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去尘除垢▪P11

  ..续本文上一页家生活出家真正所追求的目标时,即停止努力,不再前进。反之,如果你们无法轻易地在禅修当中获得很大的进展,你们也不应就此感到沮丧、气馁。禅修者禅修的进度快慢关系到他在过去世所累积的波罗蜜、五根成熟的程度,以及今生的努力。你们应当谨记,禅修并非比赛,所以不应在你们之间作比较。认为自己的修行比别人好是我慢;认为自己的修行跟别人相等是我慢;认为自己的修行比别人差也是我慢。在禅修当中,只有自己的戒清净、心清净及见清净才是重要的。只要是真诚地尽了最大的努力修禅,你们已经是以个人最快的速度向前迈进。

  你们应当保持一颗不执着的心来禅修。在修行导向不执着、厌离与解脱的戒定慧三学时,如果你们是抱着一颗充满执着的心来实行,那你们是不可能证得圣洁的目标的。反之,修得更多你们就离开那目标更远。所以,你们的责任只是全心全意地,以一颗对法至诚恭敬的心来修禅,而让禅修的成果依照因果的法则自动到来。对于这一点,佛陀在《增支部》里已经描述得很清楚;他说:

  「诸比丘,农夫有三项紧急的任务。是哪三项?

  在此,诸比丘,农夫必须赶快耕好农地。过后他必须赶快播下种子。过后他必须赶快把水引进农地,然后再把水源切断。这些是他的三项紧急任务。

  但是,诸比丘,那农夫并没有神力或权力可以这幺说:『让我的农作物在今天就长出来;在明天就结果;在后天就成熟。』这是不可能的。只有适当的时刻才能令到它们如此(成长、结果及成熟)。

  同样地,比丘也有三项紧急的任务。是哪三项?那即是修行增上戒、增上心及增上慧。这些是他的三项紧急任务。

  但是,那比丘并没有神力或权力可以这幺说:『让我的心在今天,或在明天,或在后天就解脱诸漏,不再有任何执取。』这是不可能的。只有在他修行三学至适当的时候才能令到他的心获得解脱。

  所以,诸比丘,你们必须如此训练自己:我们必须拥有极强的善欲去实行这(戒定慧)三学。你们应当如是训练自己。」

  同样是在《增支部》里,佛陀说进展可分为四种,即:(一)进展辛苦、通达缓慢;(二)进展辛苦、通达迅速;(三)进展轻易、通达缓慢;(四)进展轻易、通达迅速。如果你是属于进展轻易、通达迅速的那种人,那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了。但如果不幸地你是属于进展辛苦、通达缓慢的那种人,你也不应感到气馁,因为你还是有进展。比进展缓慢更糟的是不乐于禅修,因为不修禅的人根本就不会有任何进展。

  除了佛陀所教的戒定慧三学之外,你们是否晓得有什幺方法能够引导你们至断除生死轮回、断除一切苦?没有!因为没有修禅的话人们就不会获得智慧;这就有如佛陀在《法句经》偈二八二里所说的:

  「智慧生于禅修之中,无禅修智慧即退失;

  知晓此二得失之道,且实践以令慧增长。」

  由于戒定慧三学是唯一趣向解脱的道路,所以你并没有任何其它的选择,而只好不断地修禅,修禅,再修禅。除了睡觉的时间之外,你必须持续不断地修禅。你应该尽力保持正念。没有任何向善的努力是白费的。如果你以正确的态度修禅一小时,你就获得了一小时的波罗蜜。如果你修了一天、一月、一年或更久,你就累积了相等于你所付出的努力的波罗蜜。只要保持正确的态度来修禅,你修得更多,心就会越来越清净,而你的烦恼也随之渐渐地退失;这就有如佛陀在《增支部》里形容的一般:

  「就有如木匠或木匠的助手看到自己的斧头把柄上留着自己的手指印时,并不会因此而知道:『今天我已经把斧头把柄磨损了这幺多,昨天则磨损了这幺多,另一天又磨损了这幺多。』反之,只会因它已被磨损了而知道它已被磨损了。同样地,诸比丘,全心全意地在生活中投入于培育心的比丘并不会知道:『今天诸漏已减少了这幺多,昨天则减少了这幺多,另一天又减少了这幺多。』反之,只会因它已减少了而知道它已减少了。

  就有如一艘船在冬天时搁浅在岸边搁了六个月,帆索受到风吹日晒,而在雨季时被雨淋湿,重得垂了下来时,即会很容易地变弱及腐坏。同样地,诸比丘,全心全意地在生活中投入于培育心的比丘的诸结 会很容易地变弱及被破坏。」

  所以你不需要担心何时自己才会证悟涅槃。只要你不断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肯定的,在未来总有一天你会达到那圣洁的目标。况且四圣谛是最值得我们追求,以便得以知见它的。为什幺呢?从以下佛陀在《相应部》里所说的话当中,你就可以明了其因何在:

  「诸比丘,如果有一个人的寿命是一百年,而且他会活到一百岁,而他们向他说:『善士,来吧!他们将在早上用一百枝鎗刺你,在中午及傍晚时也是如此(各以一百枝鎗刺你)。善士,你的寿命是一百年,而且会活到一百岁,在每天受到三百枝槍刺戳之下,一百年之后你就会彻知未曾得知的四圣谛。』

  诸比丘,即使是如此,良家子弟为了获得真正有价值之法,也会心甘情愿地接受那种折磨。诸比丘,生死轮回的起点是不可得知的。第一次被鎗、剑及斧砍伤或刺伤而遭受痛苦的体验是不可得知的。然而,诸比丘,我没有说必须遭受如此的痛苦与忧愁才能知见四圣谛,反之,我说是可以愉悦地知见它们的。所以,诸比丘,为了体证『这是苦』就必须付出努力;为了体证『这是苦的因』就必须付出努力;为了体证『这是苦的止息』就必须付出努力;为了体证『这是趣向苦的止息之道』就必须付出努力。」

  为了更进一步描述为何把一世人的时间都用来修行戒定慧三学是非常值得之事,我应当在此引用《相应部》里的另一部经:

  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附近给孤独长者的袛园精舍。当时,世尊以指甲挑起了一点泥土,说道:「诸比丘,你们认为是哪一者比较多?是我指甲上的泥土比较多,还是大地的泥土比较多?」

  「世尊,这大地的泥土肯定比较多。跟大地的泥土比较起来,(世尊指甲上的)一小点泥土还不足于它的百份之一,千份之一,或十万份之一。」

  「如是,诸比丘,对于一位拥有正见与觉悟的圣弟子来说,已完全被消灭的痛苦的份量比较多。跟这些已完全被消灭的痛苦比较起来,所剩下的痛苦是微不足道的,甚至不足于它们的百份之一,千份之一,或十万份之一,因为他(须陀洹圣者)最多只会再投生七次。

  诸比丘,证悟法的利益是如此的巨大;获得法眼的利益是如此的巨大。」

  因此,每一位禅修者都必须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以便能够在今世最少证得须陀洹道果。如果他成功地证得了须陀洹道果,那幺他所获得的稀有人生,以及得以听闻正法的稀有机会就不会白费了。到时,他将不会再投生到四恶道,即地狱、畜生道、饿鬼道及阿修罗道。而且他肯定会在未来获得最终的解脱。

  即使是为了获得世间的成就,人们也都必须努力奋斗。至于为了获得崇高的出世间成就,那应该付出多少努力呢?当然是需要更多的了。你应当记得,即使佛陀的某些大弟子也都需要非常精进地修行才能获得解脱。举例而言,拉达巴拉尊者 (Ven. Ratthapala)精进地修了漫长的十二年,而《中部‧拉达巴拉经》还把它形容为「不久之后」。佛陀的独生子罗候罗尊者 也必须奋斗了十三年才证得阿罗汉果。而我们又是谁,岂可只是修禅修了几天或几个月就感到失望?为了获得这崇高的出世间利益,我们必须付出最大的精进力;这就有如佛陀在《相应部‧因缘品》里所说的:

  「诸比丘,最高之法是不能透过下等的(精进)证得的,而是透过最高的(精进)才能证得最高之法。圣洁的生活是最殊胜的。现在导师已出现在你们的面前。所以,诸比丘,你们应当激起精进力,以便获得未曾获得之法、证得未曾证得之法、觉悟未曾觉悟之法。这样我们在这世间的生命才不会毫无所得,而是有成果的。同样地,即使我们所接受的衣、食、住、药(四种)必需品是微薄的,都会对施主们非常有益及有成果。为了这一点,诸比丘,你们必须如此训练自己:为了自己的利益,我必须毫不厌倦地奋斗;为了别人的利益,我必须毫不厌倦地奋斗;为了(自己与别人)两者的利益,我必须毫不厌倦地奋斗。」

  因此,为了自己与别人的利益,我们必须很有毅力地坚持下去,不断地为圣洁的目标而奋斗,直到这一生的最后一口气都绝不放弃。

  在此,且让我以《法句经》的一首偈来结束今天的开示:

  「智者精进于禅修的一天,

  好过怠惰之人无自制无慧的百年生命。」

  在此,「自制」是指近行定及安止定,而「慧」则是指观智及道智。若人以近行定或安止定为基础来修行观禅,他就会证得观智。修观禅越多,他就会看到诸行法更多的过患,而自然地对它们感到厌离。当其观智成熟时,他就会先证得须陀洹道,而从那一刻开始,就不会再堕入四恶道。若能更进一步地证得斯陀含道,他的欲欲结及瞋恨结就会被减弱。若能更进一步地证得阿那含道,在来世他将会脱离十一个欲界。若能够证得最高的圣道,即阿罗汉道,他就会解脱欲、色及无色三界,而在死时证入般涅槃。这是为何「智者精进于禅修的一天,好过怠惰之人无自制无慧的百年生命。」

  愿你们过个具足戒行、明智及禅修的一生。

  

  回首页 附录:有关欲乐的譬喻

  摘自《中部.波达利亚经》

  一、骨头的譬喻

  有一次,佛陀向波达利亚居士(Potaliya)说:

  「居士,假设有一只遭受到饥饿与软弱无力困扰的狗在一个屠夫的店外等着。当时,熟练的屠夫或其学徒就会砍了一块沾满血但无肉的骨头,把它丢给那只狗。居士,你认为怎样?那只狗是否能够通过咬那支沾满血但无肉的骨头,而去除饥饿与软弱无力?」

  「不能,尊者。为什幺呢?因为那支骨头只是一支沾满血但无肉的骨头。该狗最终将会感到疲累与失望。」

  「同样地,居士,圣弟子如此思惟:『世尊把各种欲乐譬喻为骨头;它们带来许多的痛苦及失…

《去尘除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观察缘起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