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轉正*輪▪P19

  ..續本文上一頁大布施。當佛陀宣說隨喜的謝詞時,富樓那與妻子及女兒優多羅全部證得須陀洹果。

  在這個故事裏,富樓那與妻子都是有德行的人;他們所供養的物品是以正當方法取得的;他們在供養時有清淨無染的心;他們對業果法則有堅強的信心;他們在供養之前、供養之時與供養之後心裏都很歡喜;而最重要的一項因素是:接受者舍利弗尊者是剛從滅盡定出定的阿羅漢。由于所有的必要因素都已齊全,所以他那次供養的意門心路過程中第一個速行心的思在當生就結成很大的善報。這種業稱爲「現法受業」(ditthadhamma-vedaniya-kamma)。

  雖然這種果報似乎好得令人難以相信,但是與他的第七個速行心及其余五個速行心的思將在未來世結成的果報相比之下,這種現世的善報就顯得微不足道了。第七個速行心的思成熟時稱爲「次生受業」(upapajja-vedaniya kamma);它會産生來世天界的殊勝微妙善報。而中間五個速行心的思成熟時稱爲「後後受業」(aparapariya-vedaniya-kamma);它們會在更遠的未來世産生極爲殊妙的善報,而且持續很長久的時間。這是由于他在那次布施之前、之時與之後累積非常多善業的緣故。如果你還記得一彈指之間有數百萬個意門心路過程生滅,而業就是在每一個意門心路過程裏七個速行心中形成的,你就能明白爲什麼他累積了那麼多的善業。

  業的另一種四分法是:重業(garuka-kamma)、慣習業(acinna-kamma)、近業(asanna-kamma)、已作業(katatta-kamma)。

  「重業」(garuka-kamma)包括非常令人譴責的、非常不利的不善業,以及非常強而且有利益的善業。重業是非常強的業,必定會産生下一世的結生,沒有任何其它業可以阻止它。當同時有幾個重業即將成熟時,最重的業會優先成熟,而造成投生。

  不善的重業包括:

  一、 殺母;

  二、 殺父;

  叁、 殺阿羅漢

  四、 以惡意使活著的佛陀身上流血;

  五、 使和合的僧團分裂;

  六、 堅持地執著于否定因果的決定邪見(niyata-miccha-ditthi),到臨命終時都還不舍棄。

  在上述這些業當中,前五種(即五逆罪)都是只要做了一次就成爲重業;而第六種(決定邪見)則必須堅持到臨死時還不舍棄才成爲重業。這類邪見當中經常被提到的叁種是:

  一、 無作用見(Akiriyaditthi):否定善業與不善業能産生作用。

  二、 無因見(Ahetukaditthi):否定果報有原因。

  叁、 空無見(Natthikaditthi):否定因能産生果報。

  這些決定邪見的業力是如此的重大,它們乃至能使人在地獄裏受苦一大劫或更長的時間。只要這種業力還未耗盡,即使在大劫末期世界被毀壞,欲界衆生都投生到梵天界去的時候,正在地獄裏受這種邪見的苦報者仍然無法脫離地獄之苦。那時他不會像其它惡道衆生那樣投生到人間或天界去精進修行禅定,而會投生到他方世界的地獄裏繼續受苦報。

  然而,如果一個人在臨命終之前舍棄這類的邪見,那麼他的邪見業就不是重業,也不會造成那樣嚴重的苦報。舍利弗尊者的外甥長爪梵志(Dighanakha paribbajaka)就是一個例子:他原本執著斷見;但是與佛陀交談之後,他舍棄了斷見。這就是爲什麼他在聽聞《長爪經》(Dighanakha Sutta)之後能證得須陀洹果的因素之一。

  善的重業是指維持到臨死時定力都還不退失的八定而言。它們是廣大業(mahaggata-kamma)。然而,如果無法將定力維持到臨死時還不退失,那樣的八定就不算是重業。

  「慣習業」(acinna-kamma)是指經常、習慣、重複做的業。若臨死時有慣習業與非慣習業都即將成熟,則慣習業會優先成熟;若有幾個慣習業即將成熟,則最慣習的業將優先成熟而造成下一世的投生;不論是其慣習的是善行或惡行。如法居士(Dhammika)就是一個例子:他一生當中都持續地布施。在他臨死時這種善業成熟,他見到諸天神駕著榮耀輝煌的天界馬車來迎接他。

  「近業」(asanna-kamma)是指在臨死時非常清晰地回憶起來的過去所造之業或臨死時所造之業。當一個人臨死時清楚地回憶起過去所作的某一種業時,那個業的業力會造成他下一世的投生。波斯匿王的王後末利迦(Queen Mallika)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雖然她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但是她在臨死時回憶起那一生中所做的一件錯事,于是那個業造成她投生到地獄裏。不過後來由于善業的緣故,她在地獄受苦一段短時間之後就投生到天界去了。

  過去所做而不包含在前面這叁種的業稱爲「已作業」(katatta-kamma)。當沒有前叁種業成熟時,則「已作業」將造成下一世的投生。

  在上述四種業當中,「重業」最優先成熟,這就是它之所以稱爲重業的緣故。當沒有即將成熟的重業時,最慣習的業優先成熟。若也沒有即將成熟的慣習業時,臨死時回憶起的業──近業──將會成熟。如果也沒有近業成熟,則當世或過去世曾作的業(已作業)將會成熟。

  業的另一種四分法是:令生業(janaka-kamma)、支持業(upatthambhaka-kamma)、妨害業(upapilaka- kamma)、毀壞業(upaghataka-kamma)。

  「令生業」(janaka)是造成投生的業,能夠産生下一世結生時及那一期生命中的果報名色蘊。它可以是善的或不善的。唯有在臨死時成熟的業才是令生業,才能造成下一世的結生。

  「支持業」(upatthambhaka)本身不能産生投生的果報,但是當其它的業産生投生的果報之後,它能夠強化已經生起的苦報或樂報並且使它延續下去。例如當善的令生業導致某個衆生投生爲人時,支持業即協助延長其壽命,確保其健康乃至豐衣足食等。

  「妨害業」(upapilaka)則是在其它業産生投生的果報之後阻撓與障礙已經生起的苦報或樂報,不使它延續下去。它切斷其它業的果報,但並沒有産生投生的果報。例如當某個衆生由于善的令生業而投生爲人時,妨害業會帶來許多病痛,而阻止那人享受其善業帶來的善報。

  「毀壞業」(upaghataka-kamma)本身可以是善的或不善的。它中斷弱的業,而結成自己的果報。正如一陣敵對的力量能夠中止正在飛行的箭,使它墜落。例如,某個衆生由于善的令生業而生爲天神,但是某個毀壞業突然成熟,使他突然死亡而投生于四惡道之一。

  另一種理解的方式是如此:當某種業被造作之後,在投生時或一期生命中,由于那個業的結果而有名色法(精神與物質)産生,則那個業稱爲「令生業」。當某種業被造作之後,它借著抑製幹擾因素與激起強化因素而幫助與延續其它業所結成的苦報或樂報,那種業稱爲「支持業」。當某種業被造作之後,令生業所結成的苦報或樂報被它以生病或四大不調的方式阻礙,那種業稱爲「妨害業」。當某種業被造作之後,其它種業的果報由于令生業效力的緣故,原本能夠持續得更久,但是卻被這種業毀壞、切斷及取而代之,這種業稱爲「毀壞業」。

  讓我們舉提婆達多(Devadatta)爲例來說明這四種業:他有善的令生業使他投生在皇族裏。由于該令生業及支持業的緣故,他得以繼續活在幸福的生活中。但是後來當他造作惡行而被僧團隔絕時,妨害業即開始生起效力,他開始受人輕視。他造成僧團分裂的重業則是毀壞業,使他投生到阿鼻地獄裏。

  唯有佛陀的業果智才能清楚地照見上述十二種業其業果相續的真實本質;那種智慧是弟子們所沒有的。然而修行觀禅的人還是能部份地了知業果相續的情況。

  心中有了這種業果法則的知識之後,讓我們開始來看佛陀如何逐一地回答婆羅門學生須婆的十四個問題。佛陀說:

  「那麼,學生,谛聽並且密切地注意我將說的話。」

  婆羅門學生須婆問答說:「是的,尊者。」世尊如此說:

  回答一

  「在此,學生,有男人或女人殺害衆生,性情凶暴,雙手沾滿血腥,從事毆打與暴力,對衆生殘酷。由于履行與從事如此的行爲,身壞命終之後他投生于苦界、惡趣、墮處、地獄。然而,如果在身壞命終之後他沒有投生于苦界、惡趣、墮處、地獄,而是再投生爲人,那麼無論出生于何處,他都會短命。學生,這就是導致短命之道,即殺害衆生,性情凶暴,雙手沾滿血腥,從事毆打與暴力,對衆生殘酷。」

  投生爲人是善業的果報,投生于四惡道則是惡業的果報。如果殺生的業直接決定投生的方式,它會造成投生于四惡道之一道。但是,如果有善業成熟,造成他投生爲人,那麼殺生的業會産生與造成投生的業相反的作用,帶來種種災難,乃至嚴重時會造成提早死亡。再者,盡管善業造成他投生爲人,但是由于殺業的緣故,那善業不能使他長壽;他還是會短命。同樣的原則也適用以下將談到的不善業在人界成熟的例子:在每一個例子裏,不善業借著引起與其本身特質相符合的災難而妨礙造成投生人界的善業。

  我想講述目犍連尊者的故事:他在過去某一生中,曾經受到妻子煽動而企圖殺害自己的父母親。他的父母都雙眼失明。他的妻子不願意侍候他們,因此捏造了許多關于他們的不實故事。由于妻子的那些誣告,使他生起想要殺害父母的念頭。有一天,他帶著父母坐著牛車穿過森林,要到另一個村子去。走在森林中時,他們在某處停下來。他假裝是強盜而狠狠地毆打自己的父母,不過他的父母並沒有死。

  在那次事件中,他累積了多少不善業呢?許許多多的不善業。如果那時他毆打父母五分鍾的話,他就累積了數以萬億計的不善業。他的動機是要殺害他們;那是一個罪大惡極的不善…

《轉正*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