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容易的。在這不可欲、不可喜、不可取的情況降臨于我身上之前,且讓我激起精進力以獲得未曾獲得之法,證得未曾證得之法,覺悟未曾覺悟之法,以便在擁有該法之後,甚至僧團分裂時我亦得以安樂地過活。』」
在《如是語.行經》(Itivuttaka, Cara Sutta)裏,佛陀诠釋何爲懶惰的比丘,以及何爲精進的比丘。在該經裏,他說:
「諸比丘,若比丘在走著時生起了一個貪欲之念,或瞋恨之念,或傷害之念,而如果他接受它,不排斥它,不驅除它,不去掉它,也不終止它,如此缺少精進及不害怕爲惡的比丘被稱爲恒常地懶惰與懈怠。若比丘在站立時……坐著時……躺臥時生起了一個貪欲之念,或瞋恨之念,或傷害之念,而如果他接受它,不排斥它,不驅除它,不去掉它,也不終止它,如此缺少精進及不害怕爲惡的比丘被稱爲恒常地懶惰與懈怠。
反之,若比丘在走著時……站立時……坐著時……躺臥時生起了一個貪欲之念,或瞋恨之念,或傷害之念,如果他不接受它,而排斥它,驅除它,去掉它,且終止它,如此具備精進及害怕爲惡的比丘被稱爲恒常地精進與堅定。
無論是行走或站立,坐著或躺臥,
任何想那邪惡及世俗之念的人,
他是在跟隨邪道,貪戀虛妄之物。
這種比丘不能達到至上的涅槃。
無論是行走或站立,坐著或躺臥,
任何征服這些念頭之人,
樂于去除這些念頭。
這種比丘能夠達到至上的涅槃。
身爲比丘或比丘尼的我們是由在家信徒護持。在食用信徒供養的食物之後,卻虛度此生的確是件可恥之事。所以我們必須有如佛陀所說般勇猛精進。
回首頁 四、掉舉與追悔
在《相應部》裏,佛陀舉了以下的譬喻來形容掉舉與追悔:
「如果有一鍋被風吹起漣漪而不斷晃動的水,視力正常的人照看它時也不能正確地認出及看清自己臉的倒影。同樣地,當人的心受到掉舉與追悔控製、受到掉舉與追悔擊敗時,他不能正確地看清如何脫離已生起的掉舉與追悔。所以他不能知曉對自己真正的利益、對別人的利益,以及兩者的利益;而即使很久以前已背熟的經文也記不起來了,更別說是還未背熟的經文。」
在《增支部.一集》裏,佛陀如此說:
「諸比丘,我不見有任何一法像心不安甯般如此有能力導致未生起的掉舉與追悔生起,或增長已生起的掉舉與追悔。
對于心受困擾之人,若掉舉與追悔還未生起即會生起,若已生起即會增強與增長。」
「諸比丘,我不見有任何一法像心之輕安一般如此有能力阻止未生起的掉舉與追悔生起,或斷除已生起的掉舉與追悔。
對于心輕安之人,若掉舉與追悔還未生起即不會生起,若已生起即會被斷除。」
《念處經》的注釋提及有六種法是有助于斷除掉舉與追悔的,即:
一、知識;
二、發問;
叁、了解戒律;
四、跟年長且對戒律等修行更有經驗者相處;
五、結交善知識;
六、適當的言談。
在解釋時,該注釋說:
「對于學習一、二、叁、四或五部尼柯耶的意義及語法的人,掉舉與追悔即會消失。這是人們如何通過「知識」克服掉舉與追悔。「發問」則是:多問什幺在戒律上是適當及不適當的。對于如此做的人,掉舉與追悔也會消失。對于通過實際運用及掌握僧團戒律的本質而精通戒律者,這兩種惡法(掉舉與追悔)即會消失。這即是「了解戒律」。「與更有經驗者等相處」:去拜見及與僧團中具有道德的長老交談。通過這些拜訪,掉舉與追悔即會消失。「結交善知識」:跟有如戒律第一的優婆離尊者一般精通戒律者結交。在這種群體當中,掉舉與追悔即會消失。在此,「適當的言談」是特別指討論什幺在戒律上是適當及不適當的。通過這幺做,掉舉與追悔即會消失。所以說這六種法有助于斷除掉舉與追悔,但通過這些法斷除的掉舉必須于未來證得阿羅漢道時才會完全根除而不再生起。另者,通過這些法斷除的追悔必須于未來證得阿那含道時才會完全根除而不再生起。」
對于許多禅修者來說,掉舉的確是個很大的障礙,尤其是來自大都會與城市的人。他們的心實在是很紛亂,甚至要專注一或兩分鍾也困難。由于自己的習慣,他們的心就像一只猴子般跳來跳去,沒有一刻是甯靜的。然而,即使如此想了一百年,他們將連一點進步都沒有。因此,如果他們真的想要在禅修方面有進步,他們必須收攝及定下自己的心。除此之外再無他法。他們必須把一切大小雜念置之一旁,而就只做一件事,即專注于禅修業處。
在《彌醯經》(Meghiya Sutta)裏,佛陀說比丘必須修行安般念以斬斷紛亂的雜念。安般念如何斬斷紛亂的雜念?在此,我應當舉個譬喻來說明。
假設有位馴牛者捉到了一只野牛。當該馴牛者想要馴那只牛時,他會豎起一根穩固的柱子,再以一條堅韌的繩子把那只牛綁在那根柱子上。開始時,那只牛會很煩躁地走來走去。然而,由于牠被一條堅韌的繩子綁在柱子上,所以牠無法逃走,而只能不斷地繞著那根柱子轉。過了一些時候,由于感到疲倦,而且也已知道嘗試逃走是無用的,牠將安靜地坐在柱子旁邊。如此,牠即已被馴服了。
于此,那野牛就好象未經訓練且煩躁的心;柱子就好象出入息;堅韌的繩子就好象強而有力的正念。雖然開始時心很煩躁,但在不斷地以正念把它緊系于氣息之下,過了一段時候,它就會安靜地停在息上。
因此,如果你的心的本性是散亂不安甯的,你就應該在每一種姿勢裏都持續不斷地修行安般念。如果以對法至誠恭敬的心來如此修行,不久之後,你的心就會變得甯靜及專注。這並不只是說說而已。從我指導禅修的經驗當中,就有許多曾經無法停止紛亂思緒的禅修者,通過修行安般念而證得了禅那。而你也應該擁有自信可以辦到這一點。
回首頁 五、疑
在《相應部》裏,佛陀舉了以下的譬喻來形容疑:
「如果有一鍋被攪拌得混濁的黃泥水,視力正常的人照看它時也不能正確地認出及看清自己臉的倒影。同樣地,當人的心受到疑控製、受到疑擊敗時,他不能正確地看清如何脫離已生起的疑。所以他不能知曉對自己真正的利益、對別人的利益,以及兩者的利益;而即使很久以前已背熟的經文也記不起來了,更別說是還未背熟的經文。」
在《增支部.一集》裏,佛陀如此說:
「諸比丘,我不見有任何一法像不如理作意般如此有能力導致未生起的疑生起,或增長已生起的疑。
對于不如理作意之人,若疑還未生起即會生起,若已生起即會增強與增長。」
「諸比丘,我不見有任何一法像如理作意般如此有能力阻止未生起的疑生起,或斷除已生起的疑。
對于如理作意之人,若疑還未生起即不會生起,若已生起即會被斷除。」
在《念處經》的注釋裏提及有助于斷除疑的六種法當中,首叁個及最後兩個跟斷除掉舉與追悔的相同。第四個則是:對佛法僧叁寶堅定不移的信心。
人們可以通過這六法去除疑,但只有于未來證得須陀洹道(第一個聖道)時才能完全根除它,令它不能再生起。
《沙門果經》及其注釋的摘要
我應當先舉出《長部.沙門果經》的摘要;于該經中,佛陀向阿阇世王說:
「在去除了對世間的貪欲之後,他以無貪之心安住,清淨自心令之無貪。在去除了瞋恨之後,他以慈心安住,慈愛地希望一切衆生幸福;他清淨自心令之無瞋。在去除了昏沈與睡眠之後,他安住于光明想,擁有正念與明覺;他清淨自心令之無昏沈、無睡眠。在去除了掉舉與追悔之後,他輕安地安住,擁有一顆甯靜的心;他清淨自心令之無掉舉、無追悔。在去除了疑之後,他超越疑而安住,對善法不迷惑;他清淨自心令之無疑。
大王,假設有人貸款做生意,而其生意又成功,令他在還清舊債之後,還有足夠剩余的錢養活妻子。他將會思惟這點,而因此感到快樂及喜悅。
再者,大王,假設有人患了疾病,病得很嚴重,以致他失去食欲,體力衰退。過了一些時候,他將會從病患中複原,能夠再享受食物及恢複體力。他將會思惟這點,而因此感到快樂及喜悅。
再者,大王,假設有人被關在監牢裏。過了一些時候,他將會安全地被釋放出牢,沒有損失所擁有的財物。他將會思惟這點,而因此感到快樂及喜悅。
再者,大王,假設有人是個奴隸,不得獨立,必須服從他人,不能隨心所欲去任何地方。過了一些時候,他將會被解放而重獲自由;他不需再服從他人,而是個可以隨心所欲去任何地方的自由人。他將會思惟這點,而因此感到快樂及喜悅。
再者,大王,假設有個富翁走在一條缺乏食物、危險重重的荒涼道路上。過了一些時候,他將越過該荒涼之地,而順利地達到安全、無危險的村子。他將會思惟這點,而因此感到快樂及喜悅。
同樣地,大王,當比丘見到自己還未去除這五蓋時,他視該情況爲欠債、患病、受囚于監牢之內、身爲奴隸及荒涼的道路。
然而,當見到自己已去除這五蓋時,他視該情況爲無債、無病、被釋放出牢、不再爲奴而得自由及安全之地。
當見到自己已去除這五蓋時,愉悅就會生起。當他感到愉悅時,喜就會生起。當他的心充滿喜時,身體就會輕安;身體輕安時,他就會體驗樂;由于樂,其心變得專注。
完全地遠離欲欲及不善法,他進入且安住于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
在此,我應當舉出注釋對上述有關五蓋的譬喻及去除了它們之境的經文的解釋:
對于向別人貸款之後把它揮霍掉的人,當他們叫他還債,對他粗言惡語,綁他及打他時,他都無法保衛自己,必須忍受這一切,而其債務即是他必須忍受它們的原因。同樣地,若人對他人生起了欲念,以他爲貪相應心的目標,當那人對他粗言惡語,綁他及打他時,他都必須忍受這一切,而其欲欲即是他必須忍受他們的原因。其中一個例子即是一家之主對女人(的貪欲)。如是,當視…
《去塵除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