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去尘除垢▪P9

  ..续本文上一页丘照着办,而且也达到那位沙弥所达到之境。如是,一具不净(的尸体)为两个人带来了益处。

  虽然这是有益的,但女性不净(女性尸体)是不适合男人的,而男性不净(男性尸体)是不适合女人。只有在同(性)时才适合。如是,选择适合的称为「适宜明觉」。

  回首页 三、行处明觉

  「行处明觉」则是不舍弃业处。所以,那些以诸蕴、诸界或诸处为业处的人,应当在行走、向前看及旁视等动作时,专心修其业处,而那些以遍处等为业处的人,则应当保持他们的业处于心中最优先的地位来进行这些动作。例如,比丘在选择有益及适合的之后,又从三十八种业处 (即:禅修方法)当中,选择自己的心所喜爱的业处作为行处,而在行走托钵时把它带着 。

  为了令这一点更清楚,应当明白以下四项:于此,(1)有位比丘(在托钵时把他的业处)带去(harati),但并没有把它带回来(na paccaharati);(2)另一人没有把它带去,但把它带回来;(3)另一人没有把它带去,也没有把它带回来;(4)另一人则把它带去带回。

  于此,(1)有比丘在白天于行走及坐着时,清净自心,令之不受能产生障碍的种种事物干扰(见《中部》i273起);在初夜时也是如此。在中夜时他睡觉。在把后夜的时间用于(修习)行禅与坐禅之后,他实行清理佛塔平台及菩提树的平台,给菩提树浇水,以及准备好饮用及清洗的水。然后他尽早完成记载于(律藏)犍度里、应对戒师与教授师等执行的一切任务。在照顾自己的身体所需之后,他进入自己的休息处,用两次或三次坐禅的时间「热身」(dve tayo pallavke usumam gahapetva),把自己紧系于自己的业处。到了托钵的时候,他把自己的业处置于心中最优先的地位地起身。拿了自己的钵及袈裟,他从自己的休息处出来,走去佛塔平台,保持自己的业处于心中。

  如果他的业处是佛随念,他即没有把它置之一边 地直接走进佛塔平台。如果他的业处是其它,他应该停在阶梯下,将它视为拿在手中的东西般,把它置于该处。在取佛陀为目标而获得喜悦之后,再走上佛塔平台。如果该佛塔很大,他应该右向佛塔地绕它三圈,及在四个地方顶礼。如果它是小的,他应该同样地右向佛塔绕三圈,及在八个地方顶礼。在礼拜佛塔之后,当去到菩提树之处时,他应该犹如当着佛世尊面前,谦恭地顶礼菩提树。在如此顶礼佛塔及菩提树之后,他去到放下(自己的业处)之处,犹如提起留在那里的东西一般,拿起置于该处的业处。而在接近村子时,他把自己的业处置于心中最优先的地位地穿好袈裟,然后再进村托钵。

  人们见到他时说:「我们的尊者来了。」而向前去迎接他,接过他的钵,让他坐在食堂里或屋子里,然后供养他粥。在帮他洗好双足之后,他们用油涂之,然后坐在他的面前等他用完粥,再发问题或听他说法。诸论师说:「即使他们没有要他开示,他都应该为了帮助众人而开示佛法。」因为没有任何佛法开示是与禅修业处无关的。所以,在把自己的业处置于心中最优先的地位地开示佛法之后,他用餐及为他们祝福。在离开时,虽然他叫他们不用跟,但他们还是跟在他的后面。在到达村口时,他叫他们回去,然后继续走。当时,先他离去而在村外用餐的众沙弥及年轻比丘见到了他,即走向前去迎接他,以及接过他的钵和袈裟。

  据说古时众比丘在执行任务时并不会看(长老的)脸,不看他是他们的戒师或教授师,而只照着到来的次序实行。他们问他:「尊者,这些人是您的什幺人?他们是您的母系亲戚或父系亲戚吗?」「你们是见到了什幺而如此问?」「他们对您的亲切感及恭敬。」「朋友们,对于父母亲难以做到的事,这些人都向我们做了。甚至我们的钵和袈裟都是来自他们。由于他们,我们在恐惧时期不觉得恐惧,在饥饿时刻也不觉得饥饿。没有人能像这些人如此有帮助。」而在走着时,他一直说他们的美德。这种人称为「把它带去,但并没有把它带回来」。

  (2)另一人在尽早执行上述的种种任务时,(在他的体内)生起了业生火(界) ,而它放开「无执取色」(anupadinnaka) ,但紧抓「执取色」(upadinnaka),(令到)他全身冒汗,业处也不能进入轨道。所以他尽早拿了钵及袈裟,在赶快顶礼了佛塔之后,即于牛群出来的时候入村获取供养粥,然后去食堂喝它。当他只喝了两三口,业生火界即放开执取色,转而抓取无执取色。

  在平息了火界的炽热之后,他就有如用了一百壶的水沐浴之人一般,(舒适地)服用(剩下的)粥,且保持自己的业处于(心中)最优先的地位。然后他洗钵、漱口。在两餐之间的时间,他到其余的地方托钵,且保持心专注于业处。然后他把自己的业处置于心中最优先的地位地用餐。回来时他也保持毫不间断地专注于该业处。这种人称为「没有把它带去,但把它带回来」。

  (3)但有人生活放逸,把责任置之一旁不顾,破坏了(应当遵守的)任务,心受五种「心之束缚」 (见《中部》i101起)紧绑地过活。他毫不理会业处地入村托钵,走着时与不良的俗家群众混在一起,而在用完餐之后,他有如一位无(德)之人般离去。这种人称为「没有把它带去,也没有把它带回来」。

  (4)对于称为「把它带去又带回」的人,当依「前往及回返的任务」(gatapaccagatavatta)理解。因为为了追求(真正的)幸福而于此教法里出家的良家子弟,在十人、二十人或五十人同住之下,达到了如此的协议:「众位朋友,你们并不是因为欠债,或恐惧,或缺少生活费才出家,而是为了解脱苦才出家。所以,在走着时,你们应当制止在走着时生起的烦恼;在站着时……在坐着时……在躺着时,你们应当制止在躺着时生起的烦恼(参见《中部》i21)。」在做了如此的协议之后,他们前往托钵。于托钵的途上,他们保持专注于业处,而他们也知道,每隔半乌沙巴,或一乌沙巴 ,或半加浮达,或一加浮达就有些石块。

  在走着时,如果有烦恼于任何人(心中)生起,他会于该处即制止它。如果不能制止它的话,他就停下来,而跟在他后面的人也都停了下来。(在前面的)他就会如此责备自己:「这位比丘知晓在你(心中)生起的念头,这对你来说是不当的。」而通过增强其观智达到了圣界。同样地,如果他不能做到这点的话,他就坐下来,而跟在他后面的人也都坐了下来等等。再者,如果他不能达到圣界,他就镇伏该烦恼,然后保持心专注于业处地继续行走。他绝不令心脱离业处地提脚。如果他如此提了脚的话,他就会转身走回原处。

  这就有如住在平台的大布沙长老(Alindakavasi Mahaphussadevatthera)。据说他实行了「前往及回返的任务」十九年。在路边播种,或打谷,或做自己的工作的众人在见到该长老如此来回走时,即互相问道:「这位长老不停地走去又转回来,那是为什幺?他是迷路了吗?还是他忘了什幺东西?」那长老不理会那些,只是令心紧系于业处,实行沙门的责任,而在第二十年达到了阿罗汉果。

  在他证得阿罗汉果的同一天,一位住在他的行禅小道尽头的天神站在那边,从指尖发出光来。四大天王、帝释天王和娑婆世界主梵天神(Brahma Sahampati)也都到来服侍他。森林居者大帝须长老(Vanavasi Mahatissatthera)见到那光,所以隔天他就问道:「昨晚在尊者近处有光。那是什幺光?」那长老为了避免正面回答,而说:「称为光的是灯光及宝石之光」等等。但在如此追问之下:「你是否隐瞒什幺东西?」,他即承认,说道:「是的。」,然后讲述(所发生的事)。

  这也有如住在黑藤堂的大龙长老(Kalavalli-mandapavasi Mahanagatthera)。据说当他在实行「走及停的任务」时,首先,他如此决意只修行禅与立禅七年:「我当做此为对世尊苦修的供养。」当他实行了「走及停的任务」十六年之后,他证得了阿罗汉果。由于他(决定)只有在心专注于业处之下才提脚,而如果在心脱离了业处之下提脚时,他即会转身走回原处。当走到接近村子时,他会在(从村子里看过去)还不能分辨他是一只牛或是一位出家人的地方停下,穿上外衣,以水瓶里的水洗钵,然后在嘴里含一口水。为什幺呢?为了避免受到干扰而与业处脱离,即使只是向前来供养与顶礼人说句:「愿你长寿。」但如果被问及那天是什幺日子,(例如):「尊者,今天是什幺日子?」,或有关比丘众的人数时,他就会吞下那一口水而回答。如果没有人向他问及日子等,那幺,当到了离开的时刻,他就会把它吐在村口大门而去。

  有如五十位在卡兰巴帝达寺(Galambatittha)入雨安居的比丘。据说他们在阿沙喜月(Asalhi)的月圆日 时作了如此的协议:「且让我们不互相交谈,除非证得了阿罗汉果。」而在入村时,他们都口含一口水。当被问及有关日子等时,他们作出有如上述的反应。当人们见到该处口水(的痕迹)时,他们就知道:「今天来了一位;今天两位……」所以他们想:「为何他们不向我们说话,也不互相交谈?」(他们)又想:「如果他们不互相交谈,肯定是因为吵架了。来吧!让我们劝他们互相原谅。」去到寺院里时,他们之中没有任何人见到有两位比丘是在同一处的。当时,他们之中有位观察入微的人说:「人们吵架的地方不是这样的。(这里的)佛塔平台和菩提树平台都扫得很干净。扫把放得很整齐,饮用及清洗用的水也都准备妥当。」所以他们就在该处转身离去。而那些比丘在三个月之内都证得了阿罗汉果之后,完全清净地举行自恣 (pavarana)。

  如是,有如住在黑藤堂的大龙长老和在卡兰巴帝达寺入雨…

《去尘除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观察缘起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