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火、毒及武器傷不到他;他的心容易定;他的面貌安詳;死時不迷惑;若他沒有證得更高的(境界),他將投生到梵天界。」(《增支部.十一集》342)如果你不停止此(瞋)念,你將得不到這些利益。
但若如此還是不能止息它,他即應當嘗試分別諸界。如何呢?如今,你這已出家的人,當你對他生氣時,你是對什幺生氣?你是對頭發生氣?還是體毛?或指甲?……還是對尿生氣?或者,你是對頭發等裏的地界生氣?或是水界?或是火界?還是對風界生氣?或者,在由于五蘊,或十二處,或十八界(的組合)而稱此尊者爲某某名字(的諸法)當中,你是對色蘊生氣?或是對受蘊,或想蘊,或行蘊,或識蘊生氣?或者,你是對眼處生氣?或是對色處生氣?……或是對意處生氣?或者,你是對眼界生氣?或是對色界生氣?或是對眼識界生氣?……或者,你是對意界,或法界,或意識界生氣?當他嘗試分別諸界時,其瞋恨即找不到立足處,就好象在針尖的芥子,或像在空中油漆。
但若他不能成功地分別諸界,他應當嘗試送禮物。這可以是他自己送給對方禮物,或者是他接受對方的禮物。但若對方的活命並不清淨,而且其資具(是不如法獲得的,所以)並不適合用,那即應該是他自己送給對方禮物。對于如此做的人,他對該人的瞋恨即會完全止息。而于對方,甚至是從過去世即纏繞著他的瞋恨也都會在那一刻止息,就好象發生在心山寺(Cittala-pabbatavihara)一位長老接受了一位缽食長老送給他一個缽的事一般。那位曾叁次被他趕出住所的(缽食)長老在送缽給他時說了這些話:「尊者,這個值八兩金的缽是由我那身爲優婆夷的母親送給我的,是如法得來的,請讓那位優婆夷善士獲得福業。」這布施的行爲是多幺的有效。所以說:
「布施以製伏未受製伏之人,
布施以獲得一切利益;
通過給予禮物他們即會放寬,
以及向愛語低頭。」
這是《清淨道論》對如何去除瞋恨的解釋。但只有在證得阿那含道時瞋恨才會完全止息而不再生起。
回首頁 叁、昏沈與睡眠
在《相應部》裏,佛陀舉了以下的譬喻來形容昏沈與睡眠:
「如果有一鍋長滿青苔與水藻的水,視力正常的人照看它時也不能正確地認出及看清自己臉的倒影。同樣地,當人的心受到昏沈與睡眠控製、受到昏沈與睡眠擊敗時,他不能正確地看清如何脫離已生起的昏沈與睡眠。所以他不能知曉對自己真正的利益、對別人的利益,以及兩者的利益;而即使很久以前已背熟的經文也記不起來了,更別說是還未背熟的經文。」
在《增支部.一集》裏,佛陀如此說:
「諸比丘,我不見有任何一法會像倦怠、疲乏、懶惰地伸直身體、飽食後昏沈及心軟弱無力一般如此有能力導致未生起的昏沈與睡眠生起,或增長已生起的昏沈與睡眠。
對于心軟弱無力之人,若昏沈與睡眠還未生起即會生起,若已生起即會增強與增長。」
「諸比丘,我不見有任何一法會像致力界、精勤界及不斷精進界 一般如此有能力阻止未生起的昏沈與睡眠生起,或斷除已生起的昏沈與睡眠。
對于勇猛精進之人,若昏沈與睡眠還未生起即不會生起,若已生起即會被斷除。」
《念處經》的注釋提及有六種法是有助于斷除昏沈與睡眠的,即:
一、知道飲食過量是它的其中一個原因;
二、轉換身體姿勢;
叁、光明想;
四、住在露天下;
五、結交善知識;
六、適當的言談。
以下的這些方法也有助于克服昏沈與睡眠。
一、死隨念
例如思惟:「當于今日精進修行;誰能知死亡可能會于明天就到來?」
二、洞察無常之苦
如《增支部》裏所說:
「對于慣于及時常勤于觀照無常之苦的比丘,于他(心中)即會對懶惰、懈怠、疲乏、無精力及忽視生起強烈的悚懼感,就好象是受到殺手舉劍威脅一般。」
叁、喜
如《相應部》裏所說:
「心軟弱無力時不適于培育輕安、定及舍覺支,因爲軟弱無力的心難于爲它們所激勵。
心軟弱無力時適于培育擇法、精進及喜覺支,因爲軟弱無力的心易于爲它們所激勵。」
四、思惟梵行
如《清淨道論》裏所說:
「我必須走在諸佛、諸辟支佛、諸大弟子已走過的行道上,然而該道並不是由懶惰之人所走的。」
五、思惟導師的偉大
如《清淨道論》裏所說:
「全力精進是我的導師所贊歎的;他的指導是無比的,而且他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他由于實行自己所教之法而受到崇敬,並非是相反的。」
六、思惟遺産的偉大
如《清淨道論》裏所說:
「我將接受稱爲正法的遺産,但懶惰的人是不能接受它的。」
七、如何激發心
如《清淨道論》裏所說:
「如何在心需要受到激發時激發它?若人由于運用智慧緩慢,或由于沒有證得輕安之樂而致使心遲鈍,他即應省思八項激發(心)之事來激發它。這八項是:生、老、病、死、惡趣之苦、過去生死輪回之苦、未來生死輪回之苦及現在尋食之苦。」
八、如何克服昏沈
有一次,世尊如此向目犍連尊者說:
「目犍連,你是否感到困倦?目犍連,你是否感到困倦?」
「是的,尊者。」
「(一)若是如此,目犍連,對于任何令你感到昏沈的念頭,你不應作意那念頭,你不應常住于它。在這幺做之下,昏沈就可能會消失。
(二)如果在這幺做之下,昏沈還不消失,你應在心中思惟你所聽聞學習之法,于心中回憶它。在這幺做之下,昏沈就可能會消失。
(叁)如果在這幺做之下,昏沈還不消失,你應當如你所聽聞學習的那般,完整地背誦該法,于心中回憶它。在這幺做之下,昏沈就可能會消失。
(四)如果在這幺做之下,昏沈還不消失,你應當拉扯自己的耳朵,以手掌按摩自己的四肢。在這幺做之下,昏沈就可能會消失。
(五)如果在這幺做之下,昏沈還不消失,你應當從座位起身,以水洗臉之後,再向遠處遙望,及舉頭望天空中的星星。在這幺做之下,昏沈就可能會消失。
(六)如果在這幺做之下,昏沈還不消失,你應當穩定地建立起光明想:白天時如此,黑夜時也是如此;黑夜時如此,白天時也是如此。如是,以一顆清澈無礙的心,你應當培育充滿光明之心。在這幺做之下,昏沈就可能會消失。
(七)如果在這幺做之下,昏沈還不消失,你應當在清楚前方及後方之下,來回地走,且令諸根向內收攝,不讓心向外飄蕩。在這幺做之下,昏沈就可能會消失。
(八)如果在這幺做之下,昏沈還不消失,你可采用獅子的姿勢向右躺下(休息),把一足置于另一足之上,正念、明覺及謹記應當起身的時刻。醒來之後,你應當趕快起身,想:『我不應放縱樂于躺臥、樂于睡眠!』
目犍連,你應當如此訓練自己。」
九、省思五種可怕的厄難
在《增支部.五集》裏,佛陀提及五種可怕的厄難:
「諸比丘,若比丘感受到這五種可怕的厄難,即足以令他精勤、熱忱及心堅決地活著,以獲得未曾獲得之法,證得未曾證得之法,覺悟未曾覺悟之法。是哪五種厄難?
(一) 于此,諸比丘,有比丘如此思惟:『我現在年輕、是個青年人、年紀輕輕、頭發烏黑、正值青春年華、正值生命的第一個階段。但于未來總有個時候,我的身體將逃不過年老的魔掌。而受到年老擊敗之人不易于思惟佛陀的教法;對他來說,要住在荒野,或森林,或樹林,或寂靜處是不容易的。在這不可欲、不可喜、不可取的情況降臨于我身上之前,且讓我激起精進力以獲得未曾獲得之法,證得未曾證得之法,覺悟未曾覺悟之法,以便在擁有該法之後,甚至老年時我亦得以安樂地過活。』
(二)再者,諸比丘,有比丘如此思惟:『現在我無疾無病,消化功能正常,身體情況不太冷也不太熱,穩定且正適于奮鬥。但于未來總有個時候,我的身體將逃不過疾病的魔掌。而患病之人不易于思惟佛陀的教法;對他來說,要住在荒野,或森林,或樹林,或寂靜處是不容易的。在這不可欲、不可喜、不可取的情況降臨于我身上之前,且讓我激起精進力以獲得未曾獲得之法,證得未曾證得之法,覺悟未曾覺悟之法,以便在擁有該法之後,甚至患病時我亦得以安樂地過活。』
(叁)再者,諸比丘,有比丘如此思惟:『現在有許多的食物,(農作物)收成良好,易于獲得缽食,易于依靠乞討得來的食物及布施品維生。但于未來總有時候會發生饑荒,(農作物)收成不好,難于獲得缽食,難于依靠乞討得來的食物及布施品維生。于饑荒時,大衆都遷移至有許多食物的地方,而該地的居民必定非常繁密。在居民非常繁密之處的人不易于思惟佛陀的教法;對他來說,要住在荒野,或森林,或樹林,或寂靜處是不容易的。在這不可欲、不可喜、不可取的情況降臨于我身上之前,且讓我激起精進力以獲得未曾獲得之法,證得未曾證得之法,覺悟未曾覺悟之法,以便在擁有該法之後,甚至發生饑荒時我亦得以安樂地過活。』
(四)再者,諸比丘,有比丘如此思惟:『現在人民和平友善地相處,就有如水乳融合爲一,相望時投以友善的眼神。但于未來總有動亂的時候,各部落居民會發起暴亂。到時市民即會乘車遷走,恐慌的民衆也都逃到安全之地,而該(安全)地的居民必定非常繁密。在居民非常繁密之處的人不易于思惟佛陀的教法;對他來說,要住在荒野,或森林,或樹林,或寂靜處是不容易的。在這不可欲、不可喜、不可取的情況降臨于我身上之前,且讓我激起精進力以獲得未曾獲得之法,證得未曾證得之法,覺悟未曾覺悟之法,以便在擁有該法之後,甚至發生動亂時我亦得以安樂地過活。』
(五)再者,諸比丘,有比丘如此思惟:『現在比丘僧團和平友善地相處,沒有任何爭吵,愉快地依照統一的教法過活。然而,當僧團分裂的時候,就不易于思惟佛陀的教法;在那時候,要住在荒野,或森林,或樹林,或寂靜處是不…
《去塵除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