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根据对诸禅修者所作的研究,许多过去生曾经是动物的禅修者,他们的动物生活并不快乐。知道了从何种生命而生为动物,它们希望生为人。这头白象以供奉莲花于佛像,希望能够生为人,成为国王。对国王错误的认识是「无明」;染着生为国王是「爱」;执取之是「取」。与这三法,无明、爱及取,聚集供奉莲花于佛像的善思,这是行。善思消失后,留下的潜力是业。在临终时,于临死速行出现的是供奉莲花于佛像的所缘。所以,当这业产生果时,便知道愿望是如何实现的。所供奉之物只是一枝莲花,但是它却有能力令它成为国王。我们可以低估业吗?Kusalesu dhammesu cittuppadamattampi bahu pakaranti vadami. 在《中部首五十经》,佛陀说即使只是思惟善法,也会有许多利益。
那位禅修者继续观察她的第八过去生。当她观察为什么她成为大象,她发现到在第八过去世,她是一位住在森林里的山地土族。他常常带着箭,只穿著腰布。他以射猎,烧烤兽肉维持生活。至于他的业,有一天当他在寻找野兽时,见到不远处有一头白象。他跟随着白象,后来跟失了。从那天开始,他在寻找野兽时,他常常记着寻找那白象。在他临终时,他所杀、所吃过的野兽的相显现出来。这是不善相。不善相会于那些聚集不善法,而且这不善法将产生果的人显现出来。他见到一堆他所杀的兽肉。另外,他一直在寻找的白象的影相也呈现出来。他在这两种相呈现时突然间便去世了。当他在寻找白象而无法寻获时,他起瞋心。因此,无法寻获白象而生起瞋心是一种业,杀死很多野兽是另外一种业,有两种业。当观察以准确地知道到底那一种业产生果报,发现是无法寻获白象而起瞋心的业产生了果报。
您曾经生气吗?我们必须考虑生气会带来什么果报。由于白象的影相于死心生起,生为大象的倾向生起,它(瞋)成为桥梁。瞋不善思(dosa akusala cetana)带他转世为大象。依这经验,生命似乎在循环。假如某人曾经是猎人,那他可能会转世为动物,不是吗?如果某人(现在)是猎人,那么未来他可能被其它人杀害。关于这只大象,由于它最近的前一生是人,因此虽然它不能说话,它还是有智慧的。依于这智慧,它再次的转世为人。当她这样观察,她了解到因与果的关系。
在这例子,由于心倾向于生为大象,对大象错误的认识是「无明」;染着生为大象是「爱」;执取之是「取」;而瞋不善思组是令产生果报的行、业。在这(例子),有稍为倾向于大象所缘于死心出现。不过,有时候并没有倾向于生命,而只有造恶业而已。在造业时,也许并没有想转世为动物或到地狱去的意愿。不过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止恶业的令生于畜牲,恶鬼或地狱。有对恶业的执着,这执着即是无明、爱及取,成为烦恼轮转。这不是染着生为畜牲、恶鬼或地狱的烦恼,无论如何,这是染着恶业的无明,爱及取,作为转世为这种生命的因。
对于这禅修者,当她观察所有八生的因果,她发现由于她在第三过去生曾经是出家人,而他(出家人)能够观过去五生的因果(她的第四至第八过去生)。这位女性禅修者自她第三过去生便已证得名色区别智及缘摄受智。可以说她是一位具有很好波罗蜜的人。
观察过去生之后,她被指导观察未来生。虽然今生她是一位女性,不过她以供奉灯于塔前而许愿未来生作一位出家人。她观察名色从现在的名色至未来的名色,以知这业在其临终时是否会生起。当她观察在临死速行的有分意界时,这供奉灯的业呈现出来。这业将产生果报。如是她能够观察到未来作为出家人的五蕴与现在因之间的因果关系。她进一步观察以知道是否会有再下一生。她发现她将能够于来生作出家人的时候,完全停止轮回。她可以观察到由于无明、爱、取、行及业已灭,名色消灭,在死心之后不再生起。
在轮回中 不晓得我们将转世为什么,往那条路去,将投生到那个地方,这不是很可怕吗?这是可怕的。无可奈何的,人还是要踏上这条路,因为轮回还没有停止。现在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将往何处去吗?有。依这方法,佛陀教导具戒者,将可满足他未来的愿望。Tabca kho silavato vadami no dusilassa etc.「我说那是具戒者,非是恶戒者」。具戒能够满其心愿,无戒者则不能。
一个人在遇见了富有的剎帝利,富有的婆罗门或富有的居士之后,会生起「死后转世为他们朋友或眷属是较好的」之倾向。诸如此类的想生起。他对这些意愿做什么呢?So tam cittam dahatti tam cittam adhitthati tam cittam bhaveti. 他一而再地发展及确定这些想。以我们现代的语言,他在许愿。这样做之后发生什么事呢?So ka sabbeta paramarana khattiya mahasalanava brahmana mahasalanava gahapati mahasalanava sahavyata uppajjati他去世之后,他转世为富有的剎帝利,或富有的婆罗门,或富有的居士的朋友或眷属。怎么样的人会变成这样?Tabca kho silavato vadami no dusilassa icchati bhikkhave silavato cetopanidhi visuddhata , 佛陀说是有那些具戒者可以这样,不具戒者则不能。
对于那些具戒者或戒清净者,由于这样的因素,他所有的愿望都能实现。同样的,佛陀准确地教导如果人在行善业之后发愿成为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或他化自在天的天人,若那业产生果报,那么他能生到他所愿求的天界去。不过这只限于具戒者,不具戒者则不能。因此,如果他依于戒的基础,行善业,他能得到他所欲得的生命吗?是的,他能。不过假如他以布施为基础,他的心变得柔软,进而修四梵住禅,即慈、悲、喜,舍,而作愿希望生到梵天,他能够生到梵天去。但是,得到那些生命好吗?那不是最好的。不过假如有人希望,他能够获得那些生命。为什么不是最好的?因为还不能脱离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他将无法脱离这些苦。因此佛陀提醒,警诫我们行善应该有回向涅槃的目的。佛陀劝告我们具有「依离轮转之善」(vivatta nissita kusala)而不要有「依轮转之善」(vatta nissita kusala),即表示行善时应该有为了证得涅槃的欲愿。
如果这样,为什么观察未来?观察过去生是为了去除执着过去多生的因果,观察未来则是为了去除对未来生的执着。有时候当人们处于恶劣的环境,他们不是会染着美好的过去吗?他们会这样染着。有时候当人们处于恶劣的环境,他们不是会希求比现在更美好的来生吗?他们会这样希求。由于顾念过去以及期望未来,所以须要观察三世——观察过去五蕴是无常、苦、无我;现在五蕴是无常、苦、无我;未来五蕴是无常、苦、无我,以证得无常随观智、苦随观智及无我随观智。以这样的方法观察,如果禅修者持续见到过去、现在、未来五蕴的无常、苦、无我的过患,他将对过去、现在、未来五蕴感到厌倦。同样的由于观察外五蕴,他也会厌倦外五蕴。
他也观察外无情的行所缘。观察及分析金、银、农埸、土地、房屋、建筑物等,它们变成色聚。分析这些色聚,他们是时节生色。如果有声,则有九法聚;如果无声,则只有八法聚。禅修者必须修毗婆舍那以知它们的三相,即无常、苦及无我。如是修习,见无情行法的过患,即无常、苦、无我,他将厌倦这些行法。为了要令厌智成熟,禅修者被指示观察过去、现在及未来三世。对于那些只对现在修毗婆舍那的禅修者来说,他是否有可能对过去生及未来生生起厌倦?不太容易 。
成功以这样的方法观察缘起之后,禅修者进而被指示在这缘摄取的阶段以第一法观察因与果。如果禅修者有欲愿,也可教导他以其余的方法观察缘起。或许有人会问:观察因与果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利益呢?到目前的阶段,已证得两种智,即名色区别智及缘摄取智。名色区别智具有去除身见(sakkaya ditthi)的能力。这身见是相信并执着有真实存在的男人、女人、人、有情、天人、梵天,身见能被去除,因为禅修者能够内外观察到三十一界中无男人、女人、人、有情、天人、梵天。对于能够观察未来五蕴者,对未来五蕴的身见也得于去除。名色区别智是能破除过来、现在及未来三世的身见的武器。但是,名色区别智并不能完全彻底去除它,它只是暂时地去除身见而已——彼分断(tadavga)。
能够彻底去除它的武器是道智。无论如何道智不会无缘无故生起。它就像一座塔顶部的金伞盖一样。道智如同塔顶上的金伞盖,只有在有毗婆舍那智像塔身以近依止力(upanissaya satti)一阶段一阶段地支持它时才会生起。
在缘摄取智的阶段观察因与果能去除什么呢?我见(atta ditthi),即「我」、「灵魂」的邪见及疑会被去除。在那时候,十六种疑如「有过去吗?有未来吗?有因果的关系吗?」等将去除。不单单去除这些,也能知晓关于观察缘起的四个要点,即一性(ekatta)、异性(nanatta)、无加行(abyapara)及法如性(evaj dha…
《观察缘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