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果不以智慧剑斩断因果关系,缘起,没有任何人即使在梦中,能够脱离轮回。所以,欲脱离轮回的禅修者应做什么呢?他应该以随觉智及通达智透彻地了解因果关系,缘起。
何谓随觉智?Maha Gandhayoong Sayadawgi依疏﹙sub-commentary﹚来解释。觉知这两种智,即名色区别智及缘摄取智一或二次还不算成就。只有能够一而再地多次观察,那么这二智才成就。这二智是连接的智。如果说到相、味、现起、近因,则较易于了解。现在已经证得名色区别智及缘摄取智,接着您应该做什么呢?接着您转修毗婆舍那如思惟智及生灭智。如上所说,这两种智是随觉智,所以这样还不够。《清净道论》第二册,第二二二页(缅文版)说:Lakkhana rasapasena pariggahetabba. 意思是说以相、味、现起及近因的方法观察名及色。这也同样述于《相应部》的注释。
关于这指示,写《摄阿毗达磨义论》的阿耨楼陀在该书的「业处」章说:Lakkhana-rasa-paccupatthana-padatthana vasena namarupa pariggaho ditthivisuddhi nama. 以相、味、现起及近因观察名色是见清净。因此我们必须以相、味、现起、近因来观察名色。在这寺院,禅修者只有当他证得缘摄取智时,才被指示以相、味、现起及近因来观察缘起。为什么?如以一石打二鸟;如果他还未彻底了解因果关系,缘起,有些相、味、现起及近因很难观察清楚。
以眼净色为例子。眼净色的自相是Rupabhighatarahabhutappasadalakkhanam datthukamata-nidanakammasamutthanabhutappasadalakkhanam va cakkhu(Vism, XIV, 37). 「『眼』。以应与色接触的种净为相,或以欲见因缘的业等起的种净为相」[10]。关于眼净色的相,这里说到两点:
(一) Rupabhighatarahabhutappasadalakkhanam「以应与色接触的种净为相」。这令四界清净者,其相是对色所缘的撞击敏感。依这说法,当观察眼中的四界,在这阶段已经能够见到色聚。观察眼里的一颗净色聚的四界,并分析它。一方面在分析之后注意净色聚,另一方面取一颗或一群色聚的颜色作为所缘。色所缘的颜色会撞击净色聚,这被撞的净色聚即称为眼净色聚。由于是四界的明净对色所缘的撞击敏感,禅修者应能够观察存在于色聚的四界。他也必须能够观察到明净的性质。他也必须能够观察到净色聚被其附近一颗色聚的颜色撞击。只有当禅修者能够如是观察,他正确了解到眼净色的自相。这是一点。
(二) 第二点是datthukamata-nidana kammasamutthanabhutappasadalakkhanam「以欲见因缘的业等起的种净为相」。有以欲见色所缘的欲愿而聚集的业。这欲见色所缘是什么?它是色爱(rupa tanha)即执着于色所缘。依据文献,执着身体的某部分相同于执着整个身体。例如:某人以欲生为人类的心造一善业。对人类错误的认知是无明。执着于人类的生命是爱。执取之是取。在这无明、爱与取中,如果他执着人类的整个生命或整个身体,与执着人身的一部分是相同的。因此,眼净色不是人的生命或人身的一部分吗?说执着人身的眼净色,与执着整个人身是相同的。他有执着于见色所缘,他已聚集想见色所缘的业,这业基于色爱。爱不会无无明而生起,如果有无明与爱,取也会生起。被无明、爱及取所围绕的业是行组,它由某人自己聚集。有这么的说到四界的净色,这样的由业而产生。
依以上的说法,(眼净色的自相)是以被无明、爱及取所围绕,想见色所缘而聚集的业产生四界的净色聚。对于无法有系统地观察由这过去的无明、爱、取、行及业所产生的四界的禅修者,他无法很好地了解这说法的意思。只有当他观察因果关系,缘起时,他将依他自己的智慧而善解。如果他不能够观察因果关系,缘起,要透过智慧来了解是不容易的。因此,只有在观察四界之后,才进一步观察它们的净色。有「行」及依爱而聚集的「业」,这爱如色爱,包含声爱,香爱、味爱、触爱及法爱。有说到由这行及业所产生的四界的净色,具有明净的性质,称为眼净色。这两种说法只有在观察缘起之后,才能被观察及好好地了解。
因此,关于这里的修习,一石二鸟的成语在上面引用。在这寺院,禅修者只有在缘摄取智之后以相、味、现起及近因观察名与色。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如此。某些禅修者无法观察到过去因,他无法转向缘摄取智的阶段。由于他无法转修,他被指示尽其所能观察相、味、现起及近因。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多他只能观察眼净色二种相的第一种相,即净色对色所缘的撞击敏感。必须暂时放弃第二种相。观察了那相之后,他接着被指示观察其余的相、味、现起及近因。这与其它的名色相同。亦即,任何有关过去因的相、味、现起及近因的观察,他都得放弃。他被指示观察不关系到过去因的相、味、现起及近因。这样观察之后,他被指示再次观察名色,因为许多禅修者同意,在以相、味、现起及近因观察名色之后观察名色,与不以相、味、现起及近因观察名色二者之中,前者的智比较清楚。因此无法或对观察过去因有困难的禅修者,被指示以相、味、现起及近因来观察名色,以令他的智更清楚。如果禅修者能够容易地观察过去因,他将只被指示在观察三世的因果关系,缘起之后,以相、味、现起及近因观察名色。
以下举其中一色法,即地界,作为以相、味、现起及近因的方法来观察的例子:
(一) 相。Kakkhalatta lakkhana pathavidhatu. 硬是地界的相。依《法聚论》(Dhammasavgani)地界的相有硬、软、粗、滑、重及轻。
(二) 味(作用)。Patitharasa。例如,我观察眼十法聚时,有十种色。其中的地成为其余九种色(同样一颗色聚中)的立足处。只有当禅修者见到其余的九种色,他才能了解这地的作用。不见到色聚,无法分析它,是无法了解这种观察的。
(三) 现起。Sampaticchana paccupatthana。它具有接受其余九种色为现起。现起是现起于禅修者的智前。它如何现于禅修者的智呢?它以接受同一色聚中的九种色法而现于禅修者的智。因此如果某人未见到余九色法,就无法观察到这现起。想要观察相、味、现起及近因的禅修者,需要有能力在见到色聚之后分析它。如果是心生八法聚的色聚,除了地之外,有七法。如果是命根九法聚,除了地之外,有八法。地的功能是余八法的建立处或立足处,它的现起是接受禅修者所观察到的余八法。
(四) 近因。Avasesadhatuttaya-padatthana。近因是余三界。一颗色聚中的水、火、风三界不支持另一颗色聚中的任何界。同一颗色聚中的四界互相支持。某一界支持余三界,余三界支持一界,二界支持余二界。没有它们支持另一颗色聚的诸界的自然法则。要了解近因,有必要分析色聚。
由于注释中记载了以相、味、现起及近因观察名色的精确指示,因此有必要能够好好地见到色聚而到达真实法的阶段,以便能够以相、味、现起及近因来观察。所以禅修者必须以相、味、现起及近因内外观察六根的名色,即眼有五十四法,耳五十四法,鼻五十四法,舌五十四法,身四十四法及心脏五十四法。这样观察之后,观察非真实色。如是以内外观察真实色及非真实色之后,禅修者应该观察名法。
在以相、味、现起及近因的方式观察名色的阶段,如果透过处门﹙ayatana dvara﹚观察名法,智将更清楚。例如眼门心路的五门转向有十一名法。以观察识开始,接着逐一观察触、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寻、伺及胜解。这样地以相、味、现起及近因逐一观察它们的十一名法。以相、味、现起及近因观察每一心剎那在六根的色法及名法之后,如果禅修者有能力,他以同样的方式,依相、味、现起及近因观察过去及未来会更好。只有在这样观察过去,现在及未来三世的名色之后,禅修者对三世名色的智才会变得更清楚。之后,禅修者应该再次只观察色法,接着只是名法,然后分别名色及确定名色。修习这四种观法以证得名色差别智。
﹙在之前观察名法的时候,禅修者观察过去因之前,他无法观察诸心路之间生起的有分识。在目前这个阶段,由于禅修者已经见到过去因,以及已经能够观察有分识生起之因,正确及很好地去除每一种密集,他应该观察在两个心路之间俱生起的有分识及有分名法。﹚
成功以这四种方法内外观察今生,禅修者必须详细地只整体观察色法,从他曾观察最远的过去生,如果是五个过去生,便从第五过去生开始;如果是十个过去生,便从第十过去生开始,在每一个过去生,只观察那一过去生从结生识至死心的色法。接着今生从结生识到死心。如果有未来生,以同样的方式观察未来的色法,从结生识到死心。如果有一个未来生,则观察一个未来生;如果有二个未来生则观察二个未来生。如是只整体详细观察色法,从过去生至今生,从今生至未来生,能观察多少生便观察多少生。
也整体地观察名法,尤其是有分意界。首先观察在有分意界的结生名法。观察结生名法之后,逐一以智观察及分析在两个有分意界之间的心路,以整体地去除它们的密集。以这样的方法,禅修者只观察色法,逐一从过去生至今生,再从今生至最后的未来生。接着确定内外的名色。如是修习之后,名色差别智即告圆满。
已证得这智的禅修者必须进一步再次观察因果缘起。由于比较容易,禅修者被指示先以第五法观察。已成功观察第五法的禅修者,如果他转而修第一法则将容易。对阿毗达磨不熟习的禅修者,如果他被指示修第一法,他会感到混乱。因此在这寺院,首先指示禅修者修第五法,再转修第一法。无论如何,有些禅修者可能不同。如何不同呢?依他们的过去因缘而定。有些禅修者在过去生比较喜欢第五法,因此这些禅修者今生喜欢观察第五法。他们可能对第一法感到混乱。对于某些禅修者,如果他过去生曾修第一法,那么当教导他们第一法时,他会喜欢。这样的情况会发生,这是有情的性行,他们的喜好依性行而定。许多禅修者当他被指示第五法时,他们很快就了解。由于这原故,第五法肯定会被教导。在这之后,如果禅修者能很好他观察第一法,他可以容易地学习缘起的余三法。禅修者也必须以第五法从过去生逐一观察至到未来生。这是为什么这里教导二种方法。首先,禅修者主要被指示观察内的名色连续过程来观察因果关系。不过,当他到达这阶段,由于他将进入毗婆舍那,他必须不单单观察内,而也应该整体地观察外。
在观察外的缘起的阶段,整体观察名色,因为外是同样的。这缘摄取智并不能够由某人观察另外一人的所有因果关系,缘起。在观察外的阶段,由于名色区别智的阶段并不观察别人外名法的连续生起过程,整体地观察,因为一切是外的。准确地知道他人的名色,尤其是他人的名法,是属于他心通(para citta abhibba)的范围。准确地知道外的因果关系,缘起是随业趣智(yatha kammupaga bana)的范围,即天眼通的一部分。如果禅修者有这种神通力,他能准确地知道他人的因果关系,缘起;因为天眼通的力量,如佛陀所说:yathakammupage satte pajanati, etc,这是能详细地知道有情依各自的业投生诸趣。所以,毗毗婆舍那智具有整体观察的力量而已。逐一观察过去及未来多生之后,他证得缘摄取智。
缘起章结束
[1] Pts, vol. 1, 52 ; VM, 579 ; 簡﹙簡體《清淨道論》﹚, 540 ; 繁﹙繁體《清淨道論》﹚, 下冊237.
[2] Light of Wisdom, Chapter 7, Discerning Mental Factors – Nama Dhamma
[3] D. ii, 55.
[4] VM, 585 ; 簡, 545 ; 繁, 下冊245.
[5] VM, 579 ; 簡, 540 ; 繁, 下冊237.
[6] Cf. VM, 523f ; 簡, 489 ; 繁, 下冊153.
[7] VM, 527 ; 簡, 491; 繁, 下冊157.
[8] S. ii, 65.
[9] VM, 585 ; 簡, 544 ; 繁, 下冊244.
[10] VM, 444 ; 簡, 409 ; 繁, 下冊13.
《观察缘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