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尘除垢
(修订版)
帕奥禅师英语讲述
寻法比丘中译
目 录
页
中译序 i
第一讲:如何克服五盖 1
序言 1
一、欲欲 3
二、瞋恨 15
三、昏沉与睡眠 32
四、掉举与追悔 39
五、疑 43
《沙门果经》及其注释的摘要 44
别在还未达到目标前停止 50
依法而活 55
第二讲:四种明觉 57
一、有益明觉 57
二、适宜明觉 58
三、行处明觉 60
四、无痴明觉 68
第三讲:持恒于圣洁的追求 71
附录:有关欲乐的譬喻 81
摘自《中部.波达利亚经》 81
摘自《中部.小行事经》 85
中译序
此书《去尘除垢》收集了帕奥禅师于1999年11月间第一次来马来西亚时所给的开示。其主旨是协助初修禅者对治在禅修时常会遇到的障碍,尤其是五盖,以及修禅时应当具备的正确态度。相信此书之实用内容对于虔诚向法的佛教徒来说,当可助他们清除某些趣向涅槃的障碍,而得以更顺利脱离苦海。
在修订此书时,除了改正一些错误之外,译者也为一些不易明白之处附上脚注,以及附上两节译自《中部》有关欲乐的譬喻于附录之中,希望这对众读者有所助益。
译者谨以翻译此书来礼敬世尊、正法与圣僧伽。愿世尊善说的正法宝藏得以久住于世。
在此,译者与他敬爱的母亲、长辈、亲人、朋友、所有的读者及一切众生分享翻译此书的功德,也把此功德回向予其已故的父亲。愿他们的随喜成为他们早日获得解脱的助缘。
希望此书能够成为各位禅修者的良伴,也希望大家早证菩提。
愿正法久住于世
中译者:寻法比丘
二○○○年四月廿日
重序于台湾佛教弘誓学院
如何克服五盖
序言
我们很高兴能够来这里跟大家分享佛法。在此,我应当给予你们三堂一系列的讲座,名为「如何克服五盖」。第一堂会在(三慧讲堂)这里讲,其余两堂则会在明天与后天在槟城佛学院讲。我至诚希望大家能够从这些开示当中获益。
如今我应当向你们解说如何对治成为许多禅修者大障碍的五盖。首先,我应当引用佛陀亲口所说的话,以指出为何克服五盖是很重要的。
在《增支部.五集》里,佛陀如此说:
「有五种心的污染;受到它们污染的心变得不柔软、不适业、不清澈明亮、不稳固,也不能精确地专注于断除诸漏 。这五种污染是什幺?它们是:欲欲 、瞋恨、昏沉与睡眠、掉举与追悔 、疑。
但如果心能够脱离这五种污染,它就会柔软、适业、清澈明亮、稳固,也能精确地专注于断除诸漏。对于上等根力能够证得的任何法,他都可以将心导向它,而如果诸缘具足的话,他将获得证悟的能力。」
在同一集的另一部经里,佛陀如此说:
「有五种减弱智慧的障碍、盖及心之瘤。是哪五个?
欲欲是一个减弱智慧的障碍、盖及心之瘤。瞋恨……昏沉与睡眠……掉举与追悔……疑是减弱智慧的障碍、盖及心之瘤。
若还未克服这五个,智慧因此缺少力量的比丘是不可能知晓自己真正的利益、别人的利益,以及两者的利益;他也没有能力证悟属于殊胜成就的超凡境界,即导致证悟圣果的智见。
但若比丘已克服了这五个减弱智慧的障碍、盖及心之瘤,他就能够知晓自己真正的利益、别人的利益,以及两者的利益;他也有能力证悟属于殊胜成就的超凡境界,即导致证悟圣果的智见。」
因此,为了达到每一位佛教徒的最终目标,即解脱生死轮回,我们必须克服这五盖。这是因为当心受到五盖之中的任何一个控制着时,心就无法专注。而没有定力的心是软弱且无力透视究竟名色法或五蕴的。然而,当心脱离了这五盖,它就会变得专注,且能如实知见诸法。所以,只有当你克服了五盖,达到心清净时,你才能更进一步地清净自己的见。这是为何我指导禅修者先修行止禅。
如今我应当逐一地解释如何克服五盖。
回首页 一、欲欲
在《相应部》里,佛陀举了以下的譬喻来形容欲欲:
「如果有一锅加满了红、黄、蓝或橙色(染料)的水,视力正常的人照看它时也不能正确地认出及看清自己脸的倒影。同样地,当人的心受到欲欲控制、受到欲欲击败时,他不能正确地看清如何脱离已生起的欲欲。所以他不能知晓自己真正的利益、别人的利益,以及两者的利益;而即使很久以前已背熟的经文也记不起来了,更别说是还未背熟的经文。」
一般上,初修禅者的心常受欲欲困扰。为什幺呢?因为他的心并不惯活于无欲乐的环境里。在他还没来修禅之前,他的心时常接触各式各样的欲乐目标,例如好看的电影、悦耳的音乐、美味的食物及快乐的社群生活。而他的心又极乐于其中。但现在并没有电影、音乐等以供取悦他的眼睛、耳朵等,因此他的心就有如一只被人从水中拿出来放在干燥地面上的鱼,痛苦地乱跳及渴望回去水中。如今,出入息就有如干燥的地面;对他那时常渴望欲乐的心来说,它实在是太枯燥无味了。在坐着时,他没有专注于气息,反而把大多数的时间花在回顾过去所享受的欲乐,或住在所期望获得的未来欲乐里。但这只是在浪费时间,根本无助于培育心。即使如此修行一辈子,他也不会有进步。所以,为了克服这点,他应当避免导致欲欲生起的因缘,而培育有助于去除欲欲之法。在《增支部.一集》里,佛陀如此说:
「诸比丘,我不见有任何一法会像净相(美丽之相)一般如此有能力导致未生起的欲欲生起,或增长已生起的欲欲。
对于不如理作意净相之人,若欲欲还未生起即会生起,若已生起即会增强与增长。」
「诸比丘,我不见有任何一法会像不净相(厌恶之相)一般如此有能力阻止未生起的欲欲生起,或断除已生起的欲欲。
对于如理作意不净相之人,若欲欲还未生起即不会生起,若已生起即会被断除。」
于此,不如理作意是无益的作意,是已进入邪道的作意。或者,它是视无常为常、视苦为乐、视无我为我及视不净为净的作意。如理作意则恰好与不如理作意相反,是如实地知见无常、苦、无我及不净。
在《如是语.第一学者经》里,佛陀如此说:
「诸比丘,关于诸多的内在因素当中,我不见有任何一法会像如理作意一般对还未达到圆满、而期望达到脱离束缚的至上安全处的有学圣者如此有助益。诸比丘,如理作意的比丘能断除不善法,而培育善法。」
对于有学圣者比丘,再无他法能像如理作意般有助于达到至上的目标。比丘睿智地奋斗,以达至灭尽一切苦。
再者,《念处经》的注释提及有六种法是有助于断除欲欲的,即:
一、学习不净观;
二、把自己投入于修行不净观;
三、守护诸根门;
四、饮食适量;
五、结交善知识;
六、适当的言谈。
一、学习不净观
二、把自己投入于修行不净观
关于首二项,不净观可分为两种:止禅的不净观及观禅的不净观。止禅的不净观又分为有生命体的不净观及无生命体的不净观。有生命体的不净观就是照见自己身体内在的三十二个部份,以及外在他人身体的三十二个部份等等,观察它们都是不清净、可厌恶的,如此就能去除对有情众生的贪爱。无生命体的不净观就是观察尸体的不净,先观察外在尸体的不净可厌,当定力加深,能够清楚地检查到寻、伺、喜、乐及一境性五禅支之后,再观察自己内在,省思:终有一天自己也会死亡,死后就像外在这具尸体一样可厌。定力加深时,就能见到自己的尸体。能够如此观察内外尸体的不净之后,就能观察自己所贪爱的有情众生之尸体,于是就能去除对有情众生的贪爱。然而,若要修行不净观或任何其它禅修业处,拥有由深定产生的光是必要的。
观禅的不净观是分析到究竟的色法之后,省思这些色法都与不净可厌的颜色、声音、气味等相关联;再者,身体中充满了各种虫,身体是虫的厕所、虫的医院、虫的坟场。如此观察内外的不净之后,就能去除对有情众生的贪爱。
三、守护诸根门
有一天,憍赏弥的乌提那王(King Udena)请教宾头罗巴拉多迦尊者(Venerable Pindola-Bharadvaja),问道:「巴拉多迦,怎幺会这样?这些年轻、黑发、充满青春、正值生命高峰、不曾享受过欲乐的年轻比丘是依靠什幺,而能够完整且圆满地修习梵行直至命终呢?」
「陛下,能知能见的阿罗汉、正等正觉者、世尊曾经说过:『来吧,诸比丘,对于任何年龄如自己的母亲的女人,当只视之为母亲;对于任何年龄如自己的姐妹的女人,当只视之为姐妹;对于任何年龄如自己的女儿的女人,当只视之为女儿。』这是为何这些年轻、黑发、充满青春、正值生命高峰、不曾享受过欲乐的年轻比丘能够完整且圆满地修习梵行直至命终。」
「巴拉多迦,但心是不稳定的。有时候他们会对他们视为母亲、姐妹及女儿的那些女人生起贪欲之念。是否有其它原因使这些……年轻比丘能够完整且圆满地修习梵行直至命终呢?」
「陛下……世尊曾经说过:『来吧,诸比丘,当观察这从脚底以上,从头顶以下,由皮包裹的身体为充满不净。于此身中有: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腱、骨、骨髓、肾、心脏、肝、膜、脾、肺、肠、肠间膜、胃中物、粪、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脂膏、唾、涕、关节滑液及尿。这是为何这些……年轻比丘能够完整且圆满地修习梵行直至命终。」
「巴拉多迦,对于那些有修身、戒、心及观智的比丘来说,这可能是容易的,但对于那些没有如此修行的比丘来说,这是很困难的。有时候,当人心想『我当视此为不净』时,却想它为美好的。是否有其它原因使这些……年轻比丘能够完整且圆满地修习梵行直至命终呢?」
「陛…
《去尘除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