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家生活出家真正所追求的目標時,即停止努力,不再前進。反之,如果你們無法輕易地在禅修當中獲得很大的進展,你們也不應就此感到沮喪、氣餒。禅修者禅修的進度快慢關系到他在過去世所累積的波羅蜜、五根成熟的程度,以及今生的努力。你們應當謹記,禅修並非比賽,所以不應在你們之間作比較。認爲自己的修行比別人好是我慢;認爲自己的修行跟別人相等是我慢;認爲自己的修行比別人差也是我慢。在禅修當中,只有自己的戒清淨、心清淨及見清淨才是重要的。只要是真誠地盡了最大的努力修禅,你們已經是以個人最快的速度向前邁進。
你們應當保持一顆不執著的心來禅修。在修行導向不執著、厭離與解脫的戒定慧叁學時,如果你們是抱著一顆充滿執著的心來實行,那你們是不可能證得聖潔的目標的。反之,修得更多你們就離開那目標更遠。所以,你們的責任只是全心全意地,以一顆對法至誠恭敬的心來修禅,而讓禅修的成果依照因果的法則自動到來。對于這一點,佛陀在《增支部》裏已經描述得很清楚;他說:
「諸比丘,農夫有叁項緊急的任務。是哪叁項?
在此,諸比丘,農夫必須趕快耕好農地。過後他必須趕快播下種子。過後他必須趕快把水引進農地,然後再把水源切斷。這些是他的叁項緊急任務。
但是,諸比丘,那農夫並沒有神力或權力可以這幺說:『讓我的農作物在今天就長出來;在明天就結果;在後天就成熟。』這是不可能的。只有適當的時刻才能令到它們如此(成長、結果及成熟)。
同樣地,比丘也有叁項緊急的任務。是哪叁項?那即是修行增上戒、增上心及增上慧。這些是他的叁項緊急任務。
但是,那比丘並沒有神力或權力可以這幺說:『讓我的心在今天,或在明天,或在後天就解脫諸漏,不再有任何執取。』這是不可能的。只有在他修行叁學至適當的時候才能令到他的心獲得解脫。
所以,諸比丘,你們必須如此訓練自己:我們必須擁有極強的善欲去實行這(戒定慧)叁學。你們應當如是訓練自己。」
同樣是在《增支部》裏,佛陀說進展可分爲四種,即:(一)進展辛苦、通達緩慢;(二)進展辛苦、通達迅速;(叁)進展輕易、通達緩慢;(四)進展輕易、通達迅速。如果你是屬于進展輕易、通達迅速的那種人,那當然是最好不過的了。但如果不幸地你是屬于進展辛苦、通達緩慢的那種人,你也不應感到氣餒,因爲你還是有進展。比進展緩慢更糟的是不樂于禅修,因爲不修禅的人根本就不會有任何進展。
除了佛陀所教的戒定慧叁學之外,你們是否曉得有什幺方法能夠引導你們至斷除生死輪回、斷除一切苦?沒有!因爲沒有修禅的話人們就不會獲得智慧;這就有如佛陀在《法句經》偈二八二裏所說的:
「智慧生于禅修之中,無禅修智慧即退失;
知曉此二得失之道,且實踐以令慧增長。」
由于戒定慧叁學是唯一趣向解脫的道路,所以你並沒有任何其它的選擇,而只好不斷地修禅,修禅,再修禅。除了睡覺的時間之外,你必須持續不斷地修禅。你應該盡力保持正念。沒有任何向善的努力是白費的。如果你以正確的態度修禅一小時,你就獲得了一小時的波羅蜜。如果你修了一天、一月、一年或更久,你就累積了相等于你所付出的努力的波羅蜜。只要保持正確的態度來修禅,你修得更多,心就會越來越清淨,而你的煩惱也隨之漸漸地退失;這就有如佛陀在《增支部》裏形容的一般:
「就有如木匠或木匠的助手看到自己的斧頭把柄上留著自己的手指印時,並不會因此而知道:『今天我已經把斧頭把柄磨損了這幺多,昨天則磨損了這幺多,另一天又磨損了這幺多。』反之,只會因它已被磨損了而知道它已被磨損了。同樣地,諸比丘,全心全意地在生活中投入于培育心的比丘並不會知道:『今天諸漏已減少了這幺多,昨天則減少了這幺多,另一天又減少了這幺多。』反之,只會因它已減少了而知道它已減少了。
就有如一艘船在冬天時擱淺在岸邊擱了六個月,帆索受到風吹日曬,而在雨季時被雨淋濕,重得垂了下來時,即會很容易地變弱及腐壞。同樣地,諸比丘,全心全意地在生活中投入于培育心的比丘的諸結 會很容易地變弱及被破壞。」
所以你不需要擔心何時自己才會證悟涅槃。只要你不斷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肯定的,在未來總有一天你會達到那聖潔的目標。況且四聖谛是最值得我們追求,以便得以知見它的。爲什幺呢?從以下佛陀在《相應部》裏所說的話當中,你就可以明了其因何在:
「諸比丘,如果有一個人的壽命是一百年,而且他會活到一百歲,而他們向他說:『善士,來吧!他們將在早上用一百枝鎗刺你,在中午及傍晚時也是如此(各以一百枝鎗刺你)。善士,你的壽命是一百年,而且會活到一百歲,在每天受到叁百枝槍刺戳之下,一百年之後你就會徹知未曾得知的四聖谛。』
諸比丘,即使是如此,良家子弟爲了獲得真正有價值之法,也會心甘情願地接受那種折磨。諸比丘,生死輪回的起點是不可得知的。第一次被鎗、劍及斧砍傷或刺傷而遭受痛苦的體驗是不可得知的。然而,諸比丘,我沒有說必須遭受如此的痛苦與憂愁才能知見四聖谛,反之,我說是可以愉悅地知見它們的。所以,諸比丘,爲了體證『這是苦』就必須付出努力;爲了體證『這是苦的因』就必須付出努力;爲了體證『這是苦的止息』就必須付出努力;爲了體證『這是趣向苦的止息之道』就必須付出努力。」
爲了更進一步描述爲何把一世人的時間都用來修行戒定慧叁學是非常值得之事,我應當在此引用《相應部》裏的另一部經:
一時世尊住在舍衛城附近給孤獨長者的袛園精舍。當時,世尊以指甲挑起了一點泥土,說道:「諸比丘,你們認爲是哪一者比較多?是我指甲上的泥土比較多,還是大地的泥土比較多?」
「世尊,這大地的泥土肯定比較多。跟大地的泥土比較起來,(世尊指甲上的)一小點泥土還不足于它的百份之一,千份之一,或十萬份之一。」
「如是,諸比丘,對于一位擁有正見與覺悟的聖弟子來說,已完全被消滅的痛苦的份量比較多。跟這些已完全被消滅的痛苦比較起來,所剩下的痛苦是微不足道的,甚至不足于它們的百份之一,千份之一,或十萬份之一,因爲他(須陀洹聖者)最多只會再投生七次。
諸比丘,證悟法的利益是如此的巨大;獲得法眼的利益是如此的巨大。」
因此,每一位禅修者都必須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以便能夠在今世最少證得須陀洹道果。如果他成功地證得了須陀洹道果,那幺他所獲得的稀有人生,以及得以聽聞正法的稀有機會就不會白費了。到時,他將不會再投生到四惡道,即地獄、畜生道、餓鬼道及阿修羅道。而且他肯定會在未來獲得最終的解脫。
即使是爲了獲得世間的成就,人們也都必須努力奮鬥。至于爲了獲得崇高的出世間成就,那應該付出多少努力呢?當然是需要更多的了。你應當記得,即使佛陀的某些大弟子也都需要非常精進地修行才能獲得解脫。舉例而言,拉達巴拉尊者 (Ven. Ratthapala)精進地修了漫長的十二年,而《中部‧拉達巴拉經》還把它形容爲「不久之後」。佛陀的獨生子羅候羅尊者 也必須奮鬥了十叁年才證得阿羅漢果。而我們又是誰,豈可只是修禅修了幾天或幾個月就感到失望?爲了獲得這崇高的出世間利益,我們必須付出最大的精進力;這就有如佛陀在《相應部‧因緣品》裏所說的:
「諸比丘,最高之法是不能透過下等的(精進)證得的,而是透過最高的(精進)才能證得最高之法。聖潔的生活是最殊勝的。現在導師已出現在你們的面前。所以,諸比丘,你們應當激起精進力,以便獲得未曾獲得之法、證得未曾證得之法、覺悟未曾覺悟之法。這樣我們在這世間的生命才不會毫無所得,而是有成果的。同樣地,即使我們所接受的衣、食、住、藥(四種)必需品是微薄的,都會對施主們非常有益及有成果。爲了這一點,諸比丘,你們必須如此訓練自己:爲了自己的利益,我必須毫不厭倦地奮鬥;爲了別人的利益,我必須毫不厭倦地奮鬥;爲了(自己與別人)兩者的利益,我必須毫不厭倦地奮鬥。」
因此,爲了自己與別人的利益,我們必須很有毅力地堅持下去,不斷地爲聖潔的目標而奮鬥,直到這一生的最後一口氣都絕不放棄。
在此,且讓我以《法句經》的一首偈來結束今天的開示:
「智者精進于禅修的一天,
好過怠惰之人無自製無慧的百年生命。」
在此,「自製」是指近行定及安止定,而「慧」則是指觀智及道智。若人以近行定或安止定爲基礎來修行觀禅,他就會證得觀智。修觀禅越多,他就會看到諸行法更多的過患,而自然地對它們感到厭離。當其觀智成熟時,他就會先證得須陀洹道,而從那一刻開始,就不會再墮入四惡道。若能更進一步地證得斯陀含道,他的欲欲結及瞋恨結就會被減弱。若能更進一步地證得阿那含道,在來世他將會脫離十一個欲界。若能夠證得最高的聖道,即阿羅漢道,他就會解脫欲、色及無色叁界,而在死時證入般涅槃。這是爲何「智者精進于禅修的一天,好過怠惰之人無自製無慧的百年生命。」
願你們過個具足戒行、明智及禅修的一生。
回首頁 附錄:有關欲樂的譬喻
摘自《中部.波達利亞經》
一、骨頭的譬喻
有一次,佛陀向波達利亞居士(Potaliya)說:
「居士,假設有一只遭受到饑餓與軟弱無力困擾的狗在一個屠夫的店外等著。當時,熟練的屠夫或其學徒就會砍了一塊沾滿血但無肉的骨頭,把它丟給那只狗。居士,你認爲怎樣?那只狗是否能夠通過咬那支沾滿血但無肉的骨頭,而去除饑餓與軟弱無力?」
「不能,尊者。爲什幺呢?因爲那支骨頭只是一支沾滿血但無肉的骨頭。該狗最終將會感到疲累與失望。」
「同樣地,居士,聖弟子如此思惟:『世尊把各種欲樂譬喻爲骨頭;它們帶來許多的痛苦及失…
《去塵除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