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在說些什幺鬼話?」而依然故我。
在(四處)禮拜諸佛塔之下,過了一段日子之後,那長老去到「古巴維那寺」(Kupavena-vihara)。當長老住在那裏的時候,那沙彌還是像以往一般作爲。有一天,有一個正值青春年華的美麗織女從古巴維那村出來,走進一座蓮花池裏,一邊摘花,一邊唱歌。當時,那沙彌正好飛過蓮花池上空,而有如迷失的瞎眼漁夫一般,他被她的歌聲迷住了。當時,他的神通即刻消失,而他即像折了翅膀的烏鴉。但由于其定的功德,他並沒有直接掉落水中,而像慢慢下沈的棉花子般,輕輕地飄下,停在蓮花池邊。
他迅速地趕去把缽及外衣交還其戒師,然後轉身趕回來。(長老心想:)「這就有如我所預見的一般,他的確已受到障礙,是不會再回來的了。」長老什幺都不說,只是進村托缽。
那沙彌趕回去站在蓮花池邊,等那織女從水中上來。她剛見到那沙彌在空中飛過,而現在卻回來站著等,所以她知道他肯定是由于自己的緣故而不再樂于梵行。她即說:「請往後退,沙彌。」他照著辦了。她就從水中出來,穿好衣服之後,走到他的跟前,問道:「尊者,這是爲什幺?」
他說出自己的經過。她則以種種方法指出在家生活的厄難,以及梵行的利益,但她的一切努力都無法消除沙彌(對梵行)的不滿。她心想:「他是爲了我而失去神通,我不應現在就舍棄他。」所以她叫他在那裏等。她回到家裏,把一切經過告訴其雙親。他們也都來到蓮花池邊,以種種方法勸告沙彌,但他還是不聽他們的話,所以他們說:「別以爲我們是屬于上等的家庭。我們只是織工。你是否能夠做織布工作?」那沙彌說道:「居士,如果我成爲在家人,我將會織布或織籃子。怎幺樣?別連一條(在家人的)布也不舍得(給我)。」
給沙彌一條布包圍下身之後,那織工把他帶回家,然後把女兒嫁給他。學會織布之後,他就和衆織工在大堂裏做工。其它人的妻子在清晨准備好食物之後,把它帶到大堂裏。但他的妻子卻沒有直接來。當別人放下工作用餐時,他只能坐著不耐地玩弄織布機。過後,當她來時,他就罵她:「你這幺久才來。」
當知道男人的心爲她們所綁時,即使他是個轉輪聖王,女人都會視他爲奴隸。所以她如此回答:「在別人的家裏,存放著火材、樹葉、鹽及各種東西,也有從外請來助手及傭人,但我只是獨自一人。你不懂得自己家裏有什幺東西或沒有什幺東西。如果你願意的話就吃,不願意的話就別吃。」
他說:「你不但在下午才把食物帶來,而且還以話來傷害我!」在盛怒之下,而又找不到其它東西打她,他就從織布機抽出織布棍丟她。見到它飛過來,她轉了半個圓圈。那織布棍的尾端是尖的,而當她轉身時,它刺進她的眼角。她即刻舉起雙手掩住眼,而血則從傷口流了出來。
在那時候,他憶起戒師的話,而開始放聲大哭,說道:「哎呀!我的戒師即是因爲這件事而說:『在未來,你將喝由瞎眼織女之手所煮的稀飯。』現在,那長老所預見的已變成事實。啊,他是多幺有遠見!」
于是有些人就說:「夠了,朋友,別哭泣。哭泣是不能修補已破損的眼睛的。」
他說:「我不是因爲這個原因而哭,而是爲了(我的戒師所說的)這件事。」然後,他把一切經過都告訴他們。
從上述的故事裏,我們可以看到,失去禅那及觀智的確會帶來厄難。所以你不應學習這可憐的例子,而應持續不斷地修行,直到證悟聖道及聖果。
回首頁 依法而活
在此,我應當以《增支部.五集.依法而活經》來結束今天的開示:
有某位比丘去拜訪世尊,頂禮他後坐在一旁。如此坐著時,他向世尊說:「世尊,他們說:『依法而活,依法而活!』世尊,比丘應該如何依法而活?」
「比丘,有比丘掌握了經、祇夜、義釋、偈頌、自說、如是語、本生談、稀有及方廣諸法;他整天都花在掌握它們,而忽視了應當離開群衆(去修禅),不投入于平靜自己。比丘,該比丘稱爲敏銳于掌握,但並沒有依法而活。
再者,有比丘如自己所聞及掌握地向其它人開示佛法,整天都在說服他人信法,而忽視了應當離開群衆(去修禅),不投入于平靜自己。比丘,該比丘稱爲敏銳于說服人,但並沒有依法而活。
再者,有比丘整天都在背誦自己所聞及掌握的佛法,而忽視了應當離開群衆(去修禅),不投入于平靜自己。比丘,該比丘稱爲敏銳于背誦,但並沒有依法而活。
再者,有比丘把心轉向自己所聞及掌握的佛法,思惟它,省察它,整天都在思考佛法,而忽視了應當離開群衆(去修禅),不投入于平靜自己。比丘,該比丘稱爲敏銳于思考,但並沒有依法而活。
然而,比丘,有比丘掌握了經、祇夜、義釋、偈頌、自說、如是語、本生談、稀有及方廣諸法;但他並沒有整天都花在掌握它們,沒有忽視了應當離開群衆(去修禅),把自己投入于平靜自己。比丘,如此的比丘才是真正的依法而活之人。
如是,比丘,我已宣說了敏銳于掌握者、敏銳于說服人者、敏銳于背誦者、敏銳于思考者及依法而活者。
比丘,一位導師應出自慈悲心及爲了其弟子們的幸福而對弟子們所做的事,那些我都爲你而做了。比丘,這裏有許多樹下,有許多空廣之處。比丘,你應當修禅,別懶惰,以免過後責備自己。這是我們給予你的指導。」
這是佛陀在《依法而活經》裏的開示。
願你們精進地修禅、依法而活。
◇◇◇◇◇◇◇◇◇◇◇◇◇◇◇◇◇◇◇◇◇◇
回頁首 回首頁
回首頁 四種明覺
(Sampajabba)
在《中部.算數師目連經》裏,佛陀說:
「谛聽,比丘,你應當具備正念與明覺。走路往返的時候必須保持完全的明覺;向前看與向旁看的時候必須保持完全的明覺;屈伸肢體的時候必須保持完全的明覺;穿著袈裟及攜帶大衣與缽的時候必須保持完全的明覺;吃飯、喝水、咀嚼食物與品嘗味道的時候必須保持完全的明覺;大小便利的時候必須保持完全的明覺;行走、站立、坐著、入睡、醒來、言談及沈默的時候都必須保持完全的明覺。」
于此,明覺有四種,即:一、有益明覺(satthaka-sampajabba);二、適宜明覺(sappaya-sampajabba);叁、行處明覺(gocara-sampajabba);四、無癡明覺(asammoha-sampajabba)。在此,我應當舉出《迷惑冰消》「禅那分別」一章裏對有關行走及看時的明覺的解釋,對于在其它動作裏的明覺則應以相同的方式理解。
回首頁 一、有益明覺
于此,行走的「有益明覺」是在想要向前走的念頭一生起時,就能實時選擇有益處的,也即是說能夠如此于有益及無益兩者之間作出選擇:「我這幺走會怎幺樣?是否有益?」,而不會在那(想走的)念頭一生起就即刻走。
而向前看及旁視的「有益明覺」是在「我應當看」的念頭一生起時,就能實時選擇有益處的,而不會在那(想看的)念頭一生起就即刻看。當取難陀尊者的真實例子來理解這一點,因爲世尊說:「諸比丘,如果難陀需要向東看,難陀將會如此全心投入地向東看:「在我向東看時,願貪婪與憂愁不善惡法不會入侵我」,他于其中如此保持明覺。諸比丘,如果難陀需要向西看……向北看……向南看……向上望……向下望……向中間方向(東北、東南、西北、西南)看,難陀將會如此全心投入地向中間方向看:「在我向中間方向看時,願貪婪與憂愁不善惡法不會入侵我」,他于其中如此保持明覺。」(《增支部》iv167)
于此,益處是從正法的角度來看,在見到佛塔、菩提樹、僧團、衆長老、不淨等時(心)的增長,因爲在見到佛塔或菩提樹時取佛陀爲目標……在見到僧團時取僧團爲目標,而激起了喜悅,然後再觀照該喜悅壞滅(的本質),他達到了阿羅漢果。在見到諸長老時,他遵照他們的指導,而在見到不淨時,他取該不淨爲目標,培育了初禅,然後再觀照該禅那壞滅(的本質),他達到了阿羅漢果。這是爲何見到這些是有益的。但有些人說:「物質的增長也是有益的,因爲它有助于延長梵行。」
回首頁 二、適宜明覺
「適宜明覺」是在走路時能夠于適合與不適合兩者之間作出選擇;例如:首先,在見到佛塔時是有益的。但如果有一大群來自十至十二由旬方圓之內的人,爲了進行大禮拜而前來聚合,四處遊走著極盡能力把自己打扮得像是畫像的男女衆,他就可能對可喜所緣生起貪,或對不可喜所緣生起瞋,或由于缺少省察而生起癡,那幺,他就會犯了身體的接觸,或會産生對梵行的障礙,如是,那地方是不適合的。在沒有上述的任何障礙之下,它則是適合的。對于見到菩提樹的情況也是如此。
見到僧團是有益的。但如果大衆前來參加通宵聆聽弘法,而在村裏建了一座大殿堂,在該處又有一大群人及上述的障礙,那幺,該處是不適合的。在沒有障礙之下,它則是適合的。對于見到被群衆圍繞著的諸長老的情況也是如此。
見到不淨是有益的。而(以下)這個故事會說明其含義。據說有一位年輕的比丘和一位沙彌去取牙簽。當那位沙彌離開道路而繼續前走時,他看到一具不淨(的屍體);他培育起初禅,然後再以它作爲(觀禅的)基礎,觀照諸行而證得了(首)叁聖果。當時,他繼續站著專心修其業處,以便證悟最高的聖道。由于那位年輕的比丘見不到他,所以即呼叫:「沙彌!」那沙彌心想:「自從出家那天起,我不曾在和比丘一起時被叫過兩次,所以我應當改天才培育更高的成就。」于是,他即回應道:「什幺事,尊者?」「過來。」他即刻照辦,然後說:「尊者,先向我剛才走的方向走過去,然後站在我剛才站的地方,面向北方看一看。」該位比…
《去塵除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