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去塵除垢▪P3

  ..續本文上一頁,即使只是一個不善心也如此強大與恐怖。而我們在一天中生起的是善心比較多,還是不善心比較多呢?請想一想。而你認爲自己是否肯定不會在來世投生到惡趣呢?請想一想。想必你也早已知道,提婆達多原本是擁有四禅八定及五種世間神通的比丘,但是最終還是因爲惡業而墮入阿鼻地獄。而你現在是否擁有四禅八定及五種世間神通呢?

   所以,爲了自己的幸福,即使你無法時時刻刻都保持正念,你也應當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嘗試在一天當中的每一剎那裏,無論是走著,或站著,或坐著,或躺著,都保持正念。你應當依照現在所修的業處,時常都保持正念于息,或四大,或叁十二身分,或遍處,或名色法,或緣起支。如果你如此持續不斷地修行,由于不斷重複的力量,你的定力與正念將會變得越來越強。這就有如煮水一般。如果你在煮一鍋水時只是煮了幾分鍾,然後就停止不煮,讓它冷卻。在第二次時,你也只是煮了幾分鍾,然後就停止不煮,讓它冷卻。即使你如此煮那鍋水煮了一百次或一千次,那水都不可能達到沸騰點。同樣地,如果你修禅只是修了幾個星期或幾個月,然後就回去,而沒有繼續修禅。第二次修禅時,你也只是修了幾個星期或幾個月,然後就回去,而沒有繼續修禅。而且,如果你只是在坐禅的時間修禅,在坐禅時間之外則忙碌其它事情,那就更糟了。即使你如此修了一輩子,你都可能不會證得任何聖道、聖果。但如果你具有恭敬心且持續不斷地修許多個月,或許多年,你就可能會達到目標。所以,如果你是真的爲自己的幸福著想,我想你應當懂得該怎幺做。

  回首頁 二、瞋恨

   在《相應部》裏,佛陀舉了以下的譬喻來形容瞋恨:

   「如果有一鍋被燒得沸騰火滾的水,視力正常的人照看它時也不能正確地認出及看清自己臉的倒影。同樣地,當人的心受到瞋恨控製、受到瞋恨擊敗時,他不能正確地看清如何脫離已生起的瞋恨。所以他不能知曉對自己真正的利益、對別人的利益,以及兩者的利益;而即使很久以前已背熟的經文也記不起來了,更別說是還未背熟的經文。」

   在《增支部.一集》裏,佛陀如此說:

   「諸比丘,我不見有任何一法會像醜惡相一般如此有能力導致未生起的瞋恨生起,或增長已生起的瞋恨。

   對于不如理作意醜惡相之人,若瞋恨還未生起即會生起,若已生起即會增強與增長。」

   「諸比丘,我不見有任何一法會像慈心解脫 一般如此有能力阻止未生起的瞋恨生起,或斷除已生起的瞋恨。

   對于如理作意慈愛之人,若瞋恨還未生起即不會生起,若已生起即會被斷除。」

  《增支部.五集》裏《降伏瞋恨經》的開示如下:

   「諸比丘,有五種降伏瞋恨的方法。當比丘心中生起瞋恨時,他必須以這五種方法來將瞋恨徹底降伏。是哪五種方法呢?

  心中生起瞋恨時,他應當修行慈心觀……應當修行悲心觀……應當修行舍心觀……應當忘掉及不思惟能引起瞋恨的目標……應當思惟每個人的業是自己的財産……他應當如此降伏瞋恨。這就是降伏瞋恨的五種方法。每當比丘心中生起瞋恨時,他必須將瞋恨徹底降伏。」

   一般上,瞋恨可分爲兩種,即暴力性的和憂郁性的瞋恨。對于克服第一種瞋恨,培育慈愛是最佳的方法,因爲它們是兩個極端,是不兼容的。由于在同一個剎那裏只能有一心生起,所以當慈心生起時,瞋恨心是不能生起的,反之也是如此。所以,只要你心懷慈愛,瞋恨就無法生起。如果你時常培育慈愛,久而久之它就會屬于你的性格的一部份。到那時候,你就不容易生氣。這是以相對的素質克服瞋恨的方法。

  在此,我想要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如何以上述經文中提到的「忘掉及不思惟能引起瞋恨的目標」的方法克服瞋恨。假設你在路上看到一堆很臭的糞,你是否需要把它拿起來放在袋子裏,然後不停地生它的氣,罵它爲何那幺臭,氣它爲何弄髒了你的衣?那當然是完全沒有必要的。你只需從它的旁邊走過去,理都不必理它。同樣地,愚蠢的壞人就好象是一堆很臭的糞,你根本不必挂念著他,自找麻煩,損己而不利人。你應當想一想,生氣是否對禅修有幫助?如果有的話你就生氣吧。但這是不可能的。那幺,爲什幺還要生氣呢?

  對于憂郁性的瞋恨,即包括一切的憂愁、傷心、悲泣、絕望等,你也應當如此思惟。也就是說,如果憂郁對禅修有幫助的話,你就應該憂郁。然而,憂郁不但對禅修沒有幫助,而且有害。所以,爲何我們要愚蠢到使自己陷入絕對有害無益的憂郁當中呢?佛陀、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等阿羅漢及阿那含聖者都不會憂愁、傷心、悲泣與絕望的。爲何我們不向這些智者學習呢?總之,憂愁、傷心、悲泣與絕望是弱者所做的事,是沒有學習的價值的。

   再者,《念處經》的注釋提及有六種法是有助于斷除瞋恨的,即:

   一、學習慈心觀;

   二、投入于修行慈心觀;

   叁、思惟自己是自己的業的主人及繼承人;

   四、時常做(有助于斷除瞋恨的)思惟;

   五、結交善知識;

   六、適當的言談。

   《清淨道論》的第九章很詳細地解釋如何克服瞋恨。由于知道其中所提及對治瞋恨的方法是很有助益的,所以我應當在此把它們提出來:

  《清淨道論》摘要──去除瞋恨

   當他心向一位可厭者散播慈愛時,如果由于憶及那人所造的過失而生起瞋恨,他應當不斷重複地以先前提及的任何一種人(即:可親者,或極親愛者,或無好惡感者)爲對象而進入慈心(禅那),而每次從(禅那)出定後,再向那人(可厭者)散播慈愛。

   但如果在他如此努力之下,它(瞋恨)還不止息,那幺:

   且讓他省思鋸子,

   及諸如此類的例子,

   而不斷地奮鬥精進,

   以便把瞋恨遠遠地丟棄在後。

   他應當如此訓誡自己:現在,你這生氣的人,世尊不是如此說的嗎?──「諸比丘,即使衆強盜以一把有兩個把手的鋸子很殘忍地、逐一地鋸掉你的肢體,任何因此而于心中懷恨的人即是沒有實行我的教法。」(《中部》i,129)而且:

   以瞋報瞋回應發怒者,

   則比先發怒更爲糟糕;

   別瞋怒地回應發怒者,

   以便戰勝那難勝之戰。

   在覺知他人的瞋怒時,

   還能正念地保持平靜的人,

   是促進自他兩者幸福之人。(《相應部》i,162)

  

   而且:「諸比丘,有七件發生于無論是男性或女性瞋怒者的事,能使(他的)敵人感到高興。是哪七件事?于此,諸比丘,敵人希望他的敵人如此:『讓他醜陋。』爲什幺呢?因爲敵人不會因爲他的敵人美麗而感到高興。如今,此發怒者是瞋恨的受害者,受到瞋恨控製;雖然他沐了浴,塗了油,修飾了頭發與胡須,以及穿了潔白色的服裝,但他還是很醜,因爲他是瞋恨的受害者。這是第一件發生于無論是男性或女性瞋怒者,而能使敵人感到高興的事。再者,敵人希望他的敵人如此:『讓他痛苦地躺著。』……『讓他不會多財。』……『讓他不會發達。』……『讓他不會出名。』……『讓他沒有朋友。』……『讓他在身體毀壞而死之後,不會投生到天界善趣。』 爲什幺如此呢?因爲敵人不會因爲他的敵人投生到善趣而感到高興。如今,此發怒者是瞋恨的受害者,受到瞋恨控製;他于身、口、意造作惡業。如此地于身、口、意造作惡業,在身體毀壞而死之後,他投生到惡道、惡趣、墮處、地獄,因爲他是瞋恨的受害者。」(《增支部》iv,94)以及:「我說,有如一塊取自火葬臺的木頭,兩端都被燒焦了,而中間又沾糞發臭,即不適于作爲村子裏的(建築)木料,也不適于作爲森林裏的(建築)木料;而此人即是如此。」(《增支部》ii,95;《如是語》90)現在,如果你生氣,你就是沒有實行佛陀教法的人;通過以相同的(瞋恨)回應發怒者,你比那發怒者更爲糟糕,而且不能戰勝難勝之戰;你對自己所做的是幫助你的敵人的事;而且你將有如一塊火葬臺的木頭一般。

   若他如此努力精進時,瞋恨被鎮伏了,那就很好。若不是的話,他就應回憶該人某些在憶及時能激起信心的清淨且有自製之處,以消除怒氣。

   這是因爲某人可能在身體行爲方面擁有衆人皆知的良好自製,能在執行巨大任務時抑製自己(的身體行爲),盡管言語與內心的行爲並無自製。如是,應當不理後者,而只回憶其身體行爲方面的自製。

   另一人則可能在言語行爲方面擁有衆人皆知的良好自製;他可能天生善于和氣地迎接他人、善于交談、友善、開明、言語恭敬有禮,或許還能以動聽的聲音開示佛法,以完美的句子詳細地解釋佛法,盡管他的身體與內心的行爲並無自製。如是,應當不理後者,而只回憶其言語行爲方面的自製。

   更有另一人可能在內心行爲方面擁有良好的自製,而他在禮拜佛塔等時的自製是衆人皆知的。因爲內心沒有自製的人在頂禮佛塔,或菩提樹,或長老們時,他不細心地做,而且心散亂或打瞌睡地坐在講堂裏;反之,擁有良好內心自製的人在頂禮時很細心,聽法時專心聆聽,把它謹記于心,而且從他的身體或言語上表現出其內心的信心。所以另一人可能在內心行爲方面擁有良好的自製,盡管其身體及言語的行爲並無自製。如是,應當不理後者,而回憶其內心行爲方面的自製。

   然而,可能又有另一人在這叁方面裏並沒有任何一方面是有自製的。那幺,即應當如此激起對該人的悲愍心:現在,雖然他在人間裏四處遊走,但在過了一些日子之後,他將會發現自己(已墮入)八大地獄或十六主要地獄 (之一)。因爲怒氣也能夠透過悲心而消除(所以應當激起悲愍心)。

   也可能有另一人在所有叁方面都有良好的自製。如是,他可于那人所擁有的這叁方面當中,憶起他所喜歡的其中一個,因爲對這種人培育慈愛是容易的。

   爲了使它的意義更清楚,應當完整地引用下述出自(《增支部》)「五集」的經:「諸比丘,有五種去除瞋恨的方法;通過它們,生起于比丘(心中)的瞋恨即…

《去塵除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觀察緣起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