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察緣起▪P4

  ..續本文上一頁階段,禅修者必須觀察所有六根,連接過去因與現在果的關系,在這之後,進一步的教導是:Atitepi paccaya ceva paccaya samuppanna dhamma ca. 「過去只有緣及緣生法」。當觀察過去時,他了解到過去只有因與果。要了解這些,有必要觀察第二過去生,因爲由于第二過去生的諸因,産生第一過去生的果。我們是否能夠說這樣就足夠了?這並不足夠。如果可能,觀察更多的過去生會更好。爲什麼更好?

  

  (一) 當有情見到他們如何以何種槳劃船,如何被浪(輪回中的世間法)沖擊,他不是就會失望嗎?他們將失望,慢心也會減低。他會常常被警惕心(samvega)所警策。這是一個原因。

  

  (二) 另一個原因是如果禅修者能觀察多生,他對輪回的厭倦將逐漸成熟。這厭智(nibbida bana)的成熟對毗婆舍那智是一個強大的助緣。這是證得道智、果智的強大支助。因此,禅修者應該嘗試令厭智成熟。有了這樣的目的,則觀察許多生是較好的。

  

  當這禅修者被指示觀察過去,在他第二過去生中,他是一位僧人,修習四界分別觀、叁十二身分、骨業處及白遍。他許願生爲快樂的人及天人,對「人」及「天人」錯誤的認知是無明,對生爲人及天人的執著是愛,執取之是取。被這叁法所圍繞,他聚集行。當他觀察産生第一過去生的因時,他發現到它也是由修四界分別觀的業力所形成。這修四界分別觀的業力也産生今生的生命。

  

  當禅修者觀察他的第叁過去生,他觀察到他是一位老人。他被指示觀察何種相于臨終時出現。他發現供養一位沙彌食物的業所緣出現于老人的有分意界。接著他被指示觀察供養食物的影像之四界,再分析那些名色。當觀察于兩個有分意界之間生起的心路之心心所時,他被指示觀察那時候許願之無明、愛及取。那時的願是希望像那位沙彌一樣,生爲出家人。對「出家人」錯誤的認知是無明,執著生爲出家人是愛,執取之是取。被這叁法圍繞,他做什麼呢?他供養食物,這是行及業。善心心所是行,當它們滅了,所留下的力量或潛能是業。總共完成了五因:無明、愛、取、行及業。由于五因已具足,他于第二過去生中成爲僧人。

  

  他觀察到他第四過去生是一位男人。在那生中,他于佛像前供養花並許願生爲男人。對「男人」錯誤的認知是無明,執著于生爲男人是愛,執取之是取。被這叁法圍繞,他聚于佛像前供養花的善思。這善思是行,它消失後所留下的力量或潛能是業。總共有無明、愛、取、行及業。當觀察他那一生中曾造什麼業時,他發現他也曾修四界分別觀直到色聚的階段。但是,他無法進入分析色聚的階段。之後他也曾修習叁十二身分、骨業處及白遍。他可以證入白遍第叁禅。以這樣的方法,他可以在建立定之後,觀察色法時見到色聚,但是他還是無法分析色聚,因此未到達真實法。無論如何,由于他已修習四界分別觀,他已經種下好的明種子。

  

  

  播好種子——「明」種子及「行」種子

  

  雷地禅師在他的著作Parami Dipani中說到兩種聲聞波羅蜜智(savaka parami bana )的重要因素:Adhikaro ca chandata adhikara kusala, 即聚集好的行種子及好的明種子以證得道果涅槃,這些不是輪回的善。在諸多回向于涅槃的善之中,布施、持戒及修定是屬于行種子;從四界直到名色、因果及觀智則屬于明種子。行種子的功能是促使某人得遇良師及好的父母,教導他佛法以證涅槃。當遇到好的老師、父母及朋友,能接受他們的教導則是明種子的功能。雷地禅師提到在諸多種子之中,如果某人修習四界分別觀,將有親依止力(upanissaya satti)以助證得道果涅槃。那一種種子是最好的?如果證得觀智(vipassana bana),這是最好的。不然,第二好的種子是緣攝取智。Parami pubba sambhara即聚集以涅槃爲目的,稱爲行種子的布施、持戒及修定,和稱爲明種子的修毗婆舍那。有說到只有在某人擁有了這些波羅蜜種子,他才能證得道果涅槃。在許多教法中也提到波羅蜜是需要的。

  

  觀察他的未來生

  

  觀察了過去之後,以上所說的這位禅修者觀察未來。他許了什麼願?造了何種善?他在寺廟裏的塔前供養油燈之後,許願生爲出家人。對「出家人」錯誤的認知是無明,執著生爲出家人是愛,執取之是取。被這叁法圍繞,他聚集善行及業,即于塔前供養油燈。善思組是行,當它滅去所留下的力量或潛能是業。總共有五因,即無明、愛、取、行及業。當被指示精確地觀察無明、愛及取,其意門轉向有十二名法,速行有二十名法。在行組,他能夠精確地觀察到意門轉向有十二名法及速行有叁十四名法。在坐禅中,他觀察了真正在塔前供養油燈時所許的願。當被指示把因與果關連起來,他能夠觀察到供養油燈之業與未來五蘊之關系。

  

   接著,他觀察是否有下一個未來生與否,爲什麼他被指示觀察下一個未來生呢?關于「生滅」(udayabbaya)的詳細部分,佛陀教導Avijja samudaya, Rupa samudayo….Avijja nirodha Rupa nirodho.「由于無明生起,色生起……;由于無明滅,色滅」。色法何時滅?在無明滅的階段色法即滅。《清淨道論》的大疏(mahatika)第二冊第421頁:Avijja nirodha rupanirodhoti aggamagga banena avijjaya anuppada nirodha anagatassa rupassa anuppadanirodho hoti paccaya bhave abhavato。在「念住教示」(satipatthana desana)的「滅法隨觀」(vaya-dhammanupassi)的階段,要觀察「由于無明滅,色滅」等等。依據觀智的次第,這種觀法攝于詳細的生滅智。一如禅修者觀察「由于無明生起,色生起」,如是禅修者觀察「于由無明滅,色滅」。這滅意味著如果某人的無明滅,那麼一切煩惱滅。一切煩惱何時滅?當某人證得阿羅漢道智時。那麼是否可以說如果某人在今生未證得阿羅漢道智,那麼他將于未來生證得?是的。當證得阿羅漢道智時,色法完全滅。它們的滅是滅而永不再生起。因爲若沒有因,則不會有果。

  

  有兩種色法的滅、兩種名法的滅。持續的生起又消滅稱爲剎那滅(khanika nirodha)。雖然它們生起及消滅,但是如果因不滅,那麼它們將再次生起又消滅。這是持續的生滅之特性。這種剎那滅稱爲生滅(uppada nirodha)。「生滅」指還會有生起之滅。上面所提到的滅不是剎那滅,它是無生滅(anuppada nirodha)無生滅指滅而不再生起之滅。對于一位證入般涅槃死(parinibbana cuti)的禅修者來說,名色將不再生起;如果能夠觀察到涅槃而又未證得涅槃,那麼不就表示它在未來嗎?因此,難道我們不能了解到佛陀在四念處中教導觀察未來的教法嗎?我們可以了解它。

  

  以上所說許願來生生爲出家人的禅修者,他觀察到將在第二未來生生爲出家人時斷絕輪回。能夠如是觀察之後,禅修者必須有系統地依手冊觀察詳細的生滅,即由于無明生起,色生起;由于無明滅,色滅。詳細的觀法,配合手冊內的表格來教導。如果您想要有實際的體驗,那麼您應該修習。

  

  

  第二位禅修者的報告

  

  另一位禅修者的經驗將提出來,以更好地了解觀察緣起的方法。這一生中她是一位女人。當她觀察前生及分析那一生的名色,她是一位男人。前生作爲男人時,他做了些什麼?他的父母嘗試爲他安排婚事。他口頭上答應他的父母以取悅他們,而事實上他並不願意結婚。當他見到她時,很快的就要娶她了。不想結婚的意願變得更強。因此有一天他騎著一匹馬,不考慮後果地逃跑了。由于他精于經商,他在某地方做某些生意而富有起來。當他富有了,他想住在一個地方禅修。後來如何呢?在一個地方禅修時,他的心還是執著他的生意,他的心無法平靜地禅修。雖然他坐下修禅,他無法精進地禅修因爲他的心跑到他的生意,所以後來他回家了。這樣的情況使他無法禅修。這是她的前世。

  

   在那一生,他也曾到大金塔一遊,並向塔頂禮。他供養油燈于塔前,並許願成爲一位能禅修的人。當他五十五歲時,即將去世,病苦逼迫著他。當她今生嘗試觀察那一生的臨死速行,她見到他的心一方面執著于財富,另一方面他爲無法禅修而不樂。在臨終時,在大金塔供養油燈時許願成爲能禅修的人之影像呈現出來。這業所緣出現于臨死速行;就有如他又再次于大金塔前供養油燈一樣。由于他因他的生意而無法禅修,所以如果他再投生爲男人,他將需要再去工作而同樣的沒有禅修的機會。因此他的心傾向于生爲女人較好。

  

  當他許願時,並沒有分別成爲男人或女人,而只是希望能夠禅修而已。當這業所緣在臨死速行呈現,發生什麼呢?他的心傾向于生爲女人。爲什麼?因爲「男人需要工作而沒有時間禅修,不如成爲女人」,他這麼想。接著當他精確地觀察對女人錯誤的認知之名法,他發現有十九名法,沒有喜…

《觀察緣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