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去尘除垢▪P5

  ..续本文上一页火、毒及武器伤不到他;他的心容易定;他的面貌安详;死时不迷惑;若他没有证得更高的(境界),他将投生到梵天界。」(《增支部.十一集》342)如果你不停止此(瞋)念,你将得不到这些利益。

   但若如此还是不能止息它,他即应当尝试分别诸界。如何呢?如今,你这已出家的人,当你对他生气时,你是对什幺生气?你是对头发生气?还是体毛?或指甲?……还是对尿生气?或者,你是对头发等里的地界生气?或是水界?或是火界?还是对风界生气?或者,在由于五蕴,或十二处,或十八界(的组合)而称此尊者为某某名字(的诸法)当中,你是对色蕴生气?或是对受蕴,或想蕴,或行蕴,或识蕴生气?或者,你是对眼处生气?或是对色处生气?……或是对意处生气?或者,你是对眼界生气?或是对色界生气?或是对眼识界生气?……或者,你是对意界,或法界,或意识界生气?当他尝试分别诸界时,其瞋恨即找不到立足处,就好象在针尖的芥子,或像在空中油漆。

   但若他不能成功地分别诸界,他应当尝试送礼物。这可以是他自己送给对方礼物,或者是他接受对方的礼物。但若对方的活命并不清净,而且其资具(是不如法获得的,所以)并不适合用,那即应该是他自己送给对方礼物。对于如此做的人,他对该人的瞋恨即会完全止息。而于对方,甚至是从过去世即缠绕着他的瞋恨也都会在那一刻止息,就好象发生在心山寺(Cittala-pabbatavihara)一位长老接受了一位钵食长老送给他一个钵的事一般。那位曾三次被他赶出住所的(钵食)长老在送钵给他时说了这些话:「尊者,这个值八两金的钵是由我那身为优婆夷的母亲送给我的,是如法得来的,请让那位优婆夷善士获得福业。」这布施的行为是多幺的有效。所以说:

   「布施以制伏未受制伏之人,

   布施以获得一切利益;

   通过给予礼物他们即会放宽,

   以及向爱语低头。」

   这是《清净道论》对如何去除瞋恨的解释。但只有在证得阿那含道时瞋恨才会完全止息而不再生起。

  回首页 三、昏沉与睡眠

   在《相应部》里,佛陀举了以下的譬喻来形容昏沉与睡眠:

   「如果有一锅长满青苔与水藻的水,视力正常的人照看它时也不能正确地认出及看清自己脸的倒影。同样地,当人的心受到昏沉与睡眠控制、受到昏沉与睡眠击败时,他不能正确地看清如何脱离已生起的昏沉与睡眠。所以他不能知晓对自己真正的利益、对别人的利益,以及两者的利益;而即使很久以前已背熟的经文也记不起来了,更别说是还未背熟的经文。」

   在《增支部.一集》里,佛陀如此说:

   「诸比丘,我不见有任何一法会像倦怠、疲乏、懒惰地伸直身体、饱食后昏沉及心软弱无力一般如此有能力导致未生起的昏沉与睡眠生起,或增长已生起的昏沉与睡眠。

   对于心软弱无力之人,若昏沉与睡眠还未生起即会生起,若已生起即会增强与增长。」

   「诸比丘,我不见有任何一法会像致力界、精勤界及不断精进界 一般如此有能力阻止未生起的昏沉与睡眠生起,或断除已生起的昏沉与睡眠。

   对于勇猛精进之人,若昏沉与睡眠还未生起即不会生起,若已生起即会被断除。」

   《念处经》的注释提及有六种法是有助于断除昏沉与睡眠的,即:

   一、知道饮食过量是它的其中一个原因;

   二、转换身体姿势;

   三、光明想;

   四、住在露天下;

   五、结交善知识;

   六、适当的言谈。

   以下的这些方法也有助于克服昏沉与睡眠。

  一、死随念

   例如思惟:「当于今日精进修行;谁能知死亡可能会于明天就到来?」

  二、洞察无常之苦

   如《增支部》里所说:

   「对于惯于及时常勤于观照无常之苦的比丘,于他(心中)即会对懒惰、懈怠、疲乏、无精力及忽视生起强烈的悚惧感,就好象是受到杀手举剑威胁一般。」

  三、喜

   如《相应部》里所说:

   「心软弱无力时不适于培育轻安、定及舍觉支,因为软弱无力的心难于为它们所激励。

   心软弱无力时适于培育择法、精进及喜觉支,因为软弱无力的心易于为它们所激励。」

  四、思惟梵行

   如《清净道论》里所说:

   「我必须走在诸佛、诸辟支佛、诸大弟子已走过的行道上,然而该道并不是由懒惰之人所走的。」

  五、思惟导师的伟大

   如《清净道论》里所说:

   「全力精进是我的导师所赞叹的;他的指导是无比的,而且他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他由于实行自己所教之法而受到崇敬,并非是相反的。」

  六、思惟遗产的伟大

   如《清净道论》里所说:

   「我将接受称为正法的遗产,但懒惰的人是不能接受它的。」

  七、如何激发心

   如《清净道论》里所说:

   「如何在心需要受到激发时激发它?若人由于运用智慧缓慢,或由于没有证得轻安之乐而致使心迟钝,他即应省思八项激发(心)之事来激发它。这八项是:生、老、病、死、恶趣之苦、过去生死轮回之苦、未来生死轮回之苦及现在寻食之苦。」

  八、如何克服昏沉

   有一次,世尊如此向目犍连尊者说:

   「目犍连,你是否感到困倦?目犍连,你是否感到困倦?」

   「是的,尊者。」

   「(一)若是如此,目犍连,对于任何令你感到昏沉的念头,你不应作意那念头,你不应常住于它。在这幺做之下,昏沉就可能会消失。

   (二)如果在这幺做之下,昏沉还不消失,你应在心中思惟你所听闻学习之法,于心中回忆它。在这幺做之下,昏沉就可能会消失。

   (三)如果在这幺做之下,昏沉还不消失,你应当如你所听闻学习的那般,完整地背诵该法,于心中回忆它。在这幺做之下,昏沉就可能会消失。

   (四)如果在这幺做之下,昏沉还不消失,你应当拉扯自己的耳朵,以手掌按摩自己的四肢。在这幺做之下,昏沉就可能会消失。

   (五)如果在这幺做之下,昏沉还不消失,你应当从座位起身,以水洗脸之后,再向远处遥望,及举头望天空中的星星。在这幺做之下,昏沉就可能会消失。

   (六)如果在这幺做之下,昏沉还不消失,你应当稳定地建立起光明想:白天时如此,黑夜时也是如此;黑夜时如此,白天时也是如此。如是,以一颗清澈无碍的心,你应当培育充满光明之心。在这幺做之下,昏沉就可能会消失。

   (七)如果在这幺做之下,昏沉还不消失,你应当在清楚前方及后方之下,来回地走,且令诸根向内收摄,不让心向外飘荡。在这幺做之下,昏沉就可能会消失。

   (八)如果在这幺做之下,昏沉还不消失,你可采用狮子的姿势向右躺下(休息),把一足置于另一足之上,正念、明觉及谨记应当起身的时刻。醒来之后,你应当赶快起身,想:『我不应放纵乐于躺卧、乐于睡眠!』

   目犍连,你应当如此训练自己。」

  九、省思五种可怕的厄难

   在《增支部.五集》里,佛陀提及五种可怕的厄难:

   「诸比丘,若比丘感受到这五种可怕的厄难,即足以令他精勤、热忱及心坚决地活着,以获得未曾获得之法,证得未曾证得之法,觉悟未曾觉悟之法。是哪五种厄难?

   (一) 于此,诸比丘,有比丘如此思惟:『我现在年轻、是个青年人、年纪轻轻、头发乌黑、正值青春年华、正值生命的第一个阶段。但于未来总有个时候,我的身体将逃不过年老的魔掌。而受到年老击败之人不易于思惟佛陀的教法;对他来说,要住在荒野,或森林,或树林,或寂静处是不容易的。在这不可欲、不可喜、不可取的情况降临于我身上之前,且让我激起精进力以获得未曾获得之法,证得未曾证得之法,觉悟未曾觉悟之法,以便在拥有该法之后,甚至老年时我亦得以安乐地过活。』

   (二)再者,诸比丘,有比丘如此思惟:『现在我无疾无病,消化功能正常,身体情况不太冷也不太热,稳定且正适于奋斗。但于未来总有个时候,我的身体将逃不过疾病的魔掌。而患病之人不易于思惟佛陀的教法;对他来说,要住在荒野,或森林,或树林,或寂静处是不容易的。在这不可欲、不可喜、不可取的情况降临于我身上之前,且让我激起精进力以获得未曾获得之法,证得未曾证得之法,觉悟未曾觉悟之法,以便在拥有该法之后,甚至患病时我亦得以安乐地过活。』

   (三)再者,诸比丘,有比丘如此思惟:『现在有许多的食物,(农作物)收成良好,易于获得钵食,易于依靠乞讨得来的食物及布施品维生。但于未来总有时候会发生饥荒,(农作物)收成不好,难于获得钵食,难于依靠乞讨得来的食物及布施品维生。于饥荒时,大众都迁移至有许多食物的地方,而该地的居民必定非常繁密。在居民非常繁密之处的人不易于思惟佛陀的教法;对他来说,要住在荒野,或森林,或树林,或寂静处是不容易的。在这不可欲、不可喜、不可取的情况降临于我身上之前,且让我激起精进力以获得未曾获得之法,证得未曾证得之法,觉悟未曾觉悟之法,以便在拥有该法之后,甚至发生饥荒时我亦得以安乐地过活。』

   (四)再者,诸比丘,有比丘如此思惟:『现在人民和平友善地相处,就有如水乳融合为一,相望时投以友善的眼神。但于未来总有动乱的时候,各部落居民会发起暴乱。到时市民即会乘车迁走,恐慌的民众也都逃到安全之地,而该(安全)地的居民必定非常繁密。在居民非常繁密之处的人不易于思惟佛陀的教法;对他来说,要住在荒野,或森林,或树林,或寂静处是不容易的。在这不可欲、不可喜、不可取的情况降临于我身上之前,且让我激起精进力以获得未曾获得之法,证得未曾证得之法,觉悟未曾觉悟之法,以便在拥有该法之后,甚至发生动乱时我亦得以安乐地过活。』

   (五)再者,诸比丘,有比丘如此思惟:『现在比丘僧团和平友善地相处,没有任何争吵,愉快地依照统一的教法过活。然而,当僧团分裂的时候,就不易于思惟佛陀的教法;在那时候,要住在荒野,或森林,或树林,或寂静处是不…

《去尘除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观察缘起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