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去尘除垢▪P8

  ..续本文上一页是在说些什幺鬼话?」而依然故我。

   在(四处)礼拜诸佛塔之下,过了一段日子之后,那长老去到「古巴维那寺」(Kupavena-vihara)。当长老住在那里的时候,那沙弥还是像以往一般作为。有一天,有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美丽织女从古巴维那村出来,走进一座莲花池里,一边摘花,一边唱歌。当时,那沙弥正好飞过莲花池上空,而有如迷失的瞎眼渔夫一般,他被她的歌声迷住了。当时,他的神通即刻消失,而他即像折了翅膀的乌鸦。但由于其定的功德,他并没有直接掉落水中,而像慢慢下沉的棉花子般,轻轻地飘下,停在莲花池边。

   他迅速地赶去把钵及外衣交还其戒师,然后转身赶回来。(长老心想:)「这就有如我所预见的一般,他的确已受到障碍,是不会再回来的了。」长老什幺都不说,只是进村托钵。

   那沙弥赶回去站在莲花池边,等那织女从水中上来。她刚见到那沙弥在空中飞过,而现在却回来站着等,所以她知道他肯定是由于自己的缘故而不再乐于梵行。她即说:「请往后退,沙弥。」他照着办了。她就从水中出来,穿好衣服之后,走到他的跟前,问道:「尊者,这是为什幺?」

   他说出自己的经过。她则以种种方法指出在家生活的厄难,以及梵行的利益,但她的一切努力都无法消除沙弥(对梵行)的不满。她心想:「他是为了我而失去神通,我不应现在就舍弃他。」所以她叫他在那里等。她回到家里,把一切经过告诉其双亲。他们也都来到莲花池边,以种种方法劝告沙弥,但他还是不听他们的话,所以他们说:「别以为我们是属于上等的家庭。我们只是织工。你是否能够做织布工作?」那沙弥说道:「居士,如果我成为在家人,我将会织布或织篮子。怎幺样?别连一条(在家人的)布也不舍得(给我)。」

   给沙弥一条布包围下身之后,那织工把他带回家,然后把女儿嫁给他。学会织布之后,他就和众织工在大堂里做工。其它人的妻子在清晨准备好食物之后,把它带到大堂里。但他的妻子却没有直接来。当别人放下工作用餐时,他只能坐着不耐地玩弄织布机。过后,当她来时,他就骂她:「你这幺久才来。」

   当知道男人的心为她们所绑时,即使他是个转轮圣王,女人都会视他为奴隶。所以她如此回答:「在别人的家里,存放着火材、树叶、盐及各种东西,也有从外请来助手及佣人,但我只是独自一人。你不懂得自己家里有什幺东西或没有什幺东西。如果你愿意的话就吃,不愿意的话就别吃。」

   他说:「你不但在下午才把食物带来,而且还以话来伤害我!」在盛怒之下,而又找不到其它东西打她,他就从织布机抽出织布棍丢她。见到它飞过来,她转了半个圆圈。那织布棍的尾端是尖的,而当她转身时,它刺进她的眼角。她即刻举起双手掩住眼,而血则从伤口流了出来。

   在那时候,他忆起戒师的话,而开始放声大哭,说道:「哎呀!我的戒师即是因为这件事而说:『在未来,你将喝由瞎眼织女之手所煮的稀饭。』现在,那长老所预见的已变成事实。啊,他是多幺有远见!」

   于是有些人就说:「够了,朋友,别哭泣。哭泣是不能修补已破损的眼睛的。」

   他说:「我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哭,而是为了(我的戒师所说的)这件事。」然后,他把一切经过都告诉他们。

   从上述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失去禅那及观智的确会带来厄难。所以你不应学习这可怜的例子,而应持续不断地修行,直到证悟圣道及圣果。

  回首页 依法而活

   在此,我应当以《增支部.五集.依法而活经》来结束今天的开示:

   有某位比丘去拜访世尊,顶礼他后坐在一旁。如此坐着时,他向世尊说:「世尊,他们说:『依法而活,依法而活!』世尊,比丘应该如何依法而活?」

   「比丘,有比丘掌握了经、祇夜、义释、偈颂、自说、如是语、本生谈、稀有及方广诸法;他整天都花在掌握它们,而忽视了应当离开群众(去修禅),不投入于平静自己。比丘,该比丘称为敏锐于掌握,但并没有依法而活。

   再者,有比丘如自己所闻及掌握地向其它人开示佛法,整天都在说服他人信法,而忽视了应当离开群众(去修禅),不投入于平静自己。比丘,该比丘称为敏锐于说服人,但并没有依法而活。

   再者,有比丘整天都在背诵自己所闻及掌握的佛法,而忽视了应当离开群众(去修禅),不投入于平静自己。比丘,该比丘称为敏锐于背诵,但并没有依法而活。

   再者,有比丘把心转向自己所闻及掌握的佛法,思惟它,省察它,整天都在思考佛法,而忽视了应当离开群众(去修禅),不投入于平静自己。比丘,该比丘称为敏锐于思考,但并没有依法而活。

   然而,比丘,有比丘掌握了经、祇夜、义释、偈颂、自说、如是语、本生谈、稀有及方广诸法;但他并没有整天都花在掌握它们,没有忽视了应当离开群众(去修禅),把自己投入于平静自己。比丘,如此的比丘才是真正的依法而活之人。

   如是,比丘,我已宣说了敏锐于掌握者、敏锐于说服人者、敏锐于背诵者、敏锐于思考者及依法而活者。

   比丘,一位导师应出自慈悲心及为了其弟子们的幸福而对弟子们所做的事,那些我都为你而做了。比丘,这里有许多树下,有许多空广之处。比丘,你应当修禅,别懒惰,以免过后责备自己。这是我们给予你的指导。」

   这是佛陀在《依法而活经》里的开示。

   愿你们精进地修禅、依法而活。

  

  ◇◇◇◇◇◇◇◇◇◇◇◇◇◇◇◇◇◇◇◇◇◇

  回页首 回首页

  

  

  

  

  

  

  回首页 四种明觉

  (Sampajabba)

  在《中部.算数师目连经》里,佛陀说:

  「谛听,比丘,你应当具备正念与明觉。走路往返的时候必须保持完全的明觉;向前看与向旁看的时候必须保持完全的明觉;屈伸肢体的时候必须保持完全的明觉;穿着袈裟及携带大衣与钵的时候必须保持完全的明觉;吃饭、喝水、咀嚼食物与品尝味道的时候必须保持完全的明觉;大小便利的时候必须保持完全的明觉;行走、站立、坐着、入睡、醒来、言谈及沉默的时候都必须保持完全的明觉。」

  于此,明觉有四种,即:一、有益明觉(satthaka-sampajabba);二、适宜明觉(sappaya-sampajabba);三、行处明觉(gocara-sampajabba);四、无痴明觉(asammoha-sampajabba)。在此,我应当举出《迷惑冰消》「禅那分别」一章里对有关行走及看时的明觉的解释,对于在其它动作里的明觉则应以相同的方式理解。

  回首页 一、有益明觉

  于此,行走的「有益明觉」是在想要向前走的念头一生起时,就能实时选择有益处的,也即是说能够如此于有益及无益两者之间作出选择:「我这幺走会怎幺样?是否有益?」,而不会在那(想走的)念头一生起就即刻走。

  而向前看及旁视的「有益明觉」是在「我应当看」的念头一生起时,就能实时选择有益处的,而不会在那(想看的)念头一生起就即刻看。当取难陀尊者的真实例子来理解这一点,因为世尊说:「诸比丘,如果难陀需要向东看,难陀将会如此全心投入地向东看:「在我向东看时,愿贪婪与忧愁不善恶法不会入侵我」,他于其中如此保持明觉。诸比丘,如果难陀需要向西看……向北看……向南看……向上望……向下望……向中间方向(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看,难陀将会如此全心投入地向中间方向看:「在我向中间方向看时,愿贪婪与忧愁不善恶法不会入侵我」,他于其中如此保持明觉。」(《增支部》iv167)

  于此,益处是从正法的角度来看,在见到佛塔、菩提树、僧团、众长老、不净等时(心)的增长,因为在见到佛塔或菩提树时取佛陀为目标……在见到僧团时取僧团为目标,而激起了喜悦,然后再观照该喜悦坏灭(的本质),他达到了阿罗汉果。在见到诸长老时,他遵照他们的指导,而在见到不净时,他取该不净为目标,培育了初禅,然后再观照该禅那坏灭(的本质),他达到了阿罗汉果。这是为何见到这些是有益的。但有些人说:「物质的增长也是有益的,因为它有助于延长梵行。」

  回首页 二、适宜明觉

  「适宜明觉」是在走路时能够于适合与不适合两者之间作出选择;例如:首先,在见到佛塔时是有益的。但如果有一大群来自十至十二由旬方圆之内的人,为了进行大礼拜而前来聚合,四处游走着极尽能力把自己打扮得像是画像的男女众,他就可能对可喜所缘生起贪,或对不可喜所缘生起瞋,或由于缺少省察而生起痴,那幺,他就会犯了身体的接触,或会产生对梵行的障碍,如是,那地方是不适合的。在没有上述的任何障碍之下,它则是适合的。对于见到菩提树的情况也是如此。

  见到僧团是有益的。但如果大众前来参加通宵聆听弘法,而在村里建了一座大殿堂,在该处又有一大群人及上述的障碍,那幺,该处是不适合的。在没有障碍之下,它则是适合的。对于见到被群众围绕着的诸长老的情况也是如此。

  见到不净是有益的。而(以下)这个故事会说明其含义。据说有一位年轻的比丘和一位沙弥去取牙签。当那位沙弥离开道路而继续前走时,他看到一具不净(的尸体);他培育起初禅,然后再以它作为(观禅的)基础,观照诸行而证得了(首)三圣果。当时,他继续站着专心修其业处,以便证悟最高的圣道。由于那位年轻的比丘见不到他,所以即呼叫:「沙弥!」那沙弥心想:「自从出家那天起,我不曾在和比丘一起时被叫过两次,所以我应当改天才培育更高的成就。」于是,他即回应道:「什幺事,尊者?」「过来。」他即刻照办,然后说:「尊者,先向我刚才走的方向走过去,然后站在我刚才站的地方,面向北方看一看。」该位比…

《去尘除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观察缘起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