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察缘起

  

观察缘起

  

帕奥禅师讲

  

  缅译英:Bhikkhu Dhammasubho & others(净法比丘等)

  英译中:Bhikkhu Shi Kai Hong (释开弘比丘)

  

   在这阶段,色法已经以业生色、心生色、时节生色及食生色的方式观察。关于业生色,产生业生色之业于甚么时候发生呢?《无碍解道》第五○页说:Purimakammabhavasmim moho avijja , ayuhana savkhara, nikanti tanha , upagamana m upadanam , cetana bhavo ; ime pabca dhamma purimakammabhavasmim idha patisandhiya paccaya. 「于以前的业有的痴为无明,努力为行,欲求为爱,接近为取,思为有,这些于以前的业有的五法是今生结生的诸缘。」[1]依注释,诠释 purimakammabhavasmim「于以前的业有」为purima kamma bhave, atitajatiyaj kamma bhave kariyamaneti attho 「关于『以前的业有』,意思应作『过去生业有』」。

  

   因此,依《无碍解道》,缘于过去生的无明、爱、取、行及业,结生识于今生生起。能产生结生识五蕴之诸缘——无明、爱、取、行及业,尤其是人类的,于甚么时候生起呢?准确地说为「过去生」﹙atita-jati﹚。现在的名色是由于现在的无明、爱、取、行及业所产生的吗?不!这些原因在过去生生起。它们是过去五蕴的一部分。因此,如果禅修者不观察过去的五蕴,他能够观察到属于过去五蕴一部分的无明、爱、取、行及业吗?

  

   反过来说,如果禅修者能够观察过去生的无明、爱、取、行及业,由于它们是过去五蕴的一部分,它们摄入于过去五蕴。禅修者被指示观察现在果是由过去因而生起;未来果由现在因;较远的未来果由较近的未来因而生起的关系。Atitepi paccaya ceva paccaya samupanna dhamma ca anagatepi etarahipi paccayaceva samupanna paccaya dhammaca. 「过去只有缘及缘生法,未来与现在也只有缘及缘生法」。禅修者被指示观察三世,即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观察过去,只有因与果;如果观察现在,只有因与果;如果观察未来,也只有因与果。

  

   因此,为了能够了解属于过去五蕴一部分的诸过去因,禅修者必须观察过去的五蕴。同样的,为了能够了解属于未来五蕴一部分的诸未来因,禅修者必须观察未来的五蕴。如果禅修者欲观察较近的过去果,即由较远的过去诸因所产生的五蕴,他必须观察过去的五蕴。如果他想观察未来果,即由诸现在因所产生的未来五蕴,那么他必须观察未来的五蕴。进一步,如昨晚的开示,第七章[2]所说,禅修者应如何依《中部后五十经注》(Uparipannasa Commentary)及Bhadekarattha Sutta修习以去除对五蕴的见与爱呢?有说到人被见与爱所征服,是由于他没有毗婆舍那智。人不被见与爱所征服,是由于他生起了对五蕴的毗婆舍那智。Vipassanaya bhavena tanha ditthihi nakaddhiyati. 「透过毗婆舍那的修习而不被爱见牵去」。因为毗婆舍那智生起,人不被见与爱牵去。因此,为了不生起对现在五蕴的见与爱,人必须精进尝试获得现在五蕴的毗婆舍那智。如果他不想生起对过去五蕴的见与爱,他应该做甚么?他应该于过去五蕴修毗婆舍那。如果他不想生起对未来五蕴的见与爱,他应该于未来五蕴修毗婆舍那。

  

   佛陀在《大缘经》(Mahanidana Sutta)中说:Gambhiro cayaj Ananda paticca-samuppado gambhiravabhaso ca . Etassa Ananda dhammassa ananubodha appativedha evam ayaj paja tantakulakajata gulagunthika-jata mubja-babbaja-bhuta apayaj duggatij vinipataj samsaraj nati-vattati. 「阿难!此缘起法甚深,有甚深相。阿难!因不随觉、不通达此法,有情,如丝镂缠结;如织巢鸟的巢;如文邪草;如灯心草;故不能出离恶生、恶趣、地狱及轮回」[ANG1] [3][ANG2] 。佛说这一经,因为有一天下午,阿难尊者来请教佛陀。为甚么阿难尊者来问缘起法呢?因为那一天中午,阿难尊者以四种方式对缘起修毗婆舍那:

  一、 顺观。观察缘于无明故行生起,缘于行故识生起,………..

  二、 逆观。与上相反。

  三、 从中间至开端。

  四、 从中间至末端。

  这样,缘起在他的内观变得非常清楚。

  

   为了要聆听好的开示,阿难尊者来到佛前,请教缘起法。以这样的目的,阿难尊者白佛言:「佛陀!虽然说缘起甚深,但是以我的智慧,却觉得很容易、清楚。」佛告阿难尊者:「不应这么说,不应这么说。」于是佛陀教示如上所引之法,即:「有情由于不能随觉(anubodha)及通达(pativedha)缘起法,而被卷入轮回,如丝缕缠结;如织巢鸟的巢;如文邪草(mubja);如灯心草(pabbaja)(这两种草,可编织而作为擦脚布用,用久之后,即成为破烂及纠缠不清。那时,便分不清何处是开端,何处是末端。) 有情这样地流转于轮回中。他们无法脱离恶趣及轮回。」佛陀这样的教示。

  

   在这例子,随觉智(anubodha bana)即知遍知(bata paribba)。如果随觉智与通达智(pativedha bana)二者结合,即是知、度及断遍知(bata paribba , tirana paribba , pahana paribba)。名色区别智(namarupa pariccheda bana)与缘摄受智(paccaya pariggaha bana)可称为知遍知。能够以相、味、现起及足处观察所有的缘起支称为名色区别智。如您能够观察到三世的关连,您即可以觉悟因果关系,即由诸因产生果,果又产生诸因。这种了解因与果的智慧称为缘摄受智。名色区别智与缘摄受智即称为知遍知。它们获得这样的名称,因为能透彻地观察到毗婆舍那禅所有必要的所缘。在知遍知之后是度遍知,亦即思惟智(sammasana bana)与生灭智(udayabbaya bana)。断遍知是从坏智(bhavga bana)以上的各种观智。

  

   思惟智与生灭智为度遍知,因为能够在具有观察、审虑及确定诸缘起支的无常、苦、无我相的能力之后,透彻地觉悟缘起。坏智以上的观智称为断遍知,因为在这些观智的时候,透彻地觉悟在那个阶段所应断的烦恼已断、色法、名法及行法。这是三种世间遍知(lokiya paribba)。

  

   在出世间遍知(lokuttara paribba),当圣道智以涅槃为所缘时,禅修者只知无为涅槃,这是所缘通达(arammana pativedha)。禅修者知四圣谛,这是无痴通达(asammoha pativedha)。知苦圣谛、集圣谛、道圣谛及灭圣谛的作用已完成(kicca siddhi)。这表示当须陀洹圣道知见无为涅槃时,这圣道完全去除了覆蔽如实知四圣谛的痴。因此接下来,禅修者能够容易地观察到四圣谛。为甚么?因为他已经去除了能够覆蔽如实知四圣谛的痴。所以接下来,(如实)知的作用自动地操作。

  

   它(圣道)也可以称为知遍知,因为知四圣谛的作用已成就,及因为可以分别知苦圣谛与集圣谛。这圣道法也依作用成就而称为知遍知。

  

   这圣道也去除覆蔽苦圣谛与集圣谛的无常、苦及无我相的痴。因此,每当禅修者再次观察称为集圣谛的缘起,及称为苦圣谛的名法与色法时,无常、苦及无我相明显地显现。因此,也依作用成就而称之度遍知。

  

   主要的,这圣道也称为断遍知,因为它完全去除相关层次的烦恼。它也被作为相关层次的无为涅槃,因此称之为断遍知。佛陀教示由于缺少透过三种世间及出世间遍知,而彻底觉悟缘起的智慧,有情无法脱离轮回。

  

  关于这道理,注释说:「Banasina samadhipavarasilayam sunisitena , bhava cakkam apadaletva, asanivicakkam iva niccanimmathanam, samsara bhayam atito , na koci supinantareyyatthi.(Vism, XVII, …

《观察缘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