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安居的衆比丘一般,只有在心專注于業處之下才提起腳;在還沒有到達村子之前,他先裝一口水在嘴巴裏,而在觀察街道之後,他進入沒有酒鬼、流氓等搗亂者,也沒有凶象等的街道。行走托缽時,他不會像匆忙的人般快快地走,因爲根本沒有缽食快餐的頭陀行。而他有如一輛走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的水車般,穩重地行走。來到每一間屋前托缽時,他都等了一段夠長的時間,足以使他分辨得出(屋主)是否有意要布施。
然後,在村裏,或村外,或回到寺院裏時,他坐在一處令人愉悅且適當的地方。把心投入于業處當中,他建立起厭食想,以及依照「爲車軸注油,(只爲了使它運轉)」(參見《義釋》368-9, 484;《彌陵陀問經》367)、「爲傷口塗藥,(只爲了治好它)」(《相應部》iv177)及「孩子的肉」 (《相應部》ii98)的譬喻省思,(然後)擁有「不是爲了玩樂、不是爲了麻醉、不是爲了魅力、不是爲了裝飾身體」等 (見《中部》i10;《義釋》369)八個素質地用餐。在用完餐及喝了水之後,他休息一會以去除用餐所導致的疲累。跟在用餐前一樣,在用餐後、初夜及後夜裏,他也只是令心專注于業處。這稱爲「把它帶去又帶回」。
對于實行稱爲「把它帶去又帶回」(harana-paccaharana)的「走及停的任務」的人,如果他有潛能(upanissaya,親依止),他能在初段生命裏證得阿羅漢果。如果他沒有在初段(生命)裏達到它,他會在中段(生命)裏達到它。如果他沒有在中段(生命)裏達到它,他會在後段(生命)裏達到它。如果他沒有在後段(生命)裏達到它,他會在臨終時達到它。如果他沒有在臨終時達到它,他會在生爲天人時達到它。如果他沒有在生爲天人時達到它,那幺,當他于無佛出世的時期投生爲人時,他會證得辟支佛果。如果他沒有證得辟支佛果,那幺,在遇到佛陀時,若他不是一位像穿樹皮衣的巴喜雅長老(Bahiya Daruciriya Thera)般擁有迅速智慧的人,就會像舍利弗尊者一般擁有大智慧,或是像目犍連尊者一般擁有大神通,或像大迦葉尊者一般是位奉行頭陀行的人,或像阿那律尊者一般擁有天眼通,或像優波離尊者一般精通戒律,或像曼達尼子富樓那尊者(Punna Mantaniputta Thera)一般是位教法者,或像烈瓦達尊者(Revata Thera)一般是位森林居者,或像阿難尊者一般博學,或像佛陀的兒子羅候羅尊者一般樂于接受教導。
而關于這四項,「把它帶去又帶回」的人把自己的「行處明覺」帶至頂點。
回首頁 四、無癡明覺
「無癡明覺」則是在向前走等方面沒有愚癡。應當如此理解它:于此,在向前走或往後退時,有比丘不像盲目的普通人般想:「一個我在向前移動;向前移動由一個我産生」或「我向前移動;向前移動由我産生」,而令自己在對往前走等方面愚癡,所以他是沒有如此受到愚癡蒙蔽的人。當「我(將)向前移動」的識生起時,心生風界跟那識同時生起,而産生了(身)表(vibbatti)。如是,這稱爲身體的骨架通過心的活動,産生散播至全身的風界而向前移動。
當人如此向前移動時,在(一)每一次提起他的腳時,地水二界是從 且弱,其它兩界(即:火界與風界)則是主且強。同樣地,在(二)推前及(叁)向旁移時也是如此。在(四)下降時,火風二界是從且弱,其它兩界(即:地界與水界)則是主且強。同樣地,在(五)放下及(六)踏下時也是如此。
于此,在提起時發生的色法與名法並不能維持到向前移(的階段)。同樣地,在向前移時發生的那些(色法與名法)並不能維持到向旁移(的階段);在向旁移時發生的那些(色法與名法)並不能維持到下降(的階段);在下降時發生的那些(色法與名法)並不能維持到放下(的階段);在放下時發生的那些(色法與名法)並不能維持到踏下(的階段)。它們是一段段、一節節、一點點地個別産生,而且都在(它們生起的)那一處即壞滅,就有如在熱鍋裏爆裂的芝麻一般。
于此,是哪一個人在向前移?或該向前移是屬于哪一個人?在究竟界裏只有諸界在走著、諸界在站著、諸界在坐著及諸界在躺著。因爲在每一段裏,包括色法在內,(只是):
此一心生起,另一心壞滅 ;
如河之流水,相續生不斷。
(《長部注》i193;《中部注》i261;《相應部注》iii190)
如是,「無癡明覺」是在向前走等各方面沒有愚癡。
以上是摘自《迷惑冰消》對四種明覺的簡要解釋。
因此,當你持續不斷地、時時刻刻保持正念地修行安般念時,就是在修行第叁種明覺:行處明覺。你必須在一切的姿勢,即:行、住、坐、臥當中專注于出入息。如果能夠盡你最大的努力,在一切姿勢當中專注于出入息,你的定力就會進步。而你也因此更接近涅槃。在修行四界分別觀,或不淨觀、或遍處,或慈心觀等止禅業處時,你也應當如此實行。
同樣地,如果能在一切姿勢當中修行觀禅,你的無癡明覺也會持續增強。如此,你對諸行法的厭離就會越來越強,而你的五根也會越來越成熟,直至成熟到足以令你證得阿羅漢道果,斷盡了從無始輪回以來你未曾斷盡的諸煩惱,證得了最終的解脫。這是每一位佛教徒應當盡全力以達到的唯一目標。
願你們早日達到這殊勝的目標。
回首頁 持恒于聖潔的追求
且讓我以《增支部‧加威斯經》來開始今天的開示。
有一次,世尊和一大群比丘在憍薩羅國裏遊方。當世尊走在大路上時,他在某處看見一大片娑羅樹林。看到了那樹林,他即離開大路走進林間,而在某處現出微笑。
當時,阿難尊者心想:「是什幺原因令到世尊微笑?諸如來是不會無緣無故地微笑的。」所以阿難尊者即問世尊那是什幺緣故。
當時世尊即說:
「阿難,這個地方在很久以前是個繁榮的城市,住滿了許多人。阿難,當時迦葉佛即住在那城市附近,而加威斯是迦葉佛的在家信徒,但他並不持守戒律。
當時,由于加威斯的緣故,有五百個人受到激發而成爲信徒,但他們也不持守戒律。加威斯心想:『我已經給予這五百人很大的幫助,因爲我是第一個振作自己而成爲信徒,但我並沒有持守戒律,而他們這五百人也沒有持守戒律。這只是不相上下而已,一點也沒有比他們更好。來吧,我應當爲更高層次而努力!』所以加威斯就去找那五百人,說:『各個善士,你們應當知道,從今天起我將持守戒律。』
阿難,當時那五百人就心想:『加威斯大德的確給予了我們很大的幫助,因爲他是第一個振作自己而成爲信徒的。而現在加威斯將持守戒律,爲何我們不也這幺辦?』所以那五百位在家信徒就去找加威斯,告訴他說他們也將從那天開始持戒。
再次,加威斯心想:『這也只是不相上下而已,一點也沒有比他們更好。來吧,我應當爲更高層次而努力!』所以加威斯就去找那五百人,說:『各個善士,你們應當知道,從今天起我將遵從梵行,舍棄世俗人的性生活。』當時,其它人心想:『爲何我們不也這幺辦?』所以他們也照辦了。
再次,加威斯心想:『這也只是不相上下而已,一點也沒有比他們更好。來吧,我應當爲更高層次而努力!』所以加威斯就告訴他們,說:『各個善士,你們應當知道,從今天起我將是一餐食者,戒絕吃晚餐,舍棄非時食。』當時,其它人心想:『爲何我們不也這幺辦?』所以他們也照辦了。
過後,加威斯心想:『我已經給予這五百人很大的幫助,因爲我是第一個振作自己而成爲信徒,我持守戒律,而如今他們這五百人也持守戒律;我遵從了梵行,舍棄了世俗人的性生活,而如今他們也是如此;我成爲了一餐食者,舍棄非時食,而如今他們也是如此。這的確只是不相上下而已,一點也沒有比他們更好。來吧,我應當爲更高層次而努力!』
阿難,當時加威斯居士就前往迦葉佛之處,而向他說:『世尊,請讓我在世尊座下出家,請傳授我具足戒!』而加威斯居士獲得在迦葉佛座下出家,受了具足戒。
阿難,在受了具足戒之後,加威斯比丘離群獨處、勇猛精進、決意地修行,而在不久之後即證得且安住于梵行至高無上的目標,親自以智證悟當下即可知見之法──那即是良家子弟舍棄俗家生活而出家真正所追求的目標。當時,他宣布:『生已滅盡,梵行已立,應做皆辦,再無後有。』
阿難,從那時起加威斯比丘即成了衆阿羅漢之一。
阿難,當時那五百人心想:『加威斯大德的確給予了我們很大的幫助,因爲他是第一個振作自己而成爲信徒的。現在他已剃掉自己的頭發與胡須,穿上黃色袈裟,舍棄俗家生活而出家;爲何我們不也這幺辦?』所以,阿難,那五百位在家居士就前往迦葉佛之處,而向他說:『世尊,請讓我們在世尊座下出家,請傳授我們具足戒!』而那五百人獲得在迦葉佛座下出家,受了具足戒。
當時,加威斯比丘心想:『我確實能夠隨心所欲、輕易而毫無困難地獲得這至高無上的解脫之樂。這五百比丘是否也能夠同樣地獲得此樂?』
阿難,在受了具足戒之後,那五百比丘離群獨處、勇猛精進、決意地修行,而在不久之後即證得且安住于梵行至高無上的目標,親自以智證悟當下即可知見之法──那即是良家子弟舍棄俗家生活而出家真正所追求的目標。當時,他們宣布:『生已滅盡,梵行已立,應做皆辦,再無後有。』
如是,阿難,以加威斯爲首的五百比丘在不斷地往更高及更殊勝之法努力時,證得了至高無上的解脫。
所以,阿難,你們也應當如此訓練自己:我們將不斷地往更高及更殊勝之法努力,以便證得至高無上的解脫。」
如今,你們也應當聽從佛陀的忠言,奮力禅修,以便達到更高層次的清淨。如果你們能夠輕易地在禅修當中獲得很大的進展,你們不可就此感到驕傲,而在還沒有達到良家子弟舍棄俗…
《去塵除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