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察緣起▪P5

  ..續本文上一頁。雖然有心生爲女人,但是並不熱切希望,只是傾向于生爲女人以便有機會禅修。

  

  

  觀察隨眠,煩惱輪轉的一分(kilesa vatta)

  

  在解釋上,通常煩惱輪轉即無明、愛及取,它們先生起,然後業輪轉即行與業生起,之後才異熟輪轉生起。這叁種輪轉持續地流轉。如果禅修者不及時于異熟輪轉修毗婆舍那,那麼因爲異熟輪轉的原故,煩惱輪轉將再次生起。依于這煩惱輪轉,業輪轉再次生起;由于業輪轉,異熟輪轉再次生起。如是循環不已。關于這點,佛陀在《相應部•因緣品•思經》(S. 12. 38[8] Cetana[1] ) 中教示:No ce bhikkhave ceteti , no ce pakappeti , atha ce anuseti. Arammanam etaj hoti vibbanassa thitiya. 「諸比丘!若無思量,無企劃,然有隨念。此成爲識住之所緣」[8]。雖然無思生于痛苦的輪回,而修集行及業,即善行或不善行;也沒有以愛見,思成爲男、女、人、天;但是如果隨眠界(anusaya dhatu )還未去除,佛說這便是煩惱輪轉。

  

  對于這位禅修者,就發生如以上的教法。在他供奉油燈于塔的業中,包含了欲有能夠修禅的生活之無明、愛及取,並沒有明確想成爲女人的願望。在那時候,存在著傾向于生爲女人的潛在力量,如果因緣成熟的話。由于有這種力量,傾向于生爲女人的心生起。這力量稱爲隨眠(anusaya)。但是,如同業,這力量很難被覺知。在觀察因果的階段,把隨眠當作煩惱輪轉來觀察。在輪回中,觀察以知隨眠作爲煩惱輪,即無明、愛及取而存在。

  

  在那一生,他小時候曾經出家當沙彌,那時他的父母還在世。他修過四界禅法,而且也修不淨業處而證得初禅。因爲這禅修的力量或效果,後來不願意結婚。他十五歲時還俗。當他大約二十到二十五歲時,他的父母爲他安排結婚。那時候他逃離家庭而必須工作。在他五十五歲臨終時,他傾向于生爲女人。

  

   我們無法確定地說一生中造了多少業。將産生果的業會在死心顯現。有些禅修者能生起叁或四個業所緣。在我們上面的第一個例子裏,生起了叁或四個業所緣。如果這樣,則觀察它們全部的因果關系,看看它是否産生果。不過,在目前的例子,只有一個業所緣,即供奉油燈于塔,在臨死速行(maranasanna javana )中出現。

  

   當她觀察她的第二過去生,他是天人。他(天人)常被許多仙女及四位男天人圍繞著。他的身體比其它天人更加光明。沒見到他在禅修。不過,在那一生中,他執取人類的生活,雖然並沒有明確地在塔前供奉花及燈時許願(在天界還可以這麼做)。不必要許願,因爲心的傾向已足夠。他于天死後,即生爲人。所以當他觀察,果然如此,因爲曾經生起傾向人類生活的心。對人類的生活之執取生起。對「人」錯誤的理解即無明;染著人類生活是「愛」;執取之是「取」。供奉花與燈于塔之善法即「行」;行法滅後所留下的潛在力量即「業」,總共有五因:無明、愛、取、行及業。她能夠觀察這五因與前一生作爲人的五蘊異熟之關系。

  

   觀察第叁過去生,她是一位出家人。他開始修四界,他以光觀察叁十二身分,接下來修骨觀。他也修白遍至第四禅。他進一步分析名色至到見真實法。他在那一生中已經能夠區別名色(nama-rupa pariccheda),有許多像她這樣的禅修者。

  

   當指示她觀察第四過去生,她觀察到她是一位老人,在他八十歲時,他每天供養食物于托缽者,並許願成爲出家人。他只是作爲年老的夫妻生活而已,他們似乎並不富有。由于他的願望,他在來生(這位女性禅修者的第叁過去生)成爲出家人。

  

   當她觀察第五過去生,她是一位婦女。她供奉花于塔,許願生爲男人,對男人錯誤的理解是「無明」;染著于男人的生活是「愛」,執取之是「取」;善思的一組法,即供奉花于塔是「行」;行消失後,留下于名色過程的力量是「業」。總共有五因一無明、愛、取、行及業。

  

   根據對諸禅修者的研究,很少有男人許願成爲女人。不過有時候還是會發生,例如以上所說的禅修者。爲什麼一位男人傾向于生爲女人呢? 如果禅修者靠近女人生(即靠近是女人的過去生),那麼有時會生起想成爲女人的願望。 如果禅修者是一位女人,而她靠近男人生(即靠近是男人的過去生),那麼想成爲男人的願望可能會生起。這兩種願望是好的願望嗎? 不是好的。

  

   佛陀在《相應部》「婦女相應」 (Matugama Samyutta)裏教示。不能克服欲生爲女人的願望的婦女無法脫離生爲女人;不能克服欲生爲男人的願望的男人無法脫離生爲男人。這位禅修者在她的第五過去生並沒有想成爲女人的願望,她免離生爲女人嗎?是的。不過,她有想成爲男人的願望,她能夠免離生爲男人嗎?不!她不能。所以,請非常小心這點。在輪回中,我們在聚集這樣的業。假如心稍爲變一點點,整個名色的過程也跟著改變 。它們主要是依在聚集業時便已包含在內的無明、愛及取而改變。

  

   如果以想成爲動物的願聚集業,而那業是不善業,情況豈不更糟糕?因此,要小心無明、愛及取比較好。從對諸禅修者所做的研究,他們的宿習態度跟隨著他們。當指示他們觀有分,詳細地分析名色,許多禅修者前世的態度與今生的態度幾乎相同。例如若觀察某人過去是瞋行者,他會觀察到許多過去瞋的態度。那力量跟隨至今生而他可能在今生成爲一位瞋行者。同樣的,一位過去生是貪行者,如果聚集貪俱的業,若這些業成熟,成爲果報,那麼他將成爲一位貪行者。對于瞋習,如果他聚集瞋俱的業,那麼他可能會成爲瞋行者,爲什麼?因爲果報視什麼與業俱而定。如果聚集由愛俱的業,執著財産,當業成熟,産生果時,對財産的執著會變得很強。

  

  

  

  行愛俱善業之果報

  

  例如百萬富翁,若提迦﹙Jotika﹚的例子。一時,有兩兄弟,他們的父親是一位富翁。當供養甘蔗時,哥哥希望得涅槃,弟弟則希望得叁種樂報:人、天及涅槃。受供養者是同樣的一位辟支佛。供養物也一樣,每人供養一枝甘蔗。供養甘蔗許願的心心所及所俱有的無明,愛、取不一樣。由于哥哥只希望獲得涅槃,當他出生在可以證得涅槃的生命時,他能夠舍諸財物,于佛教中出家,證得阿羅漢。至于弟弟,在未來生中將成爲百萬富翁若提迦,許了與愛俱之願,希望獲得快樂的人、天,他能夠免離生爲人、天嗎?不!他無法免離。那一個比較好,能免離與不能免離?能免離的哥哥在毗婆施佛的教化中證得阿羅漢。痛苦是否止息了?是的,止息了。

  

   由于若提迦富翁在過去也曾許願欲得人、天及涅槃(叁樂報),他需要經過九十一劫以上,從毗婆施佛至釋迦佛的時代在一劫之中,一個有情不斷生生死死所聚集的骨頭就像方廣山(Vepulla Mountain )那麼高。若提迦必須經過九十一座山的骨頭。他必須面對堆積成九十一座山的死亡,因爲他聚集了愛俱的業,執取快樂的人、天報。這樣好嗎?不好!因此與無明、愛及取俱而聚集的業是不好的。

  

   對于這位禅修者,當她觀察她的第六過去生,她是一位國王。在那一生,皇後先去世了。由于執著皇後,國王在臨終時如何呢?他的心只有執著皇後。曾經有一次國王與皇後一起供養僧團食物。他許了一個希望生生世世都遇見皇後的願。對他能夠遇見她的「生命」的錯誤認知是無明,染著于那一生命是「愛」;執取之是「取」;與這無明、愛及取俱,他聚集供養食物的善思之行。當這些善思滅了,即留下業的潛能或力量于名色的過程中,將于未來産生果。這力量即業。全部完成了五個因:無明、愛、取、行及業。在死時,這業呈現于國王的臨死速行(maranasanna javana)。由于這業,他投生那裏去?如上所說(第五過去生),他生爲一位女人。

  

   在這例子他只是希望遇到及與皇後生活在一起。他並沒有許願生爲女人,爲什麼他得到女人身呢?當指示她作更准確的觀察時,她了解到在臨死速行時,心非常執著于皇後。因此在那時候皇後的所緣于心中生起。另外,供養食物的業也生起。在業生起的時候,皇後的所緣生起,這所緣成爲令心傾向于生爲女人的橋梁。在看到女人的所緣時,心不自覺的傾向于生爲女人。因此,由于這不自覺的傾向,國王于第五過去生出生爲女人。依這例子,並沒有真正想成爲女人的願望,只有心的傾向。這傾向在聚集業時並沒有發生。只有在業所緣于臨死時出現,這傾向才出現。因此,在觀察因果中,知道那傾向已經作爲隨眠界(anusaya dhatu)而存在。依她﹙禅修者﹚的報告,人應該讓自己的心不受控製嗎?不!不應該。即使在聚集善業,也不應該讓心不受控製。

  

   當觀察第七過去生,她是一頭皇家的白象。這白象必須以背載著國王,去國王想去的地方。它的心傾向于國王的生活。有一次,它摘了一朵蓮花,供奉于一佛像。它以這供奉許願生爲國王。一頭大象怎麼可能做這些事及許願呢?因爲它靠近生爲人(前一世是人)。如果不是靠近生爲人,以及沒有智慧的話,這樣的心是不容易生起的…

《觀察緣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