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察緣起▪P6

  ..續本文上一頁。根據對諸禅修者所作的研究,許多過去生曾經是動物的禅修者,他們的動物生活並不快樂。知道了從何種生命而生爲動物,它們希望生爲人。這頭白象以供奉蓮花于佛像,希望能夠生爲人,成爲國王。對國王錯誤的認識是「無明」;染著生爲國王是「愛」;執取之是「取」。與這叁法,無明、愛及取,聚集供奉蓮花于佛像的善思,這是行。善思消失後,留下的潛力是業。在臨終時,于臨死速行出現的是供奉蓮花于佛像的所緣。所以,當這業産生果時,便知道願望是如何實現的。所供奉之物只是一枝蓮花,但是它卻有能力令它成爲國王。我們可以低估業嗎?Kusalesu dhammesu cittuppadamattampi bahu pakaranti vadami. 在《中部首五十經》,佛陀說即使只是思惟善法,也會有許多利益。

  

   那位禅修者繼續觀察她的第八過去生。當她觀察爲什麼她成爲大象,她發現到在第八過去世,她是一位住在森林裏的山地土族。他常常帶著箭,只穿著腰布。他以射獵,燒烤獸肉維持生活。至于他的業,有一天當他在尋找野獸時,見到不遠處有一頭白象。他跟隨著白象,後來跟失了。從那天開始,他在尋找野獸時,他常常記著尋找那白象。在他臨終時,他所殺、所吃過的野獸的相顯現出來。這是不善相。不善相會于那些聚集不善法,而且這不善法將産生果的人顯現出來。他見到一堆他所殺的獸肉。另外,他一直在尋找的白象的影相也呈現出來。他在這兩種相呈現時突然間便去世了。當他在尋找白象而無法尋獲時,他起瞋心。因此,無法尋獲白象而生起瞋心是一種業,殺死很多野獸是另外一種業,有兩種業。當觀察以准確地知道到底那一種業産生果報,發現是無法尋獲白象而起瞋心的業産生了果報。

  

  您曾經生氣嗎?我們必須考慮生氣會帶來什麼果報。由于白象的影相于死心生起,生爲大象的傾向生起,它(瞋)成爲橋梁。瞋不善思(dosa akusala cetana)帶他轉世爲大象。依這經驗,生命似乎在循環。假如某人曾經是獵人,那他可能會轉世爲動物,不是嗎?如果某人(現在)是獵人,那麼未來他可能被其它人殺害。關于這只大象,由于它最近的前一生是人,因此雖然它不能說話,它還是有智慧的。依于這智慧,它再次的轉世爲人。當她這樣觀察,她了解到因與果的關系。

  

   在這例子,由于心傾向于生爲大象,對大象錯誤的認識是「無明」;染著生爲大象是「愛」;執取之是「取」;而瞋不善思組是令産生果報的行、業。在這(例子),有稍爲傾向于大象所緣于死心出現。不過,有時候並沒有傾向于生命,而只有造惡業而已。在造業時,也許並沒有想轉世爲動物或到地獄去的意願。不過沒有什麼力量可以阻止惡業的令生于畜牲,惡鬼或地獄。有對惡業的執著,這執著即是無明、愛及取,成爲煩惱輪轉。這不是染著生爲畜牲、惡鬼或地獄的煩惱,無論如何,這是染著惡業的無明,愛及取,作爲轉世爲這種生命的因。

  

   對于這禅修者,當她觀察所有八生的因果,她發現由于她在第叁過去生曾經是出家人,而他(出家人)能夠觀過去五生的因果(她的第四至第八過去生)。這位女性禅修者自她第叁過去生便已證得名色區別智及緣攝受智。可以說她是一位具有很好波羅蜜的人。

  

   觀察過去生之後,她被指導觀察未來生。雖然今生她是一位女性,不過她以供奉燈于塔前而許願未來生作一位出家人。她觀察名色從現在的名色至未來的名色,以知這業在其臨終時是否會生起。當她觀察在臨死速行的有分意界時,這供奉燈的業呈現出來。這業將産生果報。如是她能夠觀察到未來作爲出家人的五蘊與現在因之間的因果關系。她進一步觀察以知道是否會有再下一生。她發現她將能夠于來生作出家人的時候,完全停止輪回。她可以觀察到由于無明、愛、取、行及業已滅,名色消滅,在死心之後不再生起。

  

   在輪回中 不曉得我們將轉世爲什麼,往那條路去,將投生到那個地方,這不是很可怕嗎?這是可怕的。無可奈何的,人還是要踏上這條路,因爲輪回還沒有停止。現在有什麼方法可以知道將往何處去嗎?有。依這方法,佛陀教導具戒者,將可滿足他未來的願望。Tabca kho silavato vadami no dusilassa etc.「我說那是具戒者,非是惡戒者」。具戒能夠滿其心願,無戒者則不能。

  

   一個人在遇見了富有的剎帝利,富有的婆羅門或富有的居士之後,會生起「死後轉世爲他們朋友或眷屬是較好的」之傾向。諸如此類的想生起。他對這些意願做什麼呢?So tam cittam dahatti tam cittam adhitthati tam cittam bhaveti. 他一而再地發展及確定這些想。以我們現代的語言,他在許願。這樣做之後發生什麼事呢?So ka sabbeta paramarana khattiya mahasalanava brahmana mahasalanava gahapati mahasalanava sahavyata uppajjati他去世之後,他轉世爲富有的剎帝利,或富有的婆羅門,或富有的居士的朋友或眷屬。怎麼樣的人會變成這樣?Tabca kho silavato vadami no dusilassa icchati bhikkhave silavato cetopanidhi visuddhata , 佛陀說是有那些具戒者可以這樣,不具戒者則不能。

  

   對于那些具戒者或戒清淨者,由于這樣的因素,他所有的願望都能實現。同樣的,佛陀准確地教導如果人在行善業之後發願成爲四天王天、叁十叁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或他化自在天的天人,若那業産生果報,那麼他能生到他所願求的天界去。不過這只限于具戒者,不具戒者則不能。因此,如果他依于戒的基礎,行善業,他能得到他所欲得的生命嗎?是的,他能。不過假如他以布施爲基礎,他的心變得柔軟,進而修四梵住禅,即慈、悲、喜,舍,而作願希望生到梵天,他能夠生到梵天去。但是,得到那些生命好嗎?那不是最好的。不過假如有人希望,他能夠獲得那些生命。爲什麼不是最好的?因爲還不能脫離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他將無法脫離這些苦。因此佛陀提醒,警誡我們行善應該有回向涅槃的目的。佛陀勸告我們具有「依離輪轉之善」(vivatta nissita kusala)而不要有「依輪轉之善」(vatta nissita kusala),即表示行善時應該有爲了證得涅槃的欲願。

  

   如果這樣,爲什麼觀察未來?觀察過去生是爲了去除執著過去多生的因果,觀察未來則是爲了去除對未來生的執著。有時候當人們處于惡劣的環境,他們不是會染著美好的過去嗎?他們會這樣染著。有時候當人們處于惡劣的環境,他們不是會希求比現在更美好的來生嗎?他們會這樣希求。由于顧念過去以及期望未來,所以須要觀察叁世——觀察過去五蘊是無常、苦、無我;現在五蘊是無常、苦、無我;未來五蘊是無常、苦、無我,以證得無常隨觀智、苦隨觀智及無我隨觀智。以這樣的方法觀察,如果禅修者持續見到過去、現在、未來五蘊的無常、苦、無我的過患,他將對過去、現在、未來五蘊感到厭倦。同樣的由于觀察外五蘊,他也會厭倦外五蘊。

  

   他也觀察外無情的行所緣。觀察及分析金、銀、農埸、土地、房屋、建築物等,它們變成色聚。分析這些色聚,他們是時節生色。如果有聲,則有九法聚;如果無聲,則只有八法聚。禅修者必須修毗婆舍那以知它們的叁相,即無常、苦及無我。如是修習,見無情行法的過患,即無常、苦、無我,他將厭倦這些行法。爲了要令厭智成熟,禅修者被指示觀察過去、現在及未來叁世。對于那些只對現在修毗婆舍那的禅修者來說,他是否有可能對過去生及未來生生起厭倦?不太容易 。

  

   成功以這樣的方法觀察緣起之後,禅修者進而被指示在這緣攝取的階段以第一法觀察因與果。如果禅修者有欲願,也可教導他以其余的方法觀察緣起。或許有人會問:觀察因與果之間的關系有什麼利益呢?到目前的階段,已證得兩種智,即名色區別智及緣攝取智。名色區別智具有去除身見(sakkaya ditthi)的能力。這身見是相信並執著有真實存在的男人、女人、人、有情、天人、梵天,身見能被去除,因爲禅修者能夠內外觀察到叁十一界中無男人、女人、人、有情、天人、梵天。對于能夠觀察未來五蘊者,對未來五蘊的身見也得于去除。名色區別智是能破除過來、現在及未來叁世的身見的武器。但是,名色區別智並不能完全徹底去除它,它只是暫時地去除身見而已——彼分斷(tadavga)。

  

   能夠徹底去除它的武器是道智。無論如何道智不會無緣無故生起。它就像一座塔頂部的金傘蓋一樣。道智如同塔頂上的金傘蓋,只有在有毗婆舍那智像塔身以近依止力(upanissaya satti)一階段一階段地支持它時才會生起。

  

  在緣攝取智的階段觀察因與果能去除什麼呢?我見(atta ditthi),即「我」、「靈魂」的邪見及疑會被去除。在那時候,十六種疑如「有過去嗎?有未來嗎?有因果的關系嗎?」等將去除。不單單去除這些,也能知曉關于觀察緣起的四個要點,即一性(ekatta)、異性(nanatta)、無加行(abyapara)及法如性(evaj dha…

《觀察緣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