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安居的众比丘一般,只有在心专注于业处之下才提起脚;在还没有到达村子之前,他先装一口水在嘴巴里,而在观察街道之后,他进入没有酒鬼、流氓等捣乱者,也没有凶象等的街道。行走托钵时,他不会像匆忙的人般快快地走,因为根本没有钵食快餐的头陀行。而他有如一辆走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的水车般,稳重地行走。来到每一间屋前托钵时,他都等了一段够长的时间,足以使他分辨得出(屋主)是否有意要布施。
然后,在村里,或村外,或回到寺院里时,他坐在一处令人愉悦且适当的地方。把心投入于业处当中,他建立起厌食想,以及依照「为车轴注油,(只为了使它运转)」(参见《义释》368-9, 484;《弥陵陀问经》367)、「为伤口涂药,(只为了治好它)」(《相应部》iv177)及「孩子的肉」 (《相应部》ii98)的譬喻省思,(然后)拥有「不是为了玩乐、不是为了麻醉、不是为了魅力、不是为了装饰身体」等 (见《中部》i10;《义释》369)八个素质地用餐。在用完餐及喝了水之后,他休息一会以去除用餐所导致的疲累。跟在用餐前一样,在用餐后、初夜及后夜里,他也只是令心专注于业处。这称为「把它带去又带回」。
对于实行称为「把它带去又带回」(harana-paccaharana)的「走及停的任务」的人,如果他有潜能(upanissaya,亲依止),他能在初段生命里证得阿罗汉果。如果他没有在初段(生命)里达到它,他会在中段(生命)里达到它。如果他没有在中段(生命)里达到它,他会在后段(生命)里达到它。如果他没有在后段(生命)里达到它,他会在临终时达到它。如果他没有在临终时达到它,他会在生为天人时达到它。如果他没有在生为天人时达到它,那幺,当他于无佛出世的时期投生为人时,他会证得辟支佛果。如果他没有证得辟支佛果,那幺,在遇到佛陀时,若他不是一位像穿树皮衣的巴喜雅长老(Bahiya Daruciriya Thera)般拥有迅速智慧的人,就会像舍利弗尊者一般拥有大智慧,或是像目犍连尊者一般拥有大神通,或像大迦叶尊者一般是位奉行头陀行的人,或像阿那律尊者一般拥有天眼通,或像优波离尊者一般精通戒律,或像曼达尼子富楼那尊者(Punna Mantaniputta Thera)一般是位教法者,或像烈瓦达尊者(Revata Thera)一般是位森林居者,或像阿难尊者一般博学,或像佛陀的儿子罗候罗尊者一般乐于接受教导。
而关于这四项,「把它带去又带回」的人把自己的「行处明觉」带至顶点。
回首页 四、无痴明觉
「无痴明觉」则是在向前走等方面没有愚痴。应当如此理解它:于此,在向前走或往后退时,有比丘不像盲目的普通人般想:「一个我在向前移动;向前移动由一个我产生」或「我向前移动;向前移动由我产生」,而令自己在对往前走等方面愚痴,所以他是没有如此受到愚痴蒙蔽的人。当「我(将)向前移动」的识生起时,心生风界跟那识同时生起,而产生了(身)表(vibbatti)。如是,这称为身体的骨架通过心的活动,产生散播至全身的风界而向前移动。
当人如此向前移动时,在(一)每一次提起他的脚时,地水二界是从 且弱,其它两界(即:火界与风界)则是主且强。同样地,在(二)推前及(三)向旁移时也是如此。在(四)下降时,火风二界是从且弱,其它两界(即:地界与水界)则是主且强。同样地,在(五)放下及(六)踏下时也是如此。
于此,在提起时发生的色法与名法并不能维持到向前移(的阶段)。同样地,在向前移时发生的那些(色法与名法)并不能维持到向旁移(的阶段);在向旁移时发生的那些(色法与名法)并不能维持到下降(的阶段);在下降时发生的那些(色法与名法)并不能维持到放下(的阶段);在放下时发生的那些(色法与名法)并不能维持到踏下(的阶段)。它们是一段段、一节节、一点点地个别产生,而且都在(它们生起的)那一处即坏灭,就有如在热锅里爆裂的芝麻一般。
于此,是哪一个人在向前移?或该向前移是属于哪一个人?在究竟界里只有诸界在走着、诸界在站着、诸界在坐着及诸界在躺着。因为在每一段里,包括色法在内,(只是):
此一心生起,另一心坏灭 ;
如河之流水,相续生不断。
(《长部注》i193;《中部注》i261;《相应部注》iii190)
如是,「无痴明觉」是在向前走等各方面没有愚痴。
以上是摘自《迷惑冰消》对四种明觉的简要解释。
因此,当你持续不断地、时时刻刻保持正念地修行安般念时,就是在修行第三种明觉:行处明觉。你必须在一切的姿势,即:行、住、坐、卧当中专注于出入息。如果能够尽你最大的努力,在一切姿势当中专注于出入息,你的定力就会进步。而你也因此更接近涅槃。在修行四界分别观,或不净观、或遍处,或慈心观等止禅业处时,你也应当如此实行。
同样地,如果能在一切姿势当中修行观禅,你的无痴明觉也会持续增强。如此,你对诸行法的厌离就会越来越强,而你的五根也会越来越成熟,直至成熟到足以令你证得阿罗汉道果,断尽了从无始轮回以来你未曾断尽的诸烦恼,证得了最终的解脱。这是每一位佛教徒应当尽全力以达到的唯一目标。
愿你们早日达到这殊胜的目标。
回首页 持恒于圣洁的追求
且让我以《增支部‧加威斯经》来开始今天的开示。
有一次,世尊和一大群比丘在憍萨罗国里游方。当世尊走在大路上时,他在某处看见一大片娑罗树林。看到了那树林,他即离开大路走进林间,而在某处现出微笑。
当时,阿难尊者心想:「是什幺原因令到世尊微笑?诸如来是不会无缘无故地微笑的。」所以阿难尊者即问世尊那是什幺缘故。
当时世尊即说:
「阿难,这个地方在很久以前是个繁荣的城市,住满了许多人。阿难,当时迦叶佛即住在那城市附近,而加威斯是迦叶佛的在家信徒,但他并不持守戒律。
当时,由于加威斯的缘故,有五百个人受到激发而成为信徒,但他们也不持守戒律。加威斯心想:『我已经给予这五百人很大的帮助,因为我是第一个振作自己而成为信徒,但我并没有持守戒律,而他们这五百人也没有持守戒律。这只是不相上下而已,一点也没有比他们更好。来吧,我应当为更高层次而努力!』所以加威斯就去找那五百人,说:『各个善士,你们应当知道,从今天起我将持守戒律。』
阿难,当时那五百人就心想:『加威斯大德的确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因为他是第一个振作自己而成为信徒的。而现在加威斯将持守戒律,为何我们不也这幺办?』所以那五百位在家信徒就去找加威斯,告诉他说他们也将从那天开始持戒。
再次,加威斯心想:『这也只是不相上下而已,一点也没有比他们更好。来吧,我应当为更高层次而努力!』所以加威斯就去找那五百人,说:『各个善士,你们应当知道,从今天起我将遵从梵行,舍弃世俗人的性生活。』当时,其它人心想:『为何我们不也这幺办?』所以他们也照办了。
再次,加威斯心想:『这也只是不相上下而已,一点也没有比他们更好。来吧,我应当为更高层次而努力!』所以加威斯就告诉他们,说:『各个善士,你们应当知道,从今天起我将是一餐食者,戒绝吃晚餐,舍弃非时食。』当时,其它人心想:『为何我们不也这幺办?』所以他们也照办了。
过后,加威斯心想:『我已经给予这五百人很大的帮助,因为我是第一个振作自己而成为信徒,我持守戒律,而如今他们这五百人也持守戒律;我遵从了梵行,舍弃了世俗人的性生活,而如今他们也是如此;我成为了一餐食者,舍弃非时食,而如今他们也是如此。这的确只是不相上下而已,一点也没有比他们更好。来吧,我应当为更高层次而努力!』
阿难,当时加威斯居士就前往迦叶佛之处,而向他说:『世尊,请让我在世尊座下出家,请传授我具足戒!』而加威斯居士获得在迦叶佛座下出家,受了具足戒。
阿难,在受了具足戒之后,加威斯比丘离群独处、勇猛精进、决意地修行,而在不久之后即证得且安住于梵行至高无上的目标,亲自以智证悟当下即可知见之法──那即是良家子弟舍弃俗家生活而出家真正所追求的目标。当时,他宣布:『生已灭尽,梵行已立,应做皆办,再无后有。』
阿难,从那时起加威斯比丘即成了众阿罗汉之一。
阿难,当时那五百人心想:『加威斯大德的确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因为他是第一个振作自己而成为信徒的。现在他已剃掉自己的头发与胡须,穿上黄色袈裟,舍弃俗家生活而出家;为何我们不也这幺办?』所以,阿难,那五百位在家居士就前往迦叶佛之处,而向他说:『世尊,请让我们在世尊座下出家,请传授我们具足戒!』而那五百人获得在迦叶佛座下出家,受了具足戒。
当时,加威斯比丘心想:『我确实能够随心所欲、轻易而毫无困难地获得这至高无上的解脱之乐。这五百比丘是否也能够同样地获得此乐?』
阿难,在受了具足戒之后,那五百比丘离群独处、勇猛精进、决意地修行,而在不久之后即证得且安住于梵行至高无上的目标,亲自以智证悟当下即可知见之法──那即是良家子弟舍弃俗家生活而出家真正所追求的目标。当时,他们宣布:『生已灭尽,梵行已立,应做皆办,再无后有。』
如是,阿难,以加威斯为首的五百比丘在不断地往更高及更殊胜之法努力时,证得了至高无上的解脱。
所以,阿难,你们也应当如此训练自己:我们将不断地往更高及更殊胜之法努力,以便证得至高无上的解脱。」
如今,你们也应当听从佛陀的忠言,奋力禅修,以便达到更高层次的清净。如果你们能够轻易地在禅修当中获得很大的进展,你们不可就此感到骄傲,而在还没有达到良家子弟舍弃俗…
《去尘除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