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轉正*輪

  轉正*輪

  (轉*輪經、無我相經、皮帶束縛經)

  禅修開示與問答

  

  ◇◇◇◇◇◇◇◇◇◇◇◇◇◇◇◇◇◇◇◇◇◇◇

   轉正*輪 目錄

  帕奧禅師序 III

  安般念簡介 1

  轉*輪經 11

  無我相經 101

  五比丘 131

  皮帶束縛經(一) 141

  皮帶束縛經(二) 151

  問答類編 239

  克服障礙 239

  戒學釋疑 252

  定學釋疑 260

  慧學釋疑 277

  學佛群疑 301

  附錄 323

  索引 339

  

   帕奧禅師序

  培育智慧的利益

  智者在戒行的基礎上培育定力與智慧,熱誠與聰敏地修行,能夠滅除煩惱,解脫生死輪回。

  戒行是近行定與安止定的強力助緣。近行定與安止定則是世間智與出世間智的強力助緣。

  世間智是指各階段的觀智,如辨析究竟名色法的智慧(名色分別智)、辨識因果關系的智慧(緣攝受智)、觀照諸行法爲無常、苦、無我的智慧等。

  當世間智成熟時,出世間智就會逐階地生起。智者在戒行與定力的基礎上培育世間智乃是

  一、 爲了證得須陀洹道智;

  二、 爲了證得須陀洹果智;

  叁、 爲了證得斯陀含道智;

  四、 爲了證得斯陀含果智;

  五、 爲了證得阿那含道智;

  六、 爲了證得阿那含果智;

  七、 爲了證得阿羅漢道智;

  八、 爲了證得阿羅漢果智。

  證得聖果的智者能夠進入所證得的果定。何謂果定?果定就是所證得的果智相續不斷地生起,一心安止于涅槃(寂滅)。在果定當中,果智受用涅槃的寂靜之樂。涅槃是解脫生死輪回的不死之境。

  凡夫無法入果定,因爲這超出他們能力範圍之外;聖者才能入果定,因爲這在他們能力範圍之內,而且他們不可能再退轉爲凡夫。果位低的聖者無法入比其果位更高的果定,因爲這超出他們能力範圍之外;果位高的聖者不會再入比其果位更低的果定,因爲他們不會退轉爲較低果位的聖者。

  智者證得須陀洹果之後,就永遠免離墮入四惡道的危險,只會在天界或人界流轉。證得斯陀含果的智者只會再投生于欲界一次。證得阿那含果的智者不會再投生于欲界,只會投生于梵天界。證得阿羅漢果的智者解脫生死輪回之苦,不再投生。

  在本書中,讀者們將能見到培育戒行、定力與智慧的方法及真實的例證:

  《轉*輪經》:佛陀經由自己親身的體驗,開示避免苦樂二種極端,實踐中道,修行八聖道分以徹悟四聖谛,成就聖道與聖果。五比丘聞法時與聞法後都修行觀禅,培育智慧,逐一地證得須陀洹道果。

  《無我相經》:佛陀開示觀照五蘊爲無常、苦、無我的方法。五比丘聞法時即依法實修,提升智慧,逐階地證得更高的聖道與聖果。開示結束時他們都證得阿羅漢果。

  《五比丘》:介紹前二部經的主要聞法衆,顯示過去世與今世持續累積戒、定、慧波羅蜜的重要性。

  《皮帶束縛經(一)》:佛陀闡述輪回之無窮盡及造成輪回的主因,尤其談到薩迦耶見,然後開示破除邪見以脫離五蘊之道。

  《皮帶束縛經(二)》:佛陀一再強調心的煩惱染汙衆生,心的清淨使衆生淨化;由于心的多樣化造成業的多樣化,導致衆生種種差異。最後歸結到觀照十一種五蘊爲無常、苦、無我,培育智慧以達到厭患、離欲、解脫。

  若能依照佛陀在這些經中開示的方法修行,效法往聖前賢勤修戒、定、慧的典範,讀者們也能成爲智者與聖者,受用上述培育智慧的利益。

   帕奧禅師

   序于臺南妙心寺

   2001

   安般念簡介

  依據上座部佛法(Theravada),禅修的法門可概括地分爲兩大類,即止禅與觀禅。止禅是培育定力的修行方法,觀禅則是培育智慧的修行方法。這兩大類法門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止禅是觀禅的重要基礎。這就是爲什麼佛陀在《相應部.谛相應》(Sacca Samyutta)裏開示說:

  「諸比丘,你們應當培育定力。諸比丘,有定力的比丘能如實地了知諸法。」

  因此,今天要爲大家介紹修行止禅以培育定力的基本方法。

  根據《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培育定力的法門有四十種之多。一般最常建議初學者采用的是安般念(anapanasati)──即保持正念覺知鼻孔出口處的呼吸氣息,藉此以培育定力的修行法門。佛陀在《相應部》(Samyutta Nikaya)裏建議弟子們修行安般念,他說:

  「諸比丘,透過培育與數數修行安般念所産生的定力是甯靜而且殊勝的,它是精純不雜的安樂住處,能在邪惡不善念頭一生起時就立刻將它們消滅與平息。」

  《清淨道論》則說:

  「在一切諸佛、某些辟支佛及聲聞弟子藉以獲得成就與當下樂住的基本法門中,安般念是最主要的。」

  引述這些話的用意是希望大家對這個法門具有信心。信心愈強,培育定力就愈容易成功。

  接著爲大家介紹修行安般念的基本原則:

  首先解釋靜坐時的方法。靜坐時臀部最好稍微墊高,自己調整坐墊的高度,以能夠坐得舒適、自然、正直爲原則。不習慣盤腿的人可以將兩腳並排,平放在地上,而不必將一腳壓在另一腳上。輕輕地前後擺動上半身,感覺一下那個位置最端正,使身體既不向前傾,也不向後彎。然後輕輕地左右調整上半身,保持在端正的位置,不使身體歪向任何一邊,同時注意肩膀平正,自然下垂。下颚微微向內收,使頭部、頸部乃至整條脊柱成一直線,並且要保持自然、放松、舒適,不要用力。

  身體坐正之後,就保持不動。接著從頭到腳一部份一部份地放松身體,不要讓身上有任何一塊肌肉繃緊。全身都放松之後,輕輕地閉上眼睛。內心告訴自己,在靜坐的時刻裏都要保持身體不動,眼睛不睜開。立下如此的決心之後,就將身體忘掉,猶如身體不存在一般。

  接著將心情放輕松,不要想著自己正在靜坐修行,而要想象自己正在讓身心休息。把肩上的一切負擔暫時卸下,心裏的所有罣礙暫時抛開,讓紛擾的思慮與雜想都沈澱下去,內心猶如清水一般澄淨。

  將心安放在鼻孔與上嘴唇之間的四方形區域裏,輕輕地留意正在經過這區域的呼吸氣息。《清淨道論》以守門人作爲例子來說明覺知氣息的方法:看守城門的人只留心正在經過城門的行人,而不去理會已經走入城裏或走出城外的人;同樣地,修行安般念者只留心正在經過鼻孔出口處的氣息,而不去理會已經進入體內或出去體外的氣息。在鼻孔下方的四方形區域裏,有些部位的氣息很明顯,有些部位的氣息不明顯,禅修者可以只留意明顯的氣息。

  禅修者應該像旁觀者一樣,依照氣息自然的樣子靜靜地欣賞它,而不要去幹涉它。氣息會有時粗,有時細,有時長,有時短,有時呈現各種不同的狀態,這些都是自然的現象。禅修者要做的只是保持正念,單純地知道氣息而已。

  有時心會被妄念拉走,忘了覺知氣息。一察覺到這種情況,就要立刻回到氣息,不要去理會妄念。妄念愈常生起時,不要因此而煩躁,而是愈要將心情放松,保持單純的正念,輕輕地覺知氣息。

  對于如此勤于保持正念,時常能有片刻時間安心于氣息的人,就可以繼續如此保持下去,讓正念持續的時間漸漸加長,由一、兩分鍾,進而持續五分鍾、十分鍾、半小時乃至一小時以上。對于依然妄念紛飛,不能有片刻時間安心于氣息的人,可以嘗試用數息的方法來幫助攝心。數息的時候仍然要保持身心寬松舒坦,在察覺吸氣的氣息時心中了知「吸」,在察覺呼氣的氣息時心中了知「呼」,呼氣將近結束時,心中默數「一」。以同樣的方式,在第二次呼氣將近結束時心中默數「二」……如此從一數到八,然後再從一數到八,一再重複下去。心中勉勵自己,在每一組八個呼吸當中都不讓心攀緣其它念頭,而只是一心覺察氣息。數息時注意力的重點仍然在氣息,而不在數字,因爲數字只是輔助攝心的工具而已。持續不斷地數息,直到心情平靜,妄念很少,能夠安心于氣息時,就可以停止數息,而只是單純地覺知氣息。如果妄念再度洶湧而來,就再度以數息法來幫助攝心。

  覺知氣息時只需要單純地察覺氣息本身,以整體的概念去認識它,而不去注意氣息裏的個別特性,例如氣息的冷、熱、硬、軟、推動、流動、澀、滑等等。就好像看見一個人時只是單純地知道那是人,而不去分別他的膚色、發型、體態等等。事實上,冷、熱、推動等個別特性是氣息裏四大的相。如果去注意這些相,就變成在觀察四大,而不是在修行安般念了。這些相總合起來就是氣息,因此修行安般念時只需要將氣息本身當作一個整體概念,輕輕地對它保持覺知即可。

  佛陀在《大念處經》(Mahasatipatthana Sutta)中教導初學安般念者要了知氣息的長短。意思是在練習覺知氣息的過程中,有時候可以附帶地知道氣息是長或短。這裏所謂的「長短」是指呼氣從開始到結束、吸氣從開始到結束所經曆時間的長度,而不是指距離的長短。呼吸速度慢的時候,經曆的時間就長;呼吸速度快的時候,經曆的時間就短。了知呼吸時間長短的目的只在于幫助維持正念于氣息,因此只需要大略地知道即可,不必刻意講究時間多長才稱爲長,多短才稱爲短,也不必要求自己對每一次呼吸都要判決出它是長或短。有時單純地覺知氣息,有時附帶地了知氣息是長或短,如此即可使正念持續的時間逐漸延長。正念持續愈久時,定力自然就愈深。

  當禅修者覺得自己的專注力變得強而且穩定時,就可以進一步要求自己持續不斷地覺知氣息,即在…

《轉正*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