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下……世尊曾經說過:『來吧,諸比丘,守護你的(六)根之門。當眼睛看見東西時,不要執取它的整體形相,也不要執取它的細部特征。因爲對于任何不守護眼根而住的人,貪欲及憂傷等不善惡法就會侵入他的心。所以應當爲了控製它而修行,守護它及達到能夠控製它。當耳朵聽到聲音時……當鼻子聞到氣味時……當舌頭嘗到滋味時……當身體觸到物體時……當心識認知心的目標時,不要執取它的整體形相,也不要執取它的細部特征。因爲對于任何不守護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而住的人,貪欲及憂傷等不善惡法就會侵入他的心。所以應當爲了控製它而修行,守護它及達到能夠控製它。』這是爲何這些……年輕比丘能夠完整且圓滿地修習梵行直至命終。」
這是佛陀在許多部經裏教導守護六根門的方法。衆比丘應當如此守護他們的六根門,而女衆也應當如此守護她們的六根門。
爲了更進一步地指出守護六根門的重要性,我應當于此引用《增支部》的第一部經。于該經中,佛陀如此說:
「諸比丘,我不見有任何其它顔色會比女人的顔色更能導致男人的心瘋狂。諸比丘,女人的顔色的確能令男人的心著迷。諸比丘,我不見有任何其它聲音會比女人的聲音更能導致男人的心瘋狂。諸比丘,女人的聲音的確能令男人的心著迷。
諸比丘,我不見有任何其它氣味……味道……觸覺會比女人的氣味……味道……觸覺更能導致男人的心瘋狂。諸比丘,女人的氣味……味道……觸覺的確能令男人的心著迷。
諸比丘,我不見有任何其它顔色、聲音、氣味、味道及觸覺會比男人的顔色、聲音、氣味、味道及觸覺更能導致女人的心瘋狂。諸比丘,男人的顔色、聲音、氣味、味道及觸覺的確能令女人的心著迷。」
所以你應當很有正念地守護六根門。如果你能夠時時刻刻地對自己的業處保持正念,那是最好不過的了,因爲如此你就能夠很好地守護自己的六根門。如果你是在修行安般念,你不應該對息感到厭倦,因爲它就好象是你最好的朋友,正在幫你去除諸煩惱。所以你應該恭敬地對待它。如果你如此實行,你即是在向法致敬,而因此是虔誠的佛弟子。
于此,我應當爲你們引用一部出自《相應部.大品》的經,以顯示如何才能作爲一位虔誠、依法而活的佛弟子。于該經中,佛陀如此說:
「諸比丘,有一次,有一只母鷹突然間飛沖而下,抓走了一只鹌鹑。諸比丘,當時,在被母鷹帶走時,那鹌鹑哀哭道:『這只是我的不幸及缺少福報!(我應有此報,)因爲我離開了自己尋食的範圍,而侵入別人的地界。如果我今天還保持自己祖先的本行,即使這母鷹要跟我打鬥,牠也根本不是我的對手。』
『鹌鹑,那尋食的範圍是什幺?而你祖先的本行又是什幺?』
『那是被犁車耕過的田地,一處充滿泥塊之地。』
諸比丘,當時那母鷹也不堅持要說自己的力量,也不願跟鹌鹑爭論自己的力量,而放開了那只鹌鹑,說道:『去吧,鹌鹑,但即使你去到那邊,你也是逃不過我的!』
所以,諸比丘,那只鹌鹑就去到一塊被耕過的田地,一處充滿泥塊之地,而站在一大泥塊之上,向那母鷹挑戰地說:『現在來吧,你這只老鷹!現在來吧,你這只老鷹!』
諸比丘,當時那母鷹也不堅持要說自己的力量,也不願跟鹌鹑爭論自己的力量,(只是)伸展了自己的雙翼,就向那只鹌鹑飛沖下去。
然而,諸比丘,當那鹌鹑知道該母鷹已經太過接近牠時,牠即閃身躲在那泥塊之下。諸比丘,當時那母鷹即迎胸撞碎在那泥塊上面。
所以,諸比丘,當人離開了自己尋食的範圍,而侵入別人的地界時即會如此。因此,諸比丘,你們不應離開自己尋食的範圍,而侵入別人的地界。諸比丘,對于那些如此遊蕩之人,魔王就有機可趁。于他們當中,魔王將會找到立足處。
諸比丘,對于比丘來說,什幺不是自己尋食的範圍,而是別人的地界?那即是五種欲樂。是哪五種?
由眼識知、可欲、吸引人、可喜、愉悅、充滿貪欲及誘惑的顔色。由耳識知……由鼻識知……由舌識知……由身識知、可欲、吸引人、可喜、愉悅、充滿貪欲及誘惑的聲音……氣味……味道……觸覺。諸比丘,對于比丘來說,這不是自己尋食的範圍,而是別人的地界。
諸比丘,你們應當在自己尋食範圍之內遊走,保持你們祖先的本行。對于那些在自己尋食範圍之內遊走,保持自己祖先本行的人,魔王就無機可趁。于他們當中,魔王將找不到立足處。
諸比丘,什幺是比丘自己尋食的範圍?什幺是他祖先的本行?那即是四念處。」
因此,如果你能夠修行觀禅,你就應當時時刻刻培育四念處。換言之,你應該觀照內、外、過去、未來及現在名色法的特相或共相。如果你如此修行,你即是依佛陀的教導過活。如果你還是在修屬于身念處的安般念,你也是在依佛陀的教導過活。
四、飲食適量
在《中部.一切漏經》裏,佛陀如此說:
「他如何適量地飲食?于此,比丘在如理地思惟之後才飲食:不是爲了玩樂、不是爲了麻醉、不是爲了魅力、不是爲了裝飾身體,而只是爲了維持與延續這色身,爲了去除身體的苦難,爲了幫助修習清淨的梵行,思惟:『如此我就能去除饑餓的舊苦,並且不引發過飽的新苦,我將得以繼續無過且安穩舒適地存活。』」
五、結交善知識
關于結交善知識,我應當引用《相應部.大品》裏的另一部經:
一時,世尊住在釋迦國沙卡拉市(Sakkara)釋迦族之處。當時,阿難尊者前往世尊之處,頂禮之後坐在一旁。坐在那裏時,阿難尊者向世尊說:「世尊,這梵行有一半是(依靠)結交善知識、與善知識結伴、與善知識相處。」
「阿難,別這幺說。阿難,別這幺說。應是整個梵行都是(依靠)結交善知識、與善知識結伴、與善知識相處。阿難,對于一位以善知識爲友、同伴、同處者的比丘,可預期他將會嚴肅地修行與培育八聖道。……通過視我爲善知識,必須遭受生的諸有情得以解脫生;必須遭受老的諸有情得以解脫老;必須遭受死的諸有情得以解脫死;必須遭受愁、悲、苦、憂、惱的諸有情得以解脫它們。
如此,阿難,當知爲何整個梵行都是(依靠)結交善知識、與善知識結伴、與善知識相處。」
再者,在《如是語.第二學者經》裏,佛陀如此說:
「諸比丘,關于諸多的外在因素當中,我不見有任何一法會像結交善知識一般對還未達到圓滿、而期望達到脫離束縛的至上安全處的有學聖者如此有助益。諸比丘,與善知識爲友的比丘能斷除不善法及培育善法。」
當比丘結交善知識,
而且具備恭敬之心,
依其友之勸導實行,
正念與明覺地觀照,
他就有可能漸次地
證得一切結之滅盡。
六、適當的言談
在《中部.大空經》裏,佛陀如此說:
「比丘如此安住時,若其心傾向于說話,他下定決心不說這些話:『這些話低劣、可厭、粗俗、卑鄙、無益、及不能導向厭離、離欲、滅盡、寂靜、上等智、菩提、與涅槃;這些話是談王、盜賊、大臣、軍隊、危難、戰爭、食物、飲品、衣服、床、花飾、香水、親戚、車乘、村子、城鎮、都市、國家、女人、英雄、街道、井、死人、瑣碎事、世界的起源、海的起源、事情是否是如此。這些話我都不說。』如是,他對這些擁有完全的明覺。
反之,他下定決心:『我當說與消除貪欲有關,有助于解脫心,能導向厭離、離欲、滅盡、寂靜、上等智、菩提與涅槃的言語,那即是:少欲論、知足論、離群隱居論、遠離社群論、精進事論、持戒論、定力論、智慧論、解脫論及解脫智見論。』如是,他對這些擁有完全的明覺。」
其它方法
以上是六件有助于斷除欲欲的法。除了這些之外,一境性禅支、念根及念覺支也都有助于克服欲欲。
在此,我應當引用《相應部.大品》中的一部經,以顯示應該如何培育正念:
一時,世尊住在孫霸國(Sumbha)孫霸人的舍達卡市(Sedaka)。在該處,世尊向衆比丘說道:
「諸比丘,假如有一大群人聚在一起,大聲喊道:『那美麗的皇後!那美麗的皇後!』而假如那皇後又極善于跳舞及唱歌,更大群的人將會聚在一起,大聲喊道:『那美麗的皇後正在跳舞,正在唱歌!』
當時來了一位想活不想死、希望快樂而厭惡痛苦的男人。而人們向他說:『你這男人,看這裏!這裏有一個添滿油至碗口的碗。你必須拿著它走在那一大群人與皇後之間。有個高舉利劍的男人將會跟在你後面,無論是在哪裏,只要你令那油掉了一滴出來,他就會在該地即刻斬掉你的頭。』
諸比丘,你們認爲怎樣?那人是否會不注意那碗油,而放逸地他顧?」
「當然不會,世尊。」
「諸比丘,我已舉出這個譬喻以說明其含義。而它的含義是如此:『添滿油的碗』一詞代表身至念。
因此,諸比丘,你們必須如此訓練自己:「我們應當培育及多修身至念,以它作爲管道、基礎。應使它變得對我們有效、熟練,以及(令它)達到頂峰。」
爲了向你們說明爲何我們必須在生命當中的每一剎那裏都保持正念與精進,我應當引用《如是語.腐敗心經》;于該經中,佛陀如此說:
「于此,諸比丘,有人擁有腐敗的心。在以我的心檢查他的心之後,我知道假如此人在這一刻死去,他就會有如被(惡業)載到那裏般墮入地獄。那是什幺緣故?這是因爲他的心腐敗。即是因爲心的腐敗,有些在這裏的衆生,當身體毀壞而死之後,投生到苦界、惡趣、墮處、地獄。」
在此,我應再舉幾個例子來說明上述的經文。假如有一位男人看到一個漂亮的女人,而心想:「啊,這女人的臉多幺美麗!啊,這女人的手多幺細致!」等等。而假如他在那一刻死去,他就會墮入惡趣。同樣地,如果一位女人在看到男人而生起貪念時死去,她也會墮入惡趣。無論在何時,如果有人在生起貪、瞋等不善心時死去,他都肯定會墮入惡趣。你看…
《去塵除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