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
緬甸帕奧禅師講解
弟子合譯
目錄
帕奧禅師序 III
譯序 VII
安般入門 1
大念處經經文 7
大念處經析解 33
總說 34
身念處 89
安般念 89
四威儀 118
正知 132
向前進與返回時的正知 132
向前看與向旁看時的正知 150
屈伸肢體時的正知 156
穿著袈裟等時的正知 159
吃飯、喝水等時的正知 162
淨身時的正知 165
走路等時的正知 167
不淨觀 174
界分別觀 180
九種墳場觀 189
受念處 197
心念處 219
法念處 229
五蓋 229
五取蘊 255
十二處 261
七覺支 270
四聖谛 290
苦谛 290
集谛 294
滅谛 302
道谛 306
修行念處的成果 317
大心材喻經 319
小心材喻經 325
問答類編 333
克服困難 333
戒學釋疑 348
定學釋疑 357
安般念 357
四護衛禅 369
其它止禅 374
慧學釋疑 376
八聖道分 376
緣起 378
證悟涅槃 387
觀禅 398
禅修教授 402
波羅蜜 405
其它問題 407
詞語彙解 413
索引 451
帕奧禅師序
佛陀的教法非常深奧難懂,關于這點從佛陀在《中部.聖尋經》(Ariyapariyesana Sutta)的開示即可得知:
「對于我以前亦覺得甚難達到之法,就別再想要教了,因爲它不能被那些活在貪欲與瞋恨中的人了知。那些被貪欲與瞋恨蒙蔽之人將無法透視此深奧之法,因爲它逆著世俗之流前進、微細、深奧且甚難知見。」
別說是所有四聖谛,單是第二項聖谛──緣起法──亦已非常難懂。這是爲何佛陀在《長部.大因緣經》(Mahanidana Sutta)裏向阿難尊者說:
「阿難,這緣起的確深奧,也顯得深奧。由于未能以隨覺智與通達智透徹地知見緣起,有情被纏住在生死輪回裏,就好像一團打結的線,或像織巢鳥的巢,或像找不到頭尾的草製擦腳布,而且他們無法脫離惡趣輪回。」
佛法深奧得連大智如辟支佛者亦無法言傳與他人;如今我們能夠說法是因爲佛陀教法的緣故。我們必須時時刻刻謹記那是佛陀的教法,而不是我們自己的法,因爲那深奧之法並不是我們發現的。有些人把我遵循及用以與他人分享、記載于巴利聖典及注釋中的佛法稱爲帕奧禅法,但是如此稱之是完全錯誤的。那不是我的禅法,而是佛陀的禅法。
身爲佛陀謙遜的比丘弟子,我們應當只教佛陀的教法,豈可認爲自己有足以傲世的獨創之法?跟佛陀及其八十大弟子比較起來,我們只是微不足道的後學而已。我們應當向佛陀謙遜的諸大弟子學習;當其它比丘要求他們解釋佛陀的某一項教法時,許多大弟子都謙遜地回答道:
「諸位賢友,猶如一個需要心木、尋覓心木、四處尋覓心木之人,略過一棵大心木樹的根部及樹幹不理,而以爲能在其枝葉之中尋獲心木。諸位尊者,你們也是如此,在遇到世尊時不問,而以爲應該問我有關此法之涵義。」
即使佛陀的大弟子都如此謙虛,我們豈可妄自尊大?因此在修學佛法時擁有正確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在《中部.蛇喻經》(Alagaddupama Sutta)裏,佛陀以捉蛇的譬喻來形容錯誤與正確的修學佛法之道:
「于此(教法),諸比丘,有些心術不正的人學習佛法:經、祇夜、義釋、偈頌、自說、如是語、本生談、稀有及方廣諸法。但是在學習之後不以智能來探討佛法之涵義,不能領悟它們。他們學習佛法只是爲了批評他人及辯論獲勝,而沒有獲得學習佛法的利益。他們以錯誤的方法來學習那些法而傷害了自己,將會遭受很長久的痛苦。
猶如一個需要蛇、尋覓蛇、四處尋覓蛇之人,在看到一條大蛇時,捉住蛇的身體或尾巴。該蛇即回過頭來咬他的手、臂或肢體,而他即會因此而死或遭受半死不活的痛楚。爲何如此?這是因爲他捉蛇的方法錯誤。如是,于此(教法),有些心術不正的人學習佛法……他們學習佛法只是爲了批評他人及辯論獲勝,而沒有獲得學習佛法的利益。他們以錯誤的方法來學習那些法而傷害了自己,將會遭受很長久的痛苦。
于此(教法),諸比丘,有某家族之人學習佛法:經、祇夜、義釋、偈頌、自說、如是語、本生談、稀有及方廣諸法。學習之後他們以智能來探討佛法之涵義,並且能領悟它們。他們學習佛法不是爲了批評他人及辯論獲勝,因而獲得了學習佛法的利益。他們以正確的方法來學習那些法而利益了自己,將會獲得很長久的快樂。
猶如一個需要蛇、尋覓蛇、四處尋覓蛇之人,在看到一條大蛇時,正確地以木叉夾住牠,然後捉住蛇的頸項。那時候,即使該蛇用身體纏住他的手、臂或肢體,他也不會因此而死或遭受半死不活的痛楚。爲何如此?這是因爲他捉蛇的方法正確。如是,于此(教法),諸比丘,有某家族之人學習佛法……他們學習佛法不是爲了批評他人及辯論獲勝,因而獲得了學習佛法的利益。他們以正確的方法來學習那些法而利益了自己,將會獲得很長久的快樂。」
討論佛法時,我們不應樂于批評,只應依據巴利聖典及其注釋來討論事實,而且心中謹記我們的目標──解脫輪回之苦。這就好像在討論戒律時,我們只是依照佛陀所製的戒來討論,而無意批評那些持戒不嚴謹的比丘。若說每當討論戒律時就算是在批評別人,那麼就沒有人能夠討論戒律,因此也就沒有人能夠學習戒律。如是,我們討論佛法並不是爲了批評別人,而只是爲了息滅自己的煩惱及證悟涅槃,這點佛陀在《長部.大念處經》(Mahasatipatthana Sutta)裏已經講得很清楚:
「諸比丘,這是使衆生清淨、超越憂愁與悲傷、滅除痛苦與憂惱、成就正道與現證涅槃的單一道路,那就是:四念處。」
希望大家都能時時刻刻將此最終極的目標謹記于心,而且毫無偏離地朝向正道邁進。
在結束拙序之前,我想要向所有協助完成此書的人致謝。本書內容有許多是引用自蘇瑪長老(Soma Thera)所譯的《念住之道》(The Way of Mindfulness)──一本包含《中部.念處經》及其注疏的英譯本。感謝我的弟子們幫我編輯英文版及將它譯成中文;感謝佛教弘誓學院及槟城佛學院提供計算機、列表機、印刷紙等設施,方便編譯本書的工作;也感謝慷慨助印本書以利大衆的各位施主。
最後,我謹以此開示及回答問題的功德同等地與一切衆生分享,願他們都能盡速證悟涅槃。
帕奧禅師
2001年1月3日
譯序
本書譯自帕奧禅師于兩次禅修營期間的英話開示與問答,時間在公元二千年至二千零一年之間,地點分別于臺灣佛教弘誓學院與馬來西亞槟城佛學院。
禅師講解《大念處經》時引經據論、遵循注疏及剖析實修要點,由淺及深,次第分明,令禅修者得窺佛法奧妙,以利依教履踐,親證受益;問題回答則除疑解惑,契理契機,義趣分明,引人深思。如此詳盡闡述《大念處經》涵蘊之開示尚屬罕見,其珍貴可見一斑。然此僅是禅師數十年研修融貫所得之少分講解而已,有心深入探究整個佛法禅修體系者應當研讀禅師之緬文巨著《趣涅槃道》(Nibbanagaminipatipada)(五大冊共叁千余頁,尚未譯成他國語文)。
本書以「注釋」代表解釋經論之著作(atthakatha; commentary),而以「疏鈔」代表解釋注釋之著作(tika; subcommentary);遇到所引之文不確定出自注釋或疏鈔時則用「注疏」代表之。譯義不明或易生誤解之處往往加腳注說明,其內容多是參閱相關典籍或請示禅師之後依適宜所作。本書後面之《詞語彙解》摘自《阿毗達摩概要精解》,乃爲方便不熟悉論典專有名詞之讀者查閱之用。
盡管經過多人殚精竭力日夜辛勞才完全此書之編譯,然而失誤之處仍恐難免,期望諸讀者海涵與指正,更望賢能者起而赓續訂正,令本書漸趣完善,造福追求正法者。
2001年1月5日 譯者 謹志
安般入門
今天我要爲大家介紹修行安般念 以培育定力的基本原則。
佛教的禅修方法有兩大類,即止禅與觀禅。止禅是培育定力的修行法;觀禅是培育智慧的修行法。在這兩種方法當中,止禅是觀禅的重要基礎,因此佛陀在《谛相應》(Sacca Samyutta)裏說道:“Samadhim bhikkhave bhavetha, samahito bhikkhave bhikkhu yathabhutam pajanati.”──「諸比丘,你們應當培育定力。諸比丘,有定力的比丘能如實地了知諸法。」所以我們鼓勵初學者先修行止禅,培育深厚的定力,然後修行觀禅,照見諸法實相。
在止禅的四十種方法當中,我們通常教導初學者先修行安般念,因爲多數人能借著修行此法門成功地培育定力。
佛陀在《相應部》(Samyutta Nikaya)裏建議弟子們修行安般念,他說:「諸比丘,透過培育與數數修行安般念所産生的定力是甯靜且殊勝的,它是精純不雜的安樂住處,能在邪惡不善念頭一生起時就立刻將它們消滅與平息。」《清淨道論》則說:「在一切諸佛、某些辟支佛及聲聞弟子藉以獲得成就與當下樂住的基本業處中,安般念是最主要的。」因此大家應當對這個法門深具信心並且以至誠恭敬的心來修行。
接著我要介紹修行安般念的基本要點。
第一點:身體坐正,保持自然,全身放松
你可以選用自己喜歡的坐姿。如果盤腿有困難的話就不需要盤腿;你可以將兩腿並排平放在地上,而不必將一腿壓在另一腿上。使用適當高度的坐墊可以讓你坐得更舒服而且更容易保持上身正直。
接著從…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