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察緣起▪P2

  ..續本文上一頁314) 「甚至在殊勝的定石上磨利了的智劍亦難擊破有輪;如雷電之輪而常摧碎于人的輪回的怖畏,即使在夢中也沒有誰能超越。」[4] 緣起是一直在如雷電般地壓迫有情的實相。這是擁有無窮盡老病(死)的實相。 緣起的轉動,令有情于輪回中老,于輪回中病,于輪回中死。強烈的提到如不以依定石磨利之慧劍切斷壓迫有情的緣起,即使在夢中,也沒有任何人能脫離輪回。這見于《清淨道論》第二冊二二○頁﹙緬文版﹚。同樣也見于Sammoha Vinodani注釋中的「緣起分別」﹙Paticca Samuppada Vibhavga﹚之末,對「有輪論」 Bhava Cakka Katha所作的注釋,因此有必要觀察緣起。觀察緣起不能不觀察過去及未來五蘊。佛陀教示若不知緣起,沒有任何人能夠脫離輪回。在注釋中也提到這點。

  

   那麼,如何觀察過去及未來諸因呢?關于這點,佛陀教導四種觀察緣起的方法:

  一、 順觀。緣于無明故行明生起,緣于行故識生起,….乃至老死憂悲苦惱。

  二、 逆觀。與上相反。假設有一未來生。甚麼是來生老死之因呢?那是生。緣有故有生,….乃至無明。這樣的逆次序。

  叁、 從中間至末端(未來)。

  四、 從中間至開端(過去)。

  全部四種方法。另一種方法述于注釋:

  五、Atite hetavo pabca, idani phalapancakam , idani hetavo pabca , ayatim phalapabcakanti(Vism, XVII, 291). 「過去有五因,今世有五果;今世有五因,未來有五果。」[5]

  這述于《清淨道論》第二冊第二一四頁,也同樣述于Sammoha Vinodani。這偈頌與《無礙解道》一致。依這方法,是把因與果分組。這樣便有五種方法。禅修者可以選擇這些方法中的任何一種方法以觀察緣起。大多數這裏的禅修者觀察從中間至開端(過去)。

  

   舉個例子,有人在森林中尋找藤,首先見到藤的根。他切斷藤的根部,開始從根削到上端。當他削完之後切斷,取他所需至滿足。如是,佛陀教導從無明至生老死來觀察緣起。另外,有人尋找藤,首先見到藤的上端,他從上端開始慢慢削至根部,切斷而取用之。如是,佛陀以逆的次序,教導從生老死至無明來觀察緣起。另有一人尋找藤,首先見到藤的中部。他從中部削至根部之後,切斷而取用之。如是,另一種觀察緣起的方法,是從中間至開端(過去)。另一個人也是首先見到藤的中部。不過,他從中部削至上端,切斷而取用之。如是,有從中間至末端(未來)的觀察方法。禅修者可以依其中的一種方法來禅修。[6]

  

   我們取從中間開始觀察的方法來說明。關于這方法,有現在業輪轉作爲來生生命之因的教法。依這教法,我們發願未來欲證得涅槃。每次行善業時,皆發了欲證得涅槃的願。有不需要等到來生便能肯定證得涅槃之可能。無論如何,如還未得涅槃,還會有一些較小的願望,諸如:「願我生爲人,願我生爲天人,願我生爲梵天」等等。在行了某一善業之後做這些願。觀察這些業,即趨向輪回之因。

  

  如果在禅那之後許願,那麼您所進入的禅那也攝入業輪轉。假如您在禅那之後許願欲來生轉生爲梵天,那麼對梵天錯誤的認知是無明。在真實法中,沒有實在的「男人、女人、有情、天人、梵天」的存在。如果他們不存在,那真正存在的是什麼?它們只是一堆色法、一堆名法,及一堆組合在一起的名色。如果知道只是一堆色法,一堆名法及一堆組合在一起的名色,那是正確的。如果知道只是一堆因與果,那也正確,因爲這些名色從各自的因而生起。因與果皆是無常,生起又消滅;皆苦,爲生滅所持續地逼迫;皆無我,沒有靈魂,沒有不可破壞的實體。因此,知道這些色法、名法、因與果是無常、苦及無我是正確的。如果他不了解這些,而了解與之相反的,那麼這知解便可說是錯誤了。

  

  《清淨道論》第二冊第一五七頁說到無明之定義。這是一個容易讓禅修者明白的定義。Paramatthato avijjamanesu itthi purisadisu javati, vijjamanesupi khandhadisu na javatiti avijja. (Vism, XVII,43)「奔走于第一義不存在的男、女等之中,而不奔走于第一義存在的蘊等之中,故爲無明。」[7]心取在第一義谛中不存在的諸所緣,如男人、女人、有情、天人及梵天。真正存在于第一義谛中的色法、名法、因及果沒在心中生起。這表示不如實知第一義谛中的色法、名法、因及果;不如實知無常、苦及無我。存有著男人、女人、有情、天人及梵天的錯誤見解,而這于第一義谛中不存在的錯誤見解是什麼呢?即無明。

  

   回顧上面的例子,某人在出禅定之後,許願生爲梵天,那禅定可能是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或任何無色界定。所許的願可能是「願我生爲梵天」。對梵天錯誤的認知是無明,執著生爲梵天是愛,執取生爲梵天是取。這叁法是凡夫貪見組的其中一部分。如果有喜,則有二十名法;如果無喜,則只有十九名法。如果迫切地許願,則不包含昏沈睡眠(thina-middha)。如果平淡地,或不迫切地許願,則可能包含昏沈睡眠。生起意門轉向及七速行心。彼所緣可能生起,也可能不生起。因此意門速行心路可能多次生起:意門轉向、七速行及二彼所緣。這稱爲煩惱輪轉﹙kilesa vatta﹚。他爲叁法(無明、愛及取)所圍繞而聚集。聚集什麼?進入禅那(的業)。這禅那是什麼?它是行。禅那心心所﹙禅那名法﹚是什麼?它們是行法,一生起,便消滅。它們也是無常。它們只有在把能産生未來梵天(五)蘊的力量或潛力傳達至下一個名色過程之後才會消滅。這力量或潛能稱爲什麼?即業。總共有五因成爲一組:無明、愛、取、行及業,禅修者必須觀察這五因。

  

  在這例子,在進入禅那之前,許個欲生梵天的願。入禅之後,從禅出定。出定之後,觀察許願欲生梵天之無明、愛及取。觀察在這禅那名法中有多少名法。觀察這些禅那名法消失後所留下的力量或潛能。之後,觀察「爲什麼『有』(bhava)生起?由于取的原故」。取是執取來生生爲梵天。「爲何取生起?因爲愛。爲何愛生起?因爲受,取未來生的梵天名色爲所緣而生起的受。爲何受生起?因爲觸。爲何觸生起?因爲六入。等等……..」;以逆的方式觀察。

  

   如是逆觀察名法至到最初階段的羯羅藍(kalala rupa)。在那階段,有叁種色,即身十法聚、心所依處十法聚及性根十法聚,或者說有叁十種色。關于他的名法,如果含有智(nana)及喜(piti)則有叁十四名法。這些色法是色蘊,而這些名法是名蘊。如果把名法分爲四組,那麼便有四名蘊。所有的色與名成爲五蘊。這樣觀察時,由于是以逆的方式觀察過去名色,有時候禅修者小時候的影像會出現。假如這影像出現,觀察及分析那影像的四界,漸漸地,主要地觀察有分意界,及朝過去觀察名色。這是許願生爲梵天的例子。

  

   如果禅修者不希望生爲梵天,而希望或許願來生生爲比丘,那麼對「比丘」錯誤的認知是無明,執著生爲比丘是愛,執取之是取。被無明、愛及取所環繞而于塔前供養花及燈。供養花及油燈的善心是行,行滅後所留下來的力量或潛能是業。一共有五因,即無明、愛、取、行及業。禅修者成功觀察這五因之後,必須逆觀察名色至到最初階段的羯羅藍,如以上所說。

  

   姑且說在禅修前,您在塔前供養花或油燈,並許願﹙在未證涅槃前﹚成爲比丘或比丘尼、人類、天人或任何所希望的衆生。只有在許了願之後,記住在自身生起的諸名法。禅修時,發展定力之後,內外觀察現在的名色。接著把光照向在塔前許願的影像,作爲一個外所緣。如果影像出現,轉而觀察影像的四界,分析其名色。整體地觀察六根及四十二身分中的色法。特別是有系統地觀察心所依處的五十四種色。如是能夠觀察心所依處,將見到有分意界。向前及向後地觀察有分意界。供養花及油燈的速行心路的心心所將在兩個有分意界之間生起。當它們生起,檢查這速行心路的心心所是否確定是在許願時生起的心路。假如能夠檢查,禅修者將知道是對或錯。如果正確,不就表示已經能夠觀察到最近的過去了嗎?是的!

  

   (許願時的)無明,愛及取生起爲:意門轉向、七速行及如果彼所緣生起,則有二彼所緣。意門轉向有十二名法。如果包含喜,速行有貪見組中的二十名法。彼所緣也有二十名法。這意門速行心路是名法。速行心路依之生起的心所依處是色法。全身的六根及四十二身分是色法。所以有二法,即色法及名法。

  

   供養花及油燈的心心所生起爲意門轉向、七速行及如果有彼所緣則有二彼所緣。意門轉向有十二名法。假如有喜及智速行則有叁十四名法。這智是自作業正見(kammassakata samma ditthi),即對業報的信解。如果高興及喜悅地造此善業,那麼即包含喜,共叁十四名法。彼所緣可能生起。這意門速行心路是名法。速行心路所依之生起的色法、六根及全身的四十二身分是色法。所有一切是色法及名法。如果能夠觀察到最近的過去名色,進一步漸漸地往過去觀名色,如昨天的名色、前天的名色、上個月的名色、兩個月前的名色、一年前的…

《觀察緣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