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容易的。在这不可欲、不可喜、不可取的情况降临于我身上之前,且让我激起精进力以获得未曾获得之法,证得未曾证得之法,觉悟未曾觉悟之法,以便在拥有该法之后,甚至僧团分裂时我亦得以安乐地过活。』」
在《如是语.行经》(Itivuttaka, Cara Sutta)里,佛陀诠释何为懒惰的比丘,以及何为精进的比丘。在该经里,他说:
「诸比丘,若比丘在走着时生起了一个贪欲之念,或瞋恨之念,或伤害之念,而如果他接受它,不排斥它,不驱除它,不去掉它,也不终止它,如此缺少精进及不害怕为恶的比丘被称为恒常地懒惰与懈怠。若比丘在站立时……坐着时……躺卧时生起了一个贪欲之念,或瞋恨之念,或伤害之念,而如果他接受它,不排斥它,不驱除它,不去掉它,也不终止它,如此缺少精进及不害怕为恶的比丘被称为恒常地懒惰与懈怠。
反之,若比丘在走着时……站立时……坐着时……躺卧时生起了一个贪欲之念,或瞋恨之念,或伤害之念,如果他不接受它,而排斥它,驱除它,去掉它,且终止它,如此具备精进及害怕为恶的比丘被称为恒常地精进与坚定。
无论是行走或站立,坐着或躺卧,
任何想那邪恶及世俗之念的人,
他是在跟随邪道,贪恋虚妄之物。
这种比丘不能达到至上的涅槃。
无论是行走或站立,坐着或躺卧,
任何征服这些念头之人,
乐于去除这些念头。
这种比丘能够达到至上的涅槃。
身为比丘或比丘尼的我们是由在家信徒护持。在食用信徒供养的食物之后,却虚度此生的确是件可耻之事。所以我们必须有如佛陀所说般勇猛精进。
回首页 四、掉举与追悔
在《相应部》里,佛陀举了以下的譬喻来形容掉举与追悔:
「如果有一锅被风吹起涟漪而不断晃动的水,视力正常的人照看它时也不能正确地认出及看清自己脸的倒影。同样地,当人的心受到掉举与追悔控制、受到掉举与追悔击败时,他不能正确地看清如何脱离已生起的掉举与追悔。所以他不能知晓对自己真正的利益、对别人的利益,以及两者的利益;而即使很久以前已背熟的经文也记不起来了,更别说是还未背熟的经文。」
在《增支部.一集》里,佛陀如此说:
「诸比丘,我不见有任何一法像心不安宁般如此有能力导致未生起的掉举与追悔生起,或增长已生起的掉举与追悔。
对于心受困扰之人,若掉举与追悔还未生起即会生起,若已生起即会增强与增长。」
「诸比丘,我不见有任何一法像心之轻安一般如此有能力阻止未生起的掉举与追悔生起,或断除已生起的掉举与追悔。
对于心轻安之人,若掉举与追悔还未生起即不会生起,若已生起即会被断除。」
《念处经》的注释提及有六种法是有助于断除掉举与追悔的,即:
一、知识;
二、发问;
三、了解戒律;
四、跟年长且对戒律等修行更有经验者相处;
五、结交善知识;
六、适当的言谈。
在解释时,该注释说:
「对于学习一、二、三、四或五部尼柯耶的意义及语法的人,掉举与追悔即会消失。这是人们如何通过「知识」克服掉举与追悔。「发问」则是:多问什幺在戒律上是适当及不适当的。对于如此做的人,掉举与追悔也会消失。对于通过实际运用及掌握僧团戒律的本质而精通戒律者,这两种恶法(掉举与追悔)即会消失。这即是「了解戒律」。「与更有经验者等相处」:去拜见及与僧团中具有道德的长老交谈。通过这些拜访,掉举与追悔即会消失。「结交善知识」:跟有如戒律第一的优婆离尊者一般精通戒律者结交。在这种群体当中,掉举与追悔即会消失。在此,「适当的言谈」是特别指讨论什幺在戒律上是适当及不适当的。通过这幺做,掉举与追悔即会消失。所以说这六种法有助于断除掉举与追悔,但通过这些法断除的掉举必须于未来证得阿罗汉道时才会完全根除而不再生起。另者,通过这些法断除的追悔必须于未来证得阿那含道时才会完全根除而不再生起。」
对于许多禅修者来说,掉举的确是个很大的障碍,尤其是来自大都会与城市的人。他们的心实在是很纷乱,甚至要专注一或两分钟也困难。由于自己的习惯,他们的心就像一只猴子般跳来跳去,没有一刻是宁静的。然而,即使如此想了一百年,他们将连一点进步都没有。因此,如果他们真的想要在禅修方面有进步,他们必须收摄及定下自己的心。除此之外再无他法。他们必须把一切大小杂念置之一旁,而就只做一件事,即专注于禅修业处。
在《弥醯经》(Meghiya Sutta)里,佛陀说比丘必须修行安般念以斩断纷乱的杂念。安般念如何斩断纷乱的杂念?在此,我应当举个譬喻来说明。
假设有位驯牛者捉到了一只野牛。当该驯牛者想要驯那只牛时,他会竖起一根稳固的柱子,再以一条坚韧的绳子把那只牛绑在那根柱子上。开始时,那只牛会很烦躁地走来走去。然而,由于牠被一条坚韧的绳子绑在柱子上,所以牠无法逃走,而只能不断地绕着那根柱子转。过了一些时候,由于感到疲倦,而且也已知道尝试逃走是无用的,牠将安静地坐在柱子旁边。如此,牠即已被驯服了。
于此,那野牛就好象未经训练且烦躁的心;柱子就好象出入息;坚韧的绳子就好象强而有力的正念。虽然开始时心很烦躁,但在不断地以正念把它紧系于气息之下,过了一段时候,它就会安静地停在息上。
因此,如果你的心的本性是散乱不安宁的,你就应该在每一种姿势里都持续不断地修行安般念。如果以对法至诚恭敬的心来如此修行,不久之后,你的心就会变得宁静及专注。这并不只是说说而已。从我指导禅修的经验当中,就有许多曾经无法停止纷乱思绪的禅修者,通过修行安般念而证得了禅那。而你也应该拥有自信可以办到这一点。
回首页 五、疑
在《相应部》里,佛陀举了以下的譬喻来形容疑:
「如果有一锅被搅拌得混浊的黄泥水,视力正常的人照看它时也不能正确地认出及看清自己脸的倒影。同样地,当人的心受到疑控制、受到疑击败时,他不能正确地看清如何脱离已生起的疑。所以他不能知晓对自己真正的利益、对别人的利益,以及两者的利益;而即使很久以前已背熟的经文也记不起来了,更别说是还未背熟的经文。」
在《增支部.一集》里,佛陀如此说:
「诸比丘,我不见有任何一法像不如理作意般如此有能力导致未生起的疑生起,或增长已生起的疑。
对于不如理作意之人,若疑还未生起即会生起,若已生起即会增强与增长。」
「诸比丘,我不见有任何一法像如理作意般如此有能力阻止未生起的疑生起,或断除已生起的疑。
对于如理作意之人,若疑还未生起即不会生起,若已生起即会被断除。」
在《念处经》的注释里提及有助于断除疑的六种法当中,首三个及最后两个跟断除掉举与追悔的相同。第四个则是:对佛法僧三宝坚定不移的信心。
人们可以通过这六法去除疑,但只有于未来证得须陀洹道(第一个圣道)时才能完全根除它,令它不能再生起。
《沙门果经》及其注释的摘要
我应当先举出《长部.沙门果经》的摘要;于该经中,佛陀向阿阇世王说:
「在去除了对世间的贪欲之后,他以无贪之心安住,清净自心令之无贪。在去除了瞋恨之后,他以慈心安住,慈爱地希望一切众生幸福;他清净自心令之无瞋。在去除了昏沉与睡眠之后,他安住于光明想,拥有正念与明觉;他清净自心令之无昏沉、无睡眠。在去除了掉举与追悔之后,他轻安地安住,拥有一颗宁静的心;他清净自心令之无掉举、无追悔。在去除了疑之后,他超越疑而安住,对善法不迷惑;他清净自心令之无疑。
大王,假设有人贷款做生意,而其生意又成功,令他在还清旧债之后,还有足够剩余的钱养活妻子。他将会思惟这点,而因此感到快乐及喜悦。
再者,大王,假设有人患了疾病,病得很严重,以致他失去食欲,体力衰退。过了一些时候,他将会从病患中复原,能够再享受食物及恢复体力。他将会思惟这点,而因此感到快乐及喜悦。
再者,大王,假设有人被关在监牢里。过了一些时候,他将会安全地被释放出牢,没有损失所拥有的财物。他将会思惟这点,而因此感到快乐及喜悦。
再者,大王,假设有人是个奴隶,不得独立,必须服从他人,不能随心所欲去任何地方。过了一些时候,他将会被解放而重获自由;他不需再服从他人,而是个可以随心所欲去任何地方的自由人。他将会思惟这点,而因此感到快乐及喜悦。
再者,大王,假设有个富翁走在一条缺乏食物、危险重重的荒凉道路上。过了一些时候,他将越过该荒凉之地,而顺利地达到安全、无危险的村子。他将会思惟这点,而因此感到快乐及喜悦。
同样地,大王,当比丘见到自己还未去除这五盖时,他视该情况为欠债、患病、受囚于监牢之内、身为奴隶及荒凉的道路。
然而,当见到自己已去除这五盖时,他视该情况为无债、无病、被释放出牢、不再为奴而得自由及安全之地。
当见到自己已去除这五盖时,愉悦就会生起。当他感到愉悦时,喜就会生起。当他的心充满喜时,身体就会轻安;身体轻安时,他就会体验乐;由于乐,其心变得专注。
完全地远离欲欲及不善法,他进入且安住于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
在此,我应当举出注释对上述有关五盖的譬喻及去除了它们之境的经文的解释:
对于向别人贷款之后把它挥霍掉的人,当他们叫他还债,对他粗言恶语,绑他及打他时,他都无法保卫自己,必须忍受这一切,而其债务即是他必须忍受它们的原因。同样地,若人对他人生起了欲念,以他为贪相应心的目标,当那人对他粗言恶语,绑他及打他时,他都必须忍受这一切,而其欲欲即是他必须忍受他们的原因。其中一个例子即是一家之主对女人(的贪欲)。如是,当视…
《去尘除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