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緣起
帕奧禅師講
緬譯英:Bhikkhu Dhammasubho & others(淨法比丘等)
英譯中:Bhikkhu Shi Kai Hong (釋開弘比丘)
在這階段,色法已經以業生色、心生色、時節生色及食生色的方式觀察。關于業生色,産生業生色之業于甚麼時候發生呢?《無礙解道》第五○頁說:Purimakammabhavasmim moho avijja , ayuhana savkhara, nikanti tanha , upagamana m upadanam , cetana bhavo ; ime pabca dhamma purimakammabhavasmim idha patisandhiya paccaya. 「于以前的業有的癡爲無明,努力爲行,欲求爲愛,接近爲取,思爲有,這些于以前的業有的五法是今生結生的諸緣。」[1]依注釋,诠釋 purimakammabhavasmim「于以前的業有」爲purima kamma bhave, atitajatiyaj kamma bhave kariyamaneti attho 「關于『以前的業有』,意思應作『過去生業有』」。
因此,依《無礙解道》,緣于過去生的無明、愛、取、行及業,結生識于今生生起。能産生結生識五蘊之諸緣——無明、愛、取、行及業,尤其是人類的,于甚麼時候生起呢?准確地說爲「過去生」﹙atita-jati﹚。現在的名色是由于現在的無明、愛、取、行及業所産生的嗎?不!這些原因在過去生生起。它們是過去五蘊的一部分。因此,如果禅修者不觀察過去的五蘊,他能夠觀察到屬于過去五蘊一部分的無明、愛、取、行及業嗎?
反過來說,如果禅修者能夠觀察過去生的無明、愛、取、行及業,由于它們是過去五蘊的一部分,它們攝入于過去五蘊。禅修者被指示觀察現在果是由過去因而生起;未來果由現在因;較遠的未來果由較近的未來因而生起的關系。Atitepi paccaya ceva paccaya samupanna dhamma ca anagatepi etarahipi paccayaceva samupanna paccaya dhammaca. 「過去只有緣及緣生法,未來與現在也只有緣及緣生法」。禅修者被指示觀察叁世,即過去、現在與未來之間的因果關系。如果觀察過去,只有因與果;如果觀察現在,只有因與果;如果觀察未來,也只有因與果。
因此,爲了能夠了解屬于過去五蘊一部分的諸過去因,禅修者必須觀察過去的五蘊。同樣的,爲了能夠了解屬于未來五蘊一部分的諸未來因,禅修者必須觀察未來的五蘊。如果禅修者欲觀察較近的過去果,即由較遠的過去諸因所産生的五蘊,他必須觀察過去的五蘊。如果他想觀察未來果,即由諸現在因所産生的未來五蘊,那麼他必須觀察未來的五蘊。進一步,如昨晚的開示,第七章[2]所說,禅修者應如何依《中部後五十經注》(Uparipannasa Commentary)及Bhadekarattha Sutta修習以去除對五蘊的見與愛呢?有說到人被見與愛所征服,是由于他沒有毗婆舍那智。人不被見與愛所征服,是由于他生起了對五蘊的毗婆舍那智。Vipassanaya bhavena tanha ditthihi nakaddhiyati. 「透過毗婆舍那的修習而不被愛見牽去」。因爲毗婆舍那智生起,人不被見與愛牽去。因此,爲了不生起對現在五蘊的見與愛,人必須精進嘗試獲得現在五蘊的毗婆舍那智。如果他不想生起對過去五蘊的見與愛,他應該做甚麼?他應該于過去五蘊修毗婆舍那。如果他不想生起對未來五蘊的見與愛,他應該于未來五蘊修毗婆舍那。
佛陀在《大緣經》(Mahanidana Sutta)中說:Gambhiro cayaj Ananda paticca-samuppado gambhiravabhaso ca . Etassa Ananda dhammassa ananubodha appativedha evam ayaj paja tantakulakajata gulagunthika-jata mubja-babbaja-bhuta apayaj duggatij vinipataj samsaraj nati-vattati. 「阿難!此緣起法甚深,有甚深相。阿難!因不隨覺、不通達此法,有情,如絲镂纏結;如織巢鳥的巢;如文邪草;如燈心草;故不能出離惡生、惡趣、地獄及輪回」[ANG1] [3][ANG2] 。佛說這一經,因爲有一天下午,阿難尊者來請教佛陀。爲甚麼阿難尊者來問緣起法呢?因爲那一天中午,阿難尊者以四種方式對緣起修毗婆舍那:
一、 順觀。觀察緣于無明故行生起,緣于行故識生起,………..
二、 逆觀。與上相反。
叁、 從中間至開端。
四、 從中間至末端。
這樣,緣起在他的內觀變得非常清楚。
爲了要聆聽好的開示,阿難尊者來到佛前,請教緣起法。以這樣的目的,阿難尊者白佛言:「佛陀!雖然說緣起甚深,但是以我的智慧,卻覺得很容易、清楚。」佛告阿難尊者:「不應這麼說,不應這麼說。」于是佛陀教示如上所引之法,即:「有情由于不能隨覺(anubodha)及通達(pativedha)緣起法,而被卷入輪回,如絲縷纏結;如織巢鳥的巢;如文邪草(mubja);如燈心草(pabbaja)(這兩種草,可編織而作爲擦腳布用,用久之後,即成爲破爛及糾纏不清。那時,便分不清何處是開端,何處是末端。) 有情這樣地流轉于輪回中。他們無法脫離惡趣及輪回。」佛陀這樣的教示。
在這例子,隨覺智(anubodha bana)即知遍知(bata paribba)。如果隨覺智與通達智(pativedha bana)二者結合,即是知、度及斷遍知(bata paribba , tirana paribba , pahana paribba)。名色區別智(namarupa pariccheda bana)與緣攝受智(paccaya pariggaha bana)可稱爲知遍知。能夠以相、味、現起及足處觀察所有的緣起支稱爲名色區別智。如您能夠觀察到叁世的關連,您即可以覺悟因果關系,即由諸因産生果,果又産生諸因。這種了解因與果的智慧稱爲緣攝受智。名色區別智與緣攝受智即稱爲知遍知。它們獲得這樣的名稱,因爲能透徹地觀察到毗婆舍那禅所有必要的所緣。在知遍知之後是度遍知,亦即思惟智(sammasana bana)與生滅智(udayabbaya bana)。斷遍知是從壞智(bhavga bana)以上的各種觀智。
思惟智與生滅智爲度遍知,因爲能夠在具有觀察、審慮及確定諸緣起支的無常、苦、無我相的能力之後,透徹地覺悟緣起。壞智以上的觀智稱爲斷遍知,因爲在這些觀智的時候,透徹地覺悟在那個階段所應斷的煩惱已斷、色法、名法及行法。這是叁種世間遍知(lokiya paribba)。
在出世間遍知(lokuttara paribba),當聖道智以涅槃爲所緣時,禅修者只知無爲涅槃,這是所緣通達(arammana pativedha)。禅修者知四聖谛,這是無癡通達(asammoha pativedha)。知苦聖谛、集聖谛、道聖谛及滅聖谛的作用已完成(kicca siddhi)。這表示當須陀洹聖道知見無爲涅槃時,這聖道完全去除了覆蔽如實知四聖谛的癡。因此接下來,禅修者能夠容易地觀察到四聖谛。爲甚麼?因爲他已經去除了能夠覆蔽如實知四聖谛的癡。所以接下來,(如實)知的作用自動地操作。
它(聖道)也可以稱爲知遍知,因爲知四聖谛的作用已成就,及因爲可以分別知苦聖谛與集聖谛。這聖道法也依作用成就而稱爲知遍知。
這聖道也去除覆蔽苦聖谛與集聖谛的無常、苦及無我相的癡。因此,每當禅修者再次觀察稱爲集聖谛的緣起,及稱爲苦聖谛的名法與色法時,無常、苦及無我相明顯地顯現。因此,也依作用成就而稱之度遍知。
主要的,這聖道也稱爲斷遍知,因爲它完全去除相關層次的煩惱。它也被作爲相關層次的無爲涅槃,因此稱之爲斷遍知。佛陀教示由于缺少透過叁種世間及出世間遍知,而徹底覺悟緣起的智慧,有情無法脫離輪回。
關于這道理,注釋說:「Banasina samadhipavarasilayam sunisitena , bhava cakkam apadaletva, asanivicakkam iva niccanimmathanam, samsara bhayam atito , na koci supinantareyyatthi.(Vism, XVII, …
《觀察緣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