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察缘起▪P2

  ..续本文上一页314) 「甚至在殊胜的定石上磨利了的智剑亦难击破有轮;如雷电之轮而常摧碎于人的轮回的怖畏,即使在梦中也没有谁能超越。」[4] 缘起是一直在如雷电般地压迫有情的实相。这是拥有无穷尽老病(死)的实相。 缘起的转动,令有情于轮回中老,于轮回中病,于轮回中死。强烈的提到如不以依定石磨利之慧剑切断压迫有情的缘起,即使在梦中,也没有任何人能脱离轮回。这见于《清净道论》第二册二二○页﹙缅文版﹚。同样也见于Sammoha Vinodani注释中的「缘起分别」﹙Paticca Samuppada Vibhavga﹚之末,对「有轮论」 Bhava Cakka Katha所作的注释,因此有必要观察缘起。观察缘起不能不观察过去及未来五蕴。佛陀教示若不知缘起,没有任何人能够脱离轮回。在注释中也提到这点。

  

   那么,如何观察过去及未来诸因呢?关于这点,佛陀教导四种观察缘起的方法:

  一、 顺观。缘于无明故行明生起,缘于行故识生起,….乃至老死忧悲苦恼。

  二、 逆观。与上相反。假设有一未来生。甚么是来生老死之因呢?那是生。缘有故有生,….乃至无明。这样的逆次序。

  三、 从中间至末端(未来)。

  四、 从中间至开端(过去)。

  全部四种方法。另一种方法述于注释:

  五、Atite hetavo pabca, idani phalapancakam , idani hetavo pabca , ayatim phalapabcakanti(Vism, XVII, 291). 「过去有五因,今世有五果;今世有五因,未来有五果。」[5]

  这述于《清净道论》第二册第二一四页,也同样述于Sammoha Vinodani。这偈颂与《无碍解道》一致。依这方法,是把因与果分组。这样便有五种方法。禅修者可以选择这些方法中的任何一种方法以观察缘起。大多数这里的禅修者观察从中间至开端(过去)。

  

   举个例子,有人在森林中寻找藤,首先见到藤的根。他切断藤的根部,开始从根削到上端。当他削完之后切断,取他所需至满足。如是,佛陀教导从无明至生老死来观察缘起。另外,有人寻找藤,首先见到藤的上端,他从上端开始慢慢削至根部,切断而取用之。如是,佛陀以逆的次序,教导从生老死至无明来观察缘起。另有一人寻找藤,首先见到藤的中部。他从中部削至根部之后,切断而取用之。如是,另一种观察缘起的方法,是从中间至开端(过去)。另一个人也是首先见到藤的中部。不过,他从中部削至上端,切断而取用之。如是,有从中间至末端(未来)的观察方法。禅修者可以依其中的一种方法来禅修。[6]

  

   我们取从中间开始观察的方法来说明。关于这方法,有现在业轮转作为来生生命之因的教法。依这教法,我们发愿未来欲证得涅槃。每次行善业时,皆发了欲证得涅槃的愿。有不需要等到来生便能肯定证得涅槃之可能。无论如何,如还未得涅槃,还会有一些较小的愿望,诸如:「愿我生为人,愿我生为天人,愿我生为梵天」等等。在行了某一善业之后做这些愿。观察这些业,即趋向轮回之因。

  

  如果在禅那之后许愿,那么您所进入的禅那也摄入业轮转。假如您在禅那之后许愿欲来生转生为梵天,那么对梵天错误的认知是无明。在真实法中,没有实在的「男人、女人、有情、天人、梵天」的存在。如果他们不存在,那真正存在的是什么?它们只是一堆色法、一堆名法,及一堆组合在一起的名色。如果知道只是一堆色法,一堆名法及一堆组合在一起的名色,那是正确的。如果知道只是一堆因与果,那也正确,因为这些名色从各自的因而生起。因与果皆是无常,生起又消灭;皆苦,为生灭所持续地逼迫;皆无我,没有灵魂,没有不可破坏的实体。因此,知道这些色法、名法、因与果是无常、苦及无我是正确的。如果他不了解这些,而了解与之相反的,那么这知解便可说是错误了。

  

  《清净道论》第二册第一五七页说到无明之定义。这是一个容易让禅修者明白的定义。Paramatthato avijjamanesu itthi purisadisu javati, vijjamanesupi khandhadisu na javatiti avijja. (Vism, XVII,43)「奔走于第一义不存在的男、女等之中,而不奔走于第一义存在的蕴等之中,故为无明。」[7]心取在第一义谛中不存在的诸所缘,如男人、女人、有情、天人及梵天。真正存在于第一义谛中的色法、名法、因及果没在心中生起。这表示不如实知第一义谛中的色法、名法、因及果;不如实知无常、苦及无我。存有着男人、女人、有情、天人及梵天的错误见解,而这于第一义谛中不存在的错误见解是什么呢?即无明。

  

   回顾上面的例子,某人在出禅定之后,许愿生为梵天,那禅定可能是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或任何无色界定。所许的愿可能是「愿我生为梵天」。对梵天错误的认知是无明,执着生为梵天是爱,执取生为梵天是取。这三法是凡夫贪见组的其中一部分。如果有喜,则有二十名法;如果无喜,则只有十九名法。如果迫切地许愿,则不包含昏沉睡眠(thina-middha)。如果平淡地,或不迫切地许愿,则可能包含昏沉睡眠。生起意门转向及七速行心。彼所缘可能生起,也可能不生起。因此意门速行心路可能多次生起:意门转向、七速行及二彼所缘。这称为烦恼轮转﹙kilesa vatta﹚。他为三法(无明、爱及取)所围绕而聚集。聚集什么?进入禅那(的业)。这禅那是什么?它是行。禅那心心所﹙禅那名法﹚是什么?它们是行法,一生起,便消灭。它们也是无常。它们只有在把能产生未来梵天(五)蕴的力量或潜力传达至下一个名色过程之后才会消灭。这力量或潜能称为什么?即业。总共有五因成为一组:无明、爱、取、行及业,禅修者必须观察这五因。

  

  在这例子,在进入禅那之前,许个欲生梵天的愿。入禅之后,从禅出定。出定之后,观察许愿欲生梵天之无明、爱及取。观察在这禅那名法中有多少名法。观察这些禅那名法消失后所留下的力量或潜能。之后,观察「为什么『有』(bhava)生起?由于取的原故」。取是执取来生生为梵天。「为何取生起?因为爱。为何爱生起?因为受,取未来生的梵天名色为所缘而生起的受。为何受生起?因为触。为何触生起?因为六入。等等……..」;以逆的方式观察。

  

   如是逆观察名法至到最初阶段的羯罗蓝(kalala rupa)。在那阶段,有三种色,即身十法聚、心所依处十法聚及性根十法聚,或者说有三十种色。关于他的名法,如果含有智(nana)及喜(piti)则有三十四名法。这些色法是色蕴,而这些名法是名蕴。如果把名法分为四组,那么便有四名蕴。所有的色与名成为五蕴。这样观察时,由于是以逆的方式观察过去名色,有时候禅修者小时候的影像会出现。假如这影像出现,观察及分析那影像的四界,渐渐地,主要地观察有分意界,及朝过去观察名色。这是许愿生为梵天的例子。

  

   如果禅修者不希望生为梵天,而希望或许愿来生生为比丘,那么对「比丘」错误的认知是无明,执着生为比丘是爱,执取之是取。被无明、爱及取所环绕而于塔前供养花及灯。供养花及油灯的善心是行,行灭后所留下来的力量或潜能是业。一共有五因,即无明、爱、取、行及业。禅修者成功观察这五因之后,必须逆观察名色至到最初阶段的羯罗蓝,如以上所说。

  

   姑且说在禅修前,您在塔前供养花或油灯,并许愿﹙在未证涅槃前﹚成为比丘或比丘尼、人类、天人或任何所希望的众生。只有在许了愿之后,记住在自身生起的诸名法。禅修时,发展定力之后,内外观察现在的名色。接着把光照向在塔前许愿的影像,作为一个外所缘。如果影像出现,转而观察影像的四界,分析其名色。整体地观察六根及四十二身分中的色法。特别是有系统地观察心所依处的五十四种色。如是能够观察心所依处,将见到有分意界。向前及向后地观察有分意界。供养花及油灯的速行心路的心心所将在两个有分意界之间生起。当它们生起,检查这速行心路的心心所是否确定是在许愿时生起的心路。假如能够检查,禅修者将知道是对或错。如果正确,不就表示已经能够观察到最近的过去了吗?是的!

  

   (许愿时的)无明,爱及取生起为:意门转向、七速行及如果彼所缘生起,则有二彼所缘。意门转向有十二名法。如果包含喜,速行有贪见组中的二十名法。彼所缘也有二十名法。这意门速行心路是名法。速行心路依之生起的心所依处是色法。全身的六根及四十二身分是色法。所以有二法,即色法及名法。

  

   供养花及油灯的心心所生起为意门转向、七速行及如果有彼所缘则有二彼所缘。意门转向有十二名法。假如有喜及智速行则有三十四名法。这智是自作业正见(kammassakata samma ditthi),即对业报的信解。如果高兴及喜悦地造此善业,那么即包含喜,共三十四名法。彼所缘可能生起。这意门速行心路是名法。速行心路所依之生起的色法、六根及全身的四十二身分是色法。所有一切是色法及名法。如果能够观察到最近的过去名色,进一步渐渐地往过去观名色,如昨天的名色、前天的名色、上个月的名色、两个月前的名色、一年前的…

《观察缘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