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去尘除垢▪P2

  ..续本文上一页下……世尊曾经说过:『来吧,诸比丘,守护你的(六)根之门。当眼睛看见东西时,不要执取它的整体形相,也不要执取它的细部特征。因为对于任何不守护眼根而住的人,贪欲及忧伤等不善恶法就会侵入他的心。所以应当为了控制它而修行,守护它及达到能够控制它。当耳朵听到声音时……当鼻子闻到气味时……当舌头尝到滋味时……当身体触到物体时……当心识认知心的目标时,不要执取它的整体形相,也不要执取它的细部特征。因为对于任何不守护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而住的人,贪欲及忧伤等不善恶法就会侵入他的心。所以应当为了控制它而修行,守护它及达到能够控制它。』这是为何这些……年轻比丘能够完整且圆满地修习梵行直至命终。」

   这是佛陀在许多部经里教导守护六根门的方法。众比丘应当如此守护他们的六根门,而女众也应当如此守护她们的六根门。

   为了更进一步地指出守护六根门的重要性,我应当于此引用《增支部》的第一部经。于该经中,佛陀如此说:

   「诸比丘,我不见有任何其它颜色会比女人的颜色更能导致男人的心疯狂。诸比丘,女人的颜色的确能令男人的心着迷。诸比丘,我不见有任何其它声音会比女人的声音更能导致男人的心疯狂。诸比丘,女人的声音的确能令男人的心着迷。

   诸比丘,我不见有任何其它气味……味道……触觉会比女人的气味……味道……触觉更能导致男人的心疯狂。诸比丘,女人的气味……味道……触觉的确能令男人的心着迷。

   诸比丘,我不见有任何其它颜色、声音、气味、味道及触觉会比男人的颜色、声音、气味、味道及触觉更能导致女人的心疯狂。诸比丘,男人的颜色、声音、气味、味道及触觉的确能令女人的心着迷。」

   所以你应当很有正念地守护六根门。如果你能够时时刻刻地对自己的业处保持正念,那是最好不过的了,因为如此你就能够很好地守护自己的六根门。如果你是在修行安般念,你不应该对息感到厌倦,因为它就好象是你最好的朋友,正在帮你去除诸烦恼。所以你应该恭敬地对待它。如果你如此实行,你即是在向法致敬,而因此是虔诚的佛弟子。

   于此,我应当为你们引用一部出自《相应部.大品》的经,以显示如何才能作为一位虔诚、依法而活的佛弟子。于该经中,佛陀如此说:

   「诸比丘,有一次,有一只母鹰突然间飞冲而下,抓走了一只鹌鹑。诸比丘,当时,在被母鹰带走时,那鹌鹑哀哭道:『这只是我的不幸及缺少福报!(我应有此报,)因为我离开了自己寻食的范围,而侵入别人的地界。如果我今天还保持自己祖先的本行,即使这母鹰要跟我打斗,牠也根本不是我的对手。』

   『鹌鹑,那寻食的范围是什幺?而你祖先的本行又是什幺?』

   『那是被犁车耕过的田地,一处充满泥块之地。』

   诸比丘,当时那母鹰也不坚持要说自己的力量,也不愿跟鹌鹑争论自己的力量,而放开了那只鹌鹑,说道:『去吧,鹌鹑,但即使你去到那边,你也是逃不过我的!』

   所以,诸比丘,那只鹌鹑就去到一块被耕过的田地,一处充满泥块之地,而站在一大泥块之上,向那母鹰挑战地说:『现在来吧,你这只老鹰!现在来吧,你这只老鹰!』

   诸比丘,当时那母鹰也不坚持要说自己的力量,也不愿跟鹌鹑争论自己的力量,(只是)伸展了自己的双翼,就向那只鹌鹑飞冲下去。

   然而,诸比丘,当那鹌鹑知道该母鹰已经太过接近牠时,牠即闪身躲在那泥块之下。诸比丘,当时那母鹰即迎胸撞碎在那泥块上面。

   所以,诸比丘,当人离开了自己寻食的范围,而侵入别人的地界时即会如此。因此,诸比丘,你们不应离开自己寻食的范围,而侵入别人的地界。诸比丘,对于那些如此游荡之人,魔王就有机可趁。于他们当中,魔王将会找到立足处。

   诸比丘,对于比丘来说,什幺不是自己寻食的范围,而是别人的地界?那即是五种欲乐。是哪五种?

   由眼识知、可欲、吸引人、可喜、愉悦、充满贪欲及诱惑的颜色。由耳识知……由鼻识知……由舌识知……由身识知、可欲、吸引人、可喜、愉悦、充满贪欲及诱惑的声音……气味……味道……触觉。诸比丘,对于比丘来说,这不是自己寻食的范围,而是别人的地界。

   诸比丘,你们应当在自己寻食范围之内游走,保持你们祖先的本行。对于那些在自己寻食范围之内游走,保持自己祖先本行的人,魔王就无机可趁。于他们当中,魔王将找不到立足处。

   诸比丘,什幺是比丘自己寻食的范围?什幺是他祖先的本行?那即是四念处。」

  

   因此,如果你能够修行观禅,你就应当时时刻刻培育四念处。换言之,你应该观照内、外、过去、未来及现在名色法的特相或共相。如果你如此修行,你即是依佛陀的教导过活。如果你还是在修属于身念处的安般念,你也是在依佛陀的教导过活。

  四、饮食适量

   在《中部.一切漏经》里,佛陀如此说:

   「他如何适量地饮食?于此,比丘在如理地思惟之后才饮食:不是为了玩乐、不是为了麻醉、不是为了魅力、不是为了装饰身体,而只是为了维持与延续这色身,为了去除身体的苦难,为了帮助修习清净的梵行,思惟:『如此我就能去除饥饿的旧苦,并且不引发过饱的新苦,我将得以继续无过且安稳舒适地存活。』」

  五、结交善知识

   关于结交善知识,我应当引用《相应部.大品》里的另一部经:

   一时,世尊住在释迦国沙卡拉市(Sakkara)释迦族之处。当时,阿难尊者前往世尊之处,顶礼之后坐在一旁。坐在那里时,阿难尊者向世尊说:「世尊,这梵行有一半是(依靠)结交善知识、与善知识结伴、与善知识相处。」

   「阿难,别这幺说。阿难,别这幺说。应是整个梵行都是(依靠)结交善知识、与善知识结伴、与善知识相处。阿难,对于一位以善知识为友、同伴、同处者的比丘,可预期他将会严肃地修行与培育八圣道。……通过视我为善知识,必须遭受生的诸有情得以解脱生;必须遭受老的诸有情得以解脱老;必须遭受死的诸有情得以解脱死;必须遭受愁、悲、苦、忧、恼的诸有情得以解脱它们。

   如此,阿难,当知为何整个梵行都是(依靠)结交善知识、与善知识结伴、与善知识相处。」

   再者,在《如是语.第二学者经》里,佛陀如此说:

   「诸比丘,关于诸多的外在因素当中,我不见有任何一法会像结交善知识一般对还未达到圆满、而期望达到脱离束缚的至上安全处的有学圣者如此有助益。诸比丘,与善知识为友的比丘能断除不善法及培育善法。」

   当比丘结交善知识,

   而且具备恭敬之心,

   依其友之劝导实行,

   正念与明觉地观照,

   他就有可能渐次地

   证得一切结之灭尽。

  六、适当的言谈

   在《中部.大空经》里,佛陀如此说:

   「比丘如此安住时,若其心倾向于说话,他下定决心不说这些话:『这些话低劣、可厌、粗俗、卑鄙、无益、及不能导向厌离、离欲、灭尽、寂静、上等智、菩提、与涅槃;这些话是谈王、盗贼、大臣、军队、危难、战争、食物、饮品、衣服、床、花饰、香水、亲戚、车乘、村子、城镇、都市、国家、女人、英雄、街道、井、死人、琐碎事、世界的起源、海的起源、事情是否是如此。这些话我都不说。』如是,他对这些拥有完全的明觉。

   反之,他下定决心:『我当说与消除贪欲有关,有助于解脱心,能导向厌离、离欲、灭尽、寂静、上等智、菩提与涅槃的言语,那即是:少欲论、知足论、离群隐居论、远离社群论、精进事论、持戒论、定力论、智慧论、解脱论及解脱智见论。』如是,他对这些拥有完全的明觉。」

  其它方法

   以上是六件有助于断除欲欲的法。除了这些之外,一境性禅支、念根及念觉支也都有助于克服欲欲。

   在此,我应当引用《相应部.大品》中的一部经,以显示应该如何培育正念:

   一时,世尊住在孙霸国(Sumbha)孙霸人的舍达卡市(Sedaka)。在该处,世尊向众比丘说道:

   「诸比丘,假如有一大群人聚在一起,大声喊道:『那美丽的皇后!那美丽的皇后!』而假如那皇后又极善于跳舞及唱歌,更大群的人将会聚在一起,大声喊道:『那美丽的皇后正在跳舞,正在唱歌!』

   当时来了一位想活不想死、希望快乐而厌恶痛苦的男人。而人们向他说:『你这男人,看这里!这里有一个添满油至碗口的碗。你必须拿着它走在那一大群人与皇后之间。有个高举利剑的男人将会跟在你后面,无论是在哪里,只要你令那油掉了一滴出来,他就会在该地即刻斩掉你的头。』

   诸比丘,你们认为怎样?那人是否会不注意那碗油,而放逸地他顾?」

   「当然不会,世尊。」

   「诸比丘,我已举出这个譬喻以说明其含义。而它的含义是如此:『添满油的碗』一词代表身至念。

   因此,诸比丘,你们必须如此训练自己:「我们应当培育及多修身至念,以它作为管道、基础。应使它变得对我们有效、熟练,以及(令它)达到顶峰。」

   为了向你们说明为何我们必须在生命当中的每一剎那里都保持正念与精进,我应当引用《如是语.腐败心经》;于该经中,佛陀如此说:

   「于此,诸比丘,有人拥有腐败的心。在以我的心检查他的心之后,我知道假如此人在这一刻死去,他就会有如被(恶业)载到那里般堕入地狱。那是什幺缘故?这是因为他的心腐败。即是因为心的腐败,有些在这里的众生,当身体毁坏而死之后,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

   在此,我应再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上述的经文。假如有一位男人看到一个漂亮的女人,而心想:「啊,这女人的脸多幺美丽!啊,这女人的手多幺细致!」等等。而假如他在那一刻死去,他就会堕入恶趣。同样地,如果一位女人在看到男人而生起贪念时死去,她也会堕入恶趣。无论在何时,如果有人在生起贪、瞋等不善心时死去,他都肯定会堕入恶趣。你看…

《去尘除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观察缘起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