己內在,省思:終有一天自己也會死亡,死後就像外在這具屍體一樣可厭。定力加深時,就能見到自己的屍體。能夠如此觀察內外屍體的不淨之後,就能觀察自己所貪愛的有情衆生之屍體,于是就能去除對有情衆生的貪愛。然而,若要修行不淨觀或任何其它禅修業處,擁有由深定産生的光是必要的。
觀禅的不淨觀是分析到究竟的色法之後,省思這些色法都與不淨可厭的顔色、聲音、氣味等相關聯;再者,身體中充滿了各種蟲,身體是蟲的廁所、蟲的醫院、蟲的墳場。如此觀察內外的不淨之後,就能去除對有情衆生的貪愛。
叁、守護諸根門
有一天,憍賞彌的烏提那王(King Udena)請教賓頭羅巴拉多迦尊者(Venerable Pindola-Bharadvaja),問道:「巴拉多迦,怎幺會這樣?這些年輕、黑發、充滿青春、正值生命高峰、不曾享受過欲樂的年輕比丘是依靠什幺,而能夠完整且圓滿地修習梵行直至命終呢?」
「陛下,能知能見的阿羅漢、正等正覺者、世尊曾經說過:『來吧,諸比丘,對于任何年齡如自己的母親的女人,當只視之爲母親;對于任何年齡如自己的姐妹的女人,當只視之爲姐妹;對于任何年齡如自己的女兒的女人,當只視之爲女兒。』這是爲何這些年輕、黑發、充滿青春、正值生命高峰、不曾享受過欲樂的年輕比丘能夠完整且圓滿地修習梵行直至命終。」
「巴拉多迦,但心是不穩定的。有時候他們會對他們視爲母親、姐妹及女兒的那些女人生起貪欲之念。是否有其它原因使這些……年輕比丘能夠完整且圓滿地修習梵行直至命終呢?」
「陛下……世尊曾經說過:『來吧,諸比丘,當觀察這從腳底以上,從頭頂以下,由皮包裹的身體爲充滿不淨。于此身中有:頭發、體毛、指甲、牙齒、皮膚、肌肉、腱、骨、骨髓、腎、心髒、肝、膜、脾、肺、腸、腸間膜、胃中物、糞、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脂膏、唾、涕、關節滑液及尿。這是爲何這些……年輕比丘能夠完整且圓滿地修習梵行直至命終。」
「巴拉多迦,對于那些有修身、戒、心及觀智的比丘來說,這可能是容易的,但對于那些沒有如此修行的比丘來說,這是很困難的。有時候,當人心想『我當視此爲不淨』時,卻想它爲美好的。是否有其它原因使這些……年輕比丘能夠完整且圓滿地修習梵行直至命終呢?」
「陛…
《去塵除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