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資糧▪P23

  ..續本文上一頁

  問1-7:「禅宗」頓悟法門能達到「明心見性」,大開圓解。又有人說:不依禅修也能證悟此明心見性。對于此疑,若不依禅修,而能頓悟「明心見性」法門,能否請禅師釋疑?

  答1-7:我不了解北傳佛法,因此我不知道你所謂的「頓悟」指的是什麼?

   不過,我想爲你解說南傳的教法。根據南傳佛法,人可分爲四種:

  一、 敏知者(ugghatitabbu)——聽聞佛法的簡短開示就能證悟的人。

  二、 廣演知者(vipabcitabbu)——聽聞佛法的詳細解說才能證悟的人。

  叁、 所引導者(neyya)——單靠聽聞佛法還無法證悟,必須精進修行佛法才能證悟的人。

  四、 文字爲最者(padaparama)——在這一生中,無論如何精進都無法證悟的人。

  現在,前兩種人已經不存在于世間了,只剩下後兩種人。第叁種人(所引導者)必須有系統地修行止禅與觀禅,才能夠證悟:在他培育起強而有力的禅定之後,必須照見所有的色法,然後照見所有的名法,這是明心的初步階段。當他進一步修行緣起時,就更深入地明了心的自性。當他修行觀禅時,他的領悟又更深入了一層。當他證悟阿羅漢果時,就是達到了明心的巅峰。

  問1-8:可否請禅師開示如何行禅?例如:行走時以那一種速度最好——慢速、中速、或快速?在行禅時,我們應當「想」什麼呢?再者,可否請禅師給我這個初學者一些方針,以便能培育更深的定力?

  答1-8:有四種明覺(sampajana):

  一、 有義明覺(satthaka sampajana)——清楚地了解什麼是有利益的,什麼是沒有利益的。

  二、 適宜明覺(sappaya sampajana)——清楚地了解什麼是適當的,什麼是不適當的。

  叁、 行處明覺(gocara sampajana)——清楚地了解處在一切姿勢當中所用的修行方法。

  四、 不迷惑明覺(asammoha sampajana)——以觀智清楚地了解究竟的名色法。這就是觀禅。

  前兩種明覺不是禅修,第四種明覺就是觀禅,因此,如果你修行止禅,就是在修行第叁種明覺,你必須在一切的姿勢,即:行、住、坐、臥當中專注于禅修的法門。如果能夠盡你最大的努力,在一切姿勢當中專注于禅修的法門,你的定力就會進步。

  《清淨道論》中提到有助于提升定覺支的十一件事:

  一、 保持潔淨——意思是你應當保持你的身體、指甲、衣服等清潔;

  二、 善巧于相——意思是你應當善巧于了知所修行法門的預備相、取相及似相。例如:安般念的禅相、地遍的禅相等;

  叁、 平衡五根;

  四、 有時候抑製心——意思是當你的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和喜覺支太強時,你應當抑製你的心,並且著重于開展輕安覺支、定覺支和舍覺支;

  五、 有時候策勵心——意思是當你的輕安覺支、定覺支和舍覺支太強時,你應當策勵你的心,並且著重于開展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和喜覺支;

  六、 借著信心及悚懼智來激勵無精打采的心;

  七、 以平等舍心來看待因果報應的事件;

  八、 避免與散亂者來往;

  九、 常與有禅定者來往;

  十、 思惟禅定與解脫的利益;

  十一、 使心傾向于修行禅定。

  因此,你可以實行上述這些方法來提升你的定力。

  問1-9:釋迦牟尼佛曾爲諸阿羅漢授記:經過幾劫後,將在何地成佛。但是阿羅漢因煩惱已斷,不再受後有,等這期壽命窮盡時,就進入般涅槃。是否會因佛陀的授記而下生人間等,因爲他的心中沒有煩惱、愛著的緣故,能夠施舍身心財物給與衆生。等到諸波羅蜜成熟時,再經由菩薩而成佛。若不是的話,將如何解說呢?

  答1-9:在南傳佛教裏,沒有阿羅漢得到佛陀授記能夠在未來成佛的記載。

   有一段很有名的話,是許多阿羅漢在證悟阿羅漢果時對佛陀報告的話: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當作已辦,不須更作。」

   從這句話中,我們就能清楚地了解阿羅漢死後不會再投生。佛陀死後也同樣不會再投生。否則,他們所說的話就的虛假的,他們就是說謊話。但是,佛陀與阿羅漢是不可能說謊話的,他們說出這段話,乃是因爲他們已經徹底滅除了包括對生命執著的一切煩惱,已經摧毀了會造成未來生死的所有業力,他們不再生死輪回,這是固定的法則。因此,根據南傳佛教,包括佛陀在內的所有阿羅漢都不會再投生。

  問1-10:請示禅師下列問題:

  1. 在禅師所教授的業處當中,是否有教導斷食法以配合禅修?

  2. 斷食對禅修有何益處或過患?

  3. 在上座部的經典中是否有記載有那些佛陀的聲聞弟子因斷食而證悟道果?

  4. 有位法師目前正在斷食,據說她預備斷食到這次禅修營結束。但不知這種長期的斷食對身心是否會造成任何影響?

  答1-10:就在佛陀成道後所說的第一部經當中,佛陀開示說有兩個極端:一個是沈迷于感官享樂,另一個是自我折磨的苦行。這是兩條錯誤的道路。沈迷于感官享樂不是證悟涅槃的路,這是一種卑下的行爲,稱作 kamasukhallikanuyoga(沈迷欲樂),這種行爲是低賤的、是村夫的行爲、凡夫的行爲、不是聖人的行爲、沒有真實的利益。再者,爲了避免心中煩惱生起而借著種種方法來折磨自己,如:將身體暴露于火堆前、暴曬于烈日下、持續地舉著手等等,這些也都不是通向涅槃之道,這是另一種卑下的行爲,稱作 attakilamathanuyoga(自我折磨的苦行),這種行爲也是沒有真實利益的,而斷食就是屬于這種行爲,這不是佛陀所稱贊的行爲。

   佛陀經常勸告我們修行中道,不要偏于上述這兩種極端。在律藏當中,佛陀製定了一條戒:比丘、比丘尼必須如理地省察取用缽食的正確目的:「我取用這些食物不是爲了像小孩那般地玩樂;不是爲了著迷于身體的強壯;不是爲了使身體美觀;不是爲了使膚色光潔。我取用這些食物只是爲了維持身體的活力;爲了避免饑餓的苦惱;爲了幫助修習梵行。」

   這是你對食物應當抱持的正確態度,佛陀也是抱持這樣的態度。在佛陀開悟證果之前,他修行六年的苦行,其中一項苦行就是每天只吃一粒飯。後來,他了解到這是沒有利益的,所以他放棄苦行,開始正常地攝取食物,因而得以恢複體力。舍棄感官享樂與無益苦行這兩種極端之後,他修行中道,不久即成就了圓滿正覺。

  

   問答二

  問2-1:有的禅修者已經證得四禅八定,甚至修行到觀禅(毗婆舍那),但是他們的日常行爲或德行並不太好,不太遵守戒律,許多人也因此而對此修行法門産生懷疑。一個證得上述境界的禅修者是否應該比沒有證得的禅修者更加堅守他清淨的身、口、意?

   一位證得四禅八定或修行十二因緣,知道自己的許多過去世,或體驗涅槃的禅修者是否應該保守秘密,不輕易向別人透露?

  答2-1:根據巴利聖典,要證得禅那、道、果的人必須先持戒清淨;持戒不清淨的人雖然還是能培育起某種程度的定力,但是他們不可能證得任何禅那、道與果。

   在這裏,我必須向大家澄清一點:我從來不曾印證任何禅修者證得禅那、道與果。盡管我確實依照巴利聖典的教法來指導禅修者修行初禅、第二禅等等,然而我只是根據他們在小參時所報告的情況來指導,這並不表示我印證了他們的修行成果。他們的成果報告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因爲有些禅修者很誠實,有些卻不誠實。

   很難說得到上述成果的人在身、口、意方面必定能比尚未得到成果的人清淨,因爲有些人雖然尚未得到上述的成果,但是他們在德行上卻也能持守得非常清淨,大龍大長老(Mahanaga Mahathera)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他是法施阿羅漢(Dhammadinna arahant)的老師,修行止觀已經超過六十年以上,但是他還是一個凡夫(puthujjana);雖然他還是凡夫,但是由于強而有力的止觀修行,使得他在那六十年當中沒有任何煩惱生起,而且他持戒非常清淨,因此他認爲自己已經證悟阿羅漢果了。

   有一天,他的弟子法施阿羅漢坐在自己的住處,心裏想:「我們住在五迦瓦裏卡(Uccavalika)的老師大龍大長老是否已達到最究竟的沙門果呢?」觀察之下,他發現他的老師還是個凡夫,並且他知道如果不去提醒老師,那麼一直到死亡他的老師都還是個凡夫。于是他以神通力飛到老師的住所,頂禮老師並且履行弟子的義務之後,他坐在一旁。大龍大長老問他說:「法施,你爲什麼突然來到這裏?」法施阿羅漢回答說:「我想來請教尊者一些問題。」大長老說:「問吧,我會盡我所知道的來回答你。」于是他問了一千個阿羅漢才能回答的問題,大長老毫不遲疑地回答了每一個問題。

   他稱贊老師說:「尊者,您的智慧真是敏銳,您在何時達到這樣的境界?」老師回答說:「六十年前。」他又問:「尊者,您修行過禅定嗎?」老師回答說:「禅定並不困難。」于是他說:「尊者,那麼,請變出一只大象來吧。」大長老就變化出一只大白象。他又說:「尊者,現在讓這只大白象尾巴直豎,兩耳向外伸張,長鼻伸入口中,發出恐怖的怒吼聲,向你直沖過來吧。」大長老就照著做了。看到大白象快速直沖過來的可怕景象,大長老跳了起來,准備逃走。這時,斷盡煩惱的法施阿羅漢伸手捉住老師的袈裟,說:「尊者,斷盡煩惱的人還會膽怯嗎?」

   這時他的老師了解到自己還是個凡夫,于是他謙卑地求助于法施阿羅漢,法施阿羅漢說:「尊者,不必擔憂,我正是爲了要幫助你才來的。」于是他爲老師詳細地解說一種業處,大長老領受了該業處,然後向經行道走去,走到第叁步時就證悟了阿羅漢果。

   在《中部 Majjhima Nikaya》的注釋裏提到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年紀老了才出家作比丘,他的戒師是一位已…

《菩提資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轉正*輪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