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察缘起▪P5

  ..续本文上一页。虽然有心生为女人,但是并不热切希望,只是倾向于生为女人以便有机会禅修。

  

  

  观察随眠,烦恼轮转的一分(kilesa vatta)

  

  在解释上,通常烦恼轮转即无明、爱及取,它们先生起,然后业轮转即行与业生起,之后才异熟轮转生起。这三种轮转持续地流转。如果禅修者不及时于异熟轮转修毗婆舍那,那么因为异熟轮转的原故,烦恼轮转将再次生起。依于这烦恼轮转,业轮转再次生起;由于业轮转,异熟轮转再次生起。如是循环不已。关于这点,佛陀在《相应部•因缘品•思经》(S. 12. 38[8] Cetana[1] ) 中教示:No ce bhikkhave ceteti , no ce pakappeti , atha ce anuseti. Arammanam etaj hoti vibbanassa thitiya. 「诸比丘!若无思量,无企划,然有随念。此成为识住之所缘」[8]。虽然无思生于痛苦的轮回,而修集行及业,即善行或不善行;也没有以爱见,思成为男、女、人、天;但是如果随眠界(anusaya dhatu )还未去除,佛说这便是烦恼轮转。

  

  对于这位禅修者,就发生如以上的教法。在他供奉油灯于塔的业中,包含了欲有能够修禅的生活之无明、爱及取,并没有明确想成为女人的愿望。在那时候,存在着倾向于生为女人的潜在力量,如果因缘成熟的话。由于有这种力量,倾向于生为女人的心生起。这力量称为随眠(anusaya)。但是,如同业,这力量很难被觉知。在观察因果的阶段,把随眠当作烦恼轮转来观察。在轮回中,观察以知随眠作为烦恼轮,即无明、爱及取而存在。

  

  在那一生,他小时候曾经出家当沙弥,那时他的父母还在世。他修过四界禅法,而且也修不净业处而证得初禅。因为这禅修的力量或效果,后来不愿意结婚。他十五岁时还俗。当他大约二十到二十五岁时,他的父母为他安排结婚。那时候他逃离家庭而必须工作。在他五十五岁临终时,他倾向于生为女人。

  

   我们无法确定地说一生中造了多少业。将产生果的业会在死心显现。有些禅修者能生起三或四个业所缘。在我们上面的第一个例子里,生起了三或四个业所缘。如果这样,则观察它们全部的因果关系,看看它是否产生果。不过,在目前的例子,只有一个业所缘,即供奉油灯于塔,在临死速行(maranasanna javana )中出现。

  

   当她观察她的第二过去生,他是天人。他(天人)常被许多仙女及四位男天人围绕着。他的身体比其它天人更加光明。没见到他在禅修。不过,在那一生中,他执取人类的生活,虽然并没有明确地在塔前供奉花及灯时许愿(在天界还可以这么做)。不必要许愿,因为心的倾向已足够。他于天死后,即生为人。所以当他观察,果然如此,因为曾经生起倾向人类生活的心。对人类的生活之执取生起。对「人」错误的理解即无明;染着人类生活是「爱」;执取之是「取」。供奉花与灯于塔之善法即「行」;行法灭后所留下的潜在力量即「业」,总共有五因:无明、爱、取、行及业。她能够观察这五因与前一生作为人的五蕴异熟之关系。

  

   观察第三过去生,她是一位出家人。他开始修四界,他以光观察三十二身分,接下来修骨观。他也修白遍至第四禅。他进一步分析名色至到见真实法。他在那一生中已经能够区别名色(nama-rupa pariccheda),有许多像她这样的禅修者。

  

   当指示她观察第四过去生,她观察到她是一位老人,在他八十岁时,他每天供养食物于托钵者,并许愿成为出家人。他只是作为年老的夫妻生活而已,他们似乎并不富有。由于他的愿望,他在来生(这位女性禅修者的第三过去生)成为出家人。

  

   当她观察第五过去生,她是一位妇女。她供奉花于塔,许愿生为男人,对男人错误的理解是「无明」;染着于男人的生活是「爱」,执取之是「取」;善思的一组法,即供奉花于塔是「行」;行消失后,留下于名色过程的力量是「业」。总共有五因一无明、爱、取、行及业。

  

   根据对诸禅修者的研究,很少有男人许愿成为女人。不过有时候还是会发生,例如以上所说的禅修者。为什么一位男人倾向于生为女人呢? 如果禅修者靠近女人生(即靠近是女人的过去生),那么有时会生起想成为女人的愿望。 如果禅修者是一位女人,而她靠近男人生(即靠近是男人的过去生),那么想成为男人的愿望可能会生起。这两种愿望是好的愿望吗? 不是好的。

  

   佛陀在《相应部》「妇女相应」 (Matugama Samyutta)里教示。不能克服欲生为女人的愿望的妇女无法脱离生为女人;不能克服欲生为男人的愿望的男人无法脱离生为男人。这位禅修者在她的第五过去生并没有想成为女人的愿望,她免离生为女人吗?是的。不过,她有想成为男人的愿望,她能够免离生为男人吗?不!她不能。所以,请非常小心这点。在轮回中,我们在聚集这样的业。假如心稍为变一点点,整个名色的过程也跟着改变 。它们主要是依在聚集业时便已包含在内的无明、爱及取而改变。

  

   如果以想成为动物的愿聚集业,而那业是不善业,情况岂不更糟糕?因此,要小心无明、爱及取比较好。从对诸禅修者所做的研究,他们的宿习态度跟随着他们。当指示他们观有分,详细地分析名色,许多禅修者前世的态度与今生的态度几乎相同。例如若观察某人过去是瞋行者,他会观察到许多过去瞋的态度。那力量跟随至今生而他可能在今生成为一位瞋行者。同样的,一位过去生是贪行者,如果聚集贪俱的业,若这些业成熟,成为果报,那么他将成为一位贪行者。对于瞋习,如果他聚集瞋俱的业,那么他可能会成为瞋行者,为什么?因为果报视什么与业俱而定。如果聚集由爱俱的业,执着财产,当业成熟,产生果时,对财产的执着会变得很强。

  

  

  

  行爱俱善业之果报

  

  例如百万富翁,若提迦﹙Jotika﹚的例子。一时,有两兄弟,他们的父亲是一位富翁。当供养甘蔗时,哥哥希望得涅槃,弟弟则希望得三种乐报:人、天及涅槃。受供养者是同样的一位辟支佛。供养物也一样,每人供养一枝甘蔗。供养甘蔗许愿的心心所及所俱有的无明,爱、取不一样。由于哥哥只希望获得涅槃,当他出生在可以证得涅槃的生命时,他能够舍诸财物,于佛教中出家,证得阿罗汉。至于弟弟,在未来生中将成为百万富翁若提迦,许了与爱俱之愿,希望获得快乐的人、天,他能够免离生为人、天吗?不!他无法免离。那一个比较好,能免离与不能免离?能免离的哥哥在毗婆施佛的教化中证得阿罗汉。痛苦是否止息了?是的,止息了。

  

   由于若提迦富翁在过去也曾许愿欲得人、天及涅槃(三乐报),他需要经过九十一劫以上,从毗婆施佛至释迦佛的时代在一劫之中,一个有情不断生生死死所聚集的骨头就像方广山(Vepulla Mountain )那么高。若提迦必须经过九十一座山的骨头。他必须面对堆积成九十一座山的死亡,因为他聚集了爱俱的业,执取快乐的人、天报。这样好吗?不好!因此与无明、爱及取俱而聚集的业是不好的。

  

   对于这位禅修者,当她观察她的第六过去生,她是一位国王。在那一生,皇后先去世了。由于执着皇后,国王在临终时如何呢?他的心只有执着皇后。曾经有一次国王与皇后一起供养僧团食物。他许了一个希望生生世世都遇见皇后的愿。对他能够遇见她的「生命」的错误认知是无明,染着于那一生命是「爱」;执取之是「取」;与这无明、爱及取俱,他聚集供养食物的善思之行。当这些善思灭了,即留下业的潜能或力量于名色的过程中,将于未来产生果。这力量即业。全部完成了五个因:无明、爱、取、行及业。在死时,这业呈现于国王的临死速行(maranasanna javana)。由于这业,他投生那里去?如上所说(第五过去生),他生为一位女人。

  

   在这例子他只是希望遇到及与皇后生活在一起。他并没有许愿生为女人,为什么他得到女人身呢?当指示她作更准确的观察时,她了解到在临死速行时,心非常执着于皇后。因此在那时候皇后的所缘于心中生起。另外,供养食物的业也生起。在业生起的时候,皇后的所缘生起,这所缘成为令心倾向于生为女人的桥梁。在看到女人的所缘时,心不自觉的倾向于生为女人。因此,由于这不自觉的倾向,国王于第五过去生出生为女人。依这例子,并没有真正想成为女人的愿望,只有心的倾向。这倾向在聚集业时并没有发生。只有在业所缘于临死时出现,这倾向才出现。因此,在观察因果中,知道那倾向已经作为随眠界(anusaya dhatu)而存在。依她﹙禅修者﹚的报告,人应该让自己的心不受控制吗?不!不应该。即使在聚集善业,也不应该让心不受控制。

  

   当观察第七过去生,她是一头皇家的白象。这白象必须以背载着国王,去国王想去的地方。它的心倾向于国王的生活。有一次,它摘了一朵莲花,供奉于一佛像。它以这供奉许愿生为国王。一头大象怎么可能做这些事及许愿呢?因为它靠近生为人(前一世是人)。如果不是靠近生为人,以及没有智慧的话,这样的心是不容易生起的…

《观察缘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